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五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五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的选项。)
1.(1分)我国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列过程设计化学变化的是( )
A.金箔压制 B.纸张剪裁
C.云锦织造 D.腐乳发酵
2.(1分)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B. C. D.
3.(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闻药品的气味
C.加热液体 D.称量食盐固体质量
4.(1分)今年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服
5.(1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
6.(1分)学习化学时可用如图表示某些从属关系,系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X
纯净物
碳元素
软水
氧化反应
Y
液氮
碳12原子
蒸馏水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7.(1分)移动通信已经进入5G时代,镓将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镓的信息,有关镓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
C.镓离子的符号是Ga3+ D.其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
8.(1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
B.木质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木质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
9.(1分)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如图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0.(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B
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可用作燃料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可用作电光源
D
氧气具有助燃性
可用于供给呼吸
A.A B.B C.C D.D
11.(1分)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12.(1分)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
A.区分软水和硬水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比较气体中CO2含量
D.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5分)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2)铁元素符号 ;
(3)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
14.(4分)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
(1)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铜<1.0mg/L,铁<0.3mg/L”,其中的铜、铁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①中过滤棉的主要作用是 (填字母,下同),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异色异味
C.出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3)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想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活中常采取 的方法。
15.(7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下同);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某气体X可以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从 (填“b”或”“c”)口进。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固体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为 ,工业上常用乙炔作为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乙炔燃烧化学方程式 。
16.(5分)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着重要应用。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从钴矿石(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钴)中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查阅资料】酸浸时发生如下反应:三氧化二钴+硫酸+亚硫酸钠→硫酸钴+水+硫酸钠
【进行实验】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Na2SO3用量/g
温度/℃
钴元素的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亚硫酸钠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 (填序号)。
(3)如果把实验2中的温度改为75℃,请你推出钴元素浸出率的取值范围 。
(4)影响钴元素浸出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可能有 。
【反思与评价】(5)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填序号)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17.(7分)45中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实验,利用下列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 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查阅资料】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1)红磷燃烧的表达式 。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在图2中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3)结论:猜想 正确,因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 (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理由是 。
注意:若答对第(4)(5)(6)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延伸】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45中化学兴趣小组又对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3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3乙所示;
④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和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4)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5)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五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的选项。)
1.(1分)我国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列过程设计化学变化的是( )
A.金箔压制 B.纸张剪裁
C.云锦织造 D.腐乳发酵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玉石雕刻、纸张裁剪、木料打磨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金箔压制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纸张裁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云锦织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腐乳发酵过程中生成乳酸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图示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公益图标的识别,可根据图标的意义和平时生活经验进行辨析。
【解答】解:A、表示禁止吸烟。
B、是禁止燃放鞭炮;
C、是禁止烟火;
D、是禁止堆放易燃物质。
故选:A。
【点评】图标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特别是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几种常见的图标,在化学实验室和其他危险场合最常见,明白它的含义,不但能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该知识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
3.(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闻药品的气味
C.加热液体 D.称量食盐固体质量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1分)今年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服
【分析】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的措施很多。只有合理即可。
【解答】解:A、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空气,有利于环境保护;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C、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不要乱扔垃圾,要进行集中处理,要考虑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5.(1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6.(1分)学习化学时可用如图表示某些从属关系,系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X
纯净物
碳元素
软水
氧化反应
Y
液氮
碳12原子
蒸馏水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分析】A、物质的分类;
B、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软水是指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离子的水;
D、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解:A、液氮属于单质,单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碳12原子属于碳元素,故选项错误;
C、蒸馏水属于软水,故选项错误;
D、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还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转化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1分)移动通信已经进入5G时代,镓将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镓的信息,有关镓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
C.镓离子的符号是Ga3+ D.其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
【分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而不是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镓离子的符号是Ga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
B.木质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木质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
【分析】A.根据粒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D.根据木材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来分析。
【解答】解:A.原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
B.从题干中可知木质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木质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B错误;
C.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C错误;
D.木材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分类等,难度不大。
9.(1分)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如图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分布,且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分析;
【解答】解: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和氧气体积比是4:1,由于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且分子均匀分布,符合题意的为C。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即可分析回答。
10.(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B
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可用作燃料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可用作电光源
D
氧气具有助燃性
可用于供给呼吸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
C、根据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解答;
D、根据氧气的用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氮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故A正确;
