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作业与测评:模块综合检测
展开
|
|
| |
模块综合检测 |
|
|
|
|
|
|
|
|
模块综合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P89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 | 题号 |
行星地球 | 1、2、3、4、5、6、26 |
地球上的大气 | 7、8、9、10、11、12、13、27 |
地球上的水 | 14、15、16、17、28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18、19、20、21、29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22、23、24、25 |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 )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
答案 D
解析 地球属于行星,围绕其运行的为卫星,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中心是地球,所以其运行轨道属于卫星轨道。
2.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
A.太阳风 B.核能 C.太阳能 D.光能
答案 C
解析 图中开发的能源是太阳辐射能。
下图中AC为晨线的一部分,E为AC的中点,且E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 670 km/h。读图回答3~4题。
3.若AC为完整晨线,且AB弧长为一年中最短,则该日( )
A.太阳直射23°26′S
B.E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
C.B、C点均位于南极圈
D.图示区域无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 C
解析 由“AC为完整晨线,且AB弧长为一年中最短”可知,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E点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B、C点均位于南极圈,A、D点均位于北极圈,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若图示范围为东经度,属于西半球,则D点所在纬线的昼长最长为 ( )
A.13小时20分钟 B.24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答案 A
解析 东经度且属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60°E向东至180°,要使D点所在纬线的昼长达到最大值,则AB的经度应为160°E,CD的经度应为180°;由材料可知,E点位于赤道,E点日出的地方时为6:00,其经度为170°E,则A点日出的地方时为5:20,A、D两点位于同一纬线,即D点所在纬线的昼长为13小时20分钟。
新华网伦敦2015年10月19日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当地时间晚8时,抵达英国首都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据此完成5~6题。
5.习近平主席抵达伦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京时间为10月20日4时 ②伦敦位于昏线上
③伦敦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④与伦敦处于同一日的范围大于1/2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北京时间是指东8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伦敦与120°E相差经度120°,时间相差整8小时,伦敦的地方时2015年10月19日20时(即晚上8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0日4时;此时伦敦已经进入黑夜,早已经过昏线;此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伦敦昼长小于夜长;此时,东十二区的区时是10月20日8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8个时区,与伦敦处于10月19日的范围占全球的2/3,即大于一半。
6.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 ( )
①伦敦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②太阳直射在赤道以南且向南移动 ③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④北京已经进入秋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太阳直射在赤道以南且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距伦敦渐远,伦敦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北京已经进入秋季。
读下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A、B、C、D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 B
解析 同一地,垂直方向上越往低处气压越高,因此A处气压高于C处,B处气压高于D处;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故B处气压高于A处,因此气压最高的是B地。
8.下列有关图中A、B、C、D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可能为阴雨天气 B.B处可能形成气旋
C.C处为低压中心 D.D处多云
答案 A
解析 A处气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流容易冷凝成云致雨;B处形成反气旋;C处气压较高;D处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9.若此图表示低纬环流圈,则( )
A.A为赤道附近地区 B.B为纬度60°附近地区
C.近地面为西风带 D.近地面为极地东风带
答案 A
解析 若是低纬环流,则赤道附近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对应图中A点。
读南半球某地等压线(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四地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最大。
11.④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 A
解析 过④地作等压线的垂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作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此地为南半球,则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即为风向,经判断为西北风,故A项正确。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甲),完成12~13题。
12.①控制下的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中纬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又因纬度低,故形成的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
13.图乙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是受图甲中________控制形成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图中最低气温在0 ℃以上,年温差较小,各月降水均匀,为年雨型,综合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是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答案 C
解析 水比热容较大,冬季水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容易产生降水;夏季水面气温相对较低,对流不旺盛,降水少。
15.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
A.地下水补给湖水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海陆间循环
答案 D
解析 在F处建立海水淡化厂,加剧了水汽的蒸发,使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增多,水汽输送至陆地,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读图,完成16~17题。
16.在图中洋流处放一漂流瓶,最有可能先发现漂流瓶的地区是 ( )
A.南美洲西海岸 B.亚洲东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北美洲西海岸
答案 C
解析 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图示陆地位于南美洲,图示海洋为大西洋,图示洋流为巴西暖流;受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非洲西海岸最有可能先发现漂流瓶。
17.图中洋流对相邻的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
A.降低了热、干程度 B.增加了热、湿程度
C.加剧了冷、干程度 D.减轻了冷、湿程度
答案 B
解析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某校高一(2)班同学在实施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图所示,完成18~19题。
18.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海浪冲击
答案 A
解析 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19.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
A.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B.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堑成山”
C.③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垒成谷”
D.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是“断层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因此D项正确。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0~21题。
20.甲地貌为( )
A.河谷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
答案 C
解析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分析出甲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而且甲的形态为扇形,地势较低,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甲地应为冲积扇。
21.甲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径流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D.河流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答案 D
解析 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河流从河谷流出,地势变低,流速变慢,沉积物呈扇形堆积,形成冲积扇。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下图示意该地农民开垦坡地种植菊花所造成的影响。据此回答22~23题。
22.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23.若对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C
解析 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读四川省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答案 B
解析 四川省东部位于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为常绿阔叶林。
25.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自然带谱多,水分条件好,森林分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差,以荒漠草原为主,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图是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光照图,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3分)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2分)
(4)A、D、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_。(2分)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2分)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1分)
答案 (1)南极点 12 22
(2)(23°26′S,90°W)
(3)
(4)D>A>E 19°42′N
(5)12 18
(6)12
解析 第(1)题,由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可以判定图示半球是南半球,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故日期为12月22日。第(2)题,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23°26′S,且昼的平分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90°W。第(3)题,沿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为昏线,则为晨线。第(4)题,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与E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的点所在纬线应为与E点所在纬线关于23°26′S对称的纬线。第(5)题,图示90°