B、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酒精可用作燃料,而不是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故B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稀有气体可用作可电光源,而不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故C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用于供给呼吸,而不是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各种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11.(1分)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分析】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B、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解答】解:A、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氯化钠是纯净物,而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而质子不是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2.(1分)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
A.区分软水和硬水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比较气体中CO2含量
D.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变量是试管中的水不同;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探究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要控制除变量之外的其它条件相同,图中加入红墨水的质量相同,但是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无法得出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选项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原理。
C、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5分)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氮气 ;
(2)铁元素符号 Fe ;
(3)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 ;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分子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铝 。
【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元素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水的构成以及分子的概念来分析;
(5)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含量最多的气体;故填:氮气;
(2)铁的元素符号为Fe;故填:Fe;
(3)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填:二氧化碳;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填:水分子;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故填:铝。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额考查,难度不大。
14.(4分)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
(1)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铜<1.0mg/L,铁<0.3mg/L”,其中的铜、铁是指 元素 (填“元素”或“原子”)。
(2)“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①中过滤棉的主要作用是 C (填字母,下同),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B 。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异色异味
C.出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3)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想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活中常采取 煮沸 的方法。
【分析】(1)元素组成物质;
(2)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解答】解:(1)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铜<1.0mg/L,铁<0.3mg/L”,其中的铜、铁是指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2)在流程图中,①中过滤棉的主要作用是:出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异色异味;故答案为:C;B;
(3)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想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活中常采取煮沸的方法;故答案为:煮沸。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还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转化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7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为 试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填装置字母,下同);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C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
(3)某气体X可以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从 b (填“b”或”“c”)口进。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固体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为 B ,工业上常用乙炔作为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乙炔燃烧化学方程式 2C2H2+5O24CO2+2H2O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D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乙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是试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D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气体X从b口进;
(4)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所以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为B;乙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故答案为:(1)试管;
(2)A;C;2KMnO4K2MnO4+MnO2+O2↑;
(3)b;
(4)B;2C2H2+5O24CO2+2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6.(5分)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着重要应用。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从钴矿石(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钴)中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查阅资料】酸浸时发生如下反应:三氧化二钴+硫酸+亚硫酸钠→硫酸钴+水+硫酸钠
【进行实验】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Na2SO3用量/g
温度/℃
钴元素的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亚硫酸钠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 3,4,5 (填序号)。
(3)如果把实验2中的温度改为75℃,请你推出钴元素浸出率的取值范围 43.33%<钴元素浸出率<49.98% 。
(4)影响钴元素浸出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可能有 矿石用量的多少 。
【反思与评价】(5)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4 (填序号)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2)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对比实验;
(3)根据影响因素和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实验变量分析回答此题;
(5)根据工业生成的经济性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实验1和实验2变量为硫酸用量,且硫酸量大的钴元素浸出率高,所以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时,硫酸用量越大,钴元素浸出率越高;
故答案为: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探究亚硫酸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变量为亚硫酸钠的用量,因此3,4,5三组实验改变只有亚硫酸钠的量,其他条件一致,因此可以选择作为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3,4,5。
(3)根据题目数据可知,适当增加温度,可以提高钴元素浸出率,此时75℃介于65℃和85℃之间,所以钴元素浸出率也介于两者之间,所以75℃时钴元素浸出率为43.33%<钴元素浸出率<49.98%;
故答案为:43.33%<钴元素浸出率<49.98%。
(4)上述实验探究了温度、硫酸用量、亚硫酸钠用量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根据题目数据表格,还可以探究矿石用量这个因素的影响;
故答案为:矿石用量的多少。
(5)加入亚硫酸钠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得到较高的钴元素浸出率,因此从4和5进行选择,而增加了亚硫酸钠用量后,5中提高的浸出率有限,阴沉沉考虑经济成本,选项4较为合适;
故答案为: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7.(7分)45中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实验,利用下列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 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查阅资料】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1)红磷燃烧的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在图2中 C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3)结论:猜想 ① 正确,因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 白磷 (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理由是 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
注意:若答对第(4)(5)(6)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延伸】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45中化学兴趣小组又对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3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3乙所示;
④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和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4)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20.94% 。(用百分数表示)
(5)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
【分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3)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白磷更合适,理由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4)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计算氧气含量。
(5)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解答】解:(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符号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在图2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故填: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C。
(3)有氧气剩余,猜想①正确,因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白磷更合适,理由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故填:①;白磷;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4)AB/AO的平均值:(0.2092+0.2093+0.2097)÷3=0.2094,
空气中氧气含量为0.2094×100%=20.94%,
故填:20.94%。
(5)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故填: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故填: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的选项。)
1.(1分)我国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列过程设计化学变化的是( )
A.金箔压制 B.纸张剪裁
C.云锦织造 D.腐乳发酵
2.(1分)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B. C. D.
3.(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闻药品的气味
C.加热液体 D.称量食盐固体质量
4.(1分)今年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服
5.(1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
6.(1分)学习化学时可用如图表示某些从属关系,系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X
纯净物
碳元素
软水
氧化反应
Y
液氮
碳12原子
蒸馏水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7.(1分)移动通信已经进入5G时代,镓将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镓的信息,有关镓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
C.镓离子的符号是Ga3+ D.其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
8.(1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
B.木质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木质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
9.(1分)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如图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0.(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B
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可用作燃料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可用作电光源
D
氧气具有助燃性
可用于供给呼吸
A.A B.B C.C D.D
11.(1分)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12.(1分)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
A.区分软水和硬水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比较气体中CO2含量
D.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5分)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2)铁元素符号 ;
(3)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
14.(4分)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
(1)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铜<1.0mg/L,铁<0.3mg/L”,其中的铜、铁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①中过滤棉的主要作用是 (填字母,下同),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异色异味
C.出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3)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想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活中常采取 的方法。
15.(7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下同);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某气体X可以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从 (填“b”或”“c”)口进。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固体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为 ,工业上常用乙炔作为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乙炔燃烧化学方程式 。
16.(5分)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着重要应用。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从钴矿石(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钴)中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查阅资料】酸浸时发生如下反应:三氧化二钴+硫酸+亚硫酸钠→硫酸钴+水+硫酸钠
【进行实验】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Na2SO3用量/g
温度/℃
钴元素的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亚硫酸钠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 (填序号)。
(3)如果把实验2中的温度改为75℃,请你推出钴元素浸出率的取值范围 。
(4)影响钴元素浸出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可能有 。
【反思与评价】(5)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填序号)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17.(7分)45中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实验,利用下列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 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查阅资料】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1)红磷燃烧的表达式 。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在图2中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3)结论:猜想 正确,因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 (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理由是 。
注意:若答对第(4)(5)(6)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延伸】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45中化学兴趣小组又对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3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3乙所示;
④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和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4)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5)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五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的选项。)
1.(1分)我国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列过程设计化学变化的是( )
A.金箔压制 B.纸张剪裁
C.云锦织造 D.腐乳发酵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玉石雕刻、纸张裁剪、木料打磨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金箔压制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纸张裁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云锦织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腐乳发酵过程中生成乳酸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图示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公益图标的识别,可根据图标的意义和平时生活经验进行辨析。
【解答】解:A、表示禁止吸烟。
B、是禁止燃放鞭炮;
C、是禁止烟火;
D、是禁止堆放易燃物质。
故选:A。
【点评】图标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特别是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几种常见的图标,在化学实验室和其他危险场合最常见,明白它的含义,不但能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该知识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
3.(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闻药品的气味
C.加热液体 D.称量食盐固体质量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1分)今年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服
【分析】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的措施很多。只有合理即可。
【解答】解:A、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空气,有利于环境保护;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C、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不要乱扔垃圾,要进行集中处理,要考虑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5.(1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
【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6.(1分)学习化学时可用如图表示某些从属关系,系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X
纯净物
碳元素
软水
氧化反应
Y
液氮
碳12原子
蒸馏水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分析】A、物质的分类;
B、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软水是指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离子的水;
D、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解答】解:A、液氮属于单质,单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碳12原子属于碳元素,故选项错误;
C、蒸馏水属于软水,故选项错误;
D、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还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转化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1分)移动通信已经进入5G时代,镓将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镓的信息,有关镓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
C.镓离子的符号是Ga3+ D.其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
【分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而不是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镓离子的符号是Ga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木材经化学品处理,剥离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制成的木材海绵,可以从水中吸附油脂,这种新型海绵在容量、质量和可重复使用性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所有其他海绵或吸附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不再运动
B.木质海绵不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木质海绵吸附油污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D.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
【分析】A.根据粒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D.根据木材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来分析。
【解答】解:A.原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在木质海绵中碳原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
B.从题干中可知木质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木质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B错误;
C.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C错误;
D.木材海绵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木材海绵能够有效解决石油和化学品泄漏对世界各地的水体造成的破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分类等,难度不大。
9.(1分)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如图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分布,且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分析;
【解答】解: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和氧气体积比是4:1,由于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且分子均匀分布,符合题意的为C。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即可分析回答。
10.(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B
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可用作燃料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可用作电光源
D
氧气具有助燃性
可用于供给呼吸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
C、根据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解答;
D、根据氧气的用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氮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故A正确;
B、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酒精可用作燃料,而不是酒精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故B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稀有气体可用作可电光源,而不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故C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用于供给呼吸,而不是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各种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11.(1分)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分析】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B、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解答】解:A、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氯化钠是纯净物,而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而质子不是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2.(1分)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
A.区分软水和硬水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比较气体中CO2含量
D.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变量是试管中的水不同;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探究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因素,要控制除变量之外的其它条件相同,图中加入红墨水的质量相同,但是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无法得出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选项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原理。
C、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5分)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氮气 ;
(2)铁元素符号 Fe ;
(3)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氧化碳 ;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分子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铝 。
【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元素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水的构成以及分子的概念来分析;
(5)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含量最多的气体;故填:氮气;
(2)铁的元素符号为Fe;故填:Fe;
(3)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填:二氧化碳;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填:水分子;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故填:铝。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额考查,难度不大。
14.(4分)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
(1)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铜<1.0mg/L,铁<0.3mg/L”,其中的铜、铁是指 元素 (填“元素”或“原子”)。
(2)“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①中过滤棉的主要作用是 C (填字母,下同),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B 。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异色异味
C.出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3)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想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活中常采取 煮沸 的方法。
【分析】(1)元素组成物质;
(2)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解答】解:(1)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铜<1.0mg/L,铁<0.3mg/L”,其中的铜、铁是指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2)在流程图中,①中过滤棉的主要作用是:出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异色异味;故答案为:C;B;
(3)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想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活中常采取煮沸的方法;故答案为:煮沸。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还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转化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7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为 试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填装置字母,下同);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C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
(3)某气体X可以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从 b (填“b”或”“c”)口进。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固体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为 B ,工业上常用乙炔作为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乙炔燃烧化学方程式 2C2H2+5O24CO2+2H2O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D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乙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是试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D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气体X从b口进;
(4)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所以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为B;乙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故答案为:(1)试管;
(2)A;C;2KMnO4K2MnO4+MnO2+O2↑;
(3)b;
(4)B;2C2H2+5O24CO2+2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6.(5分)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着重要应用。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从钴矿石(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钴)中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查阅资料】酸浸时发生如下反应:三氧化二钴+硫酸+亚硫酸钠→硫酸钴+水+硫酸钠
【进行实验】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Na2SO3用量/g
温度/℃
钴元素的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亚硫酸钠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 3,4,5 (填序号)。
(3)如果把实验2中的温度改为75℃,请你推出钴元素浸出率的取值范围 43.33%<钴元素浸出率<49.98% 。
(4)影响钴元素浸出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可能有 矿石用量的多少 。
【反思与评价】(5)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4 (填序号)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2)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对比实验;
(3)根据影响因素和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实验变量分析回答此题;
(5)根据工业生成的经济性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实验1和实验2变量为硫酸用量,且硫酸量大的钴元素浸出率高,所以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时,硫酸用量越大,钴元素浸出率越高;
故答案为: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探究亚硫酸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变量为亚硫酸钠的用量,因此3,4,5三组实验改变只有亚硫酸钠的量,其他条件一致,因此可以选择作为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3,4,5。
(3)根据题目数据可知,适当增加温度,可以提高钴元素浸出率,此时75℃介于65℃和85℃之间,所以钴元素浸出率也介于两者之间,所以75℃时钴元素浸出率为43.33%<钴元素浸出率<49.98%;
故答案为:43.33%<钴元素浸出率<49.98%。
(4)上述实验探究了温度、硫酸用量、亚硫酸钠用量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根据题目数据表格,还可以探究矿石用量这个因素的影响;
故答案为:矿石用量的多少。
(5)加入亚硫酸钠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得到较高的钴元素浸出率,因此从4和5进行选择,而增加了亚硫酸钠用量后,5中提高的浸出率有限,阴沉沉考虑经济成本,选项4较为合适;
故答案为: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7.(7分)45中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实验,利用下列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 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查阅资料】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1)红磷燃烧的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在图2中 C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3)结论:猜想 ① 正确,因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 白磷 (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理由是 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
注意:若答对第(4)(5)(6)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延伸】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45中化学兴趣小组又对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3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3乙所示;
④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和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4)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20.94% 。(用百分数表示)
(5)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
【分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3)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白磷更合适,理由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4)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计算氧气含量。
(5)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解答】解:(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符号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2)实验开始时用激光笔照射,水上的红磷能够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在图2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故填:水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C。
(3)有氧气剩余,猜想①正确,因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白磷更合适,理由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故填:①;白磷;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4)AB/AO的平均值:(0.2092+0.2093+0.2097)÷3=0.2094,
空气中氧气含量为0.2094×100%=20.94%,
故填:20.94%。
(5)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故填: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6)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故填: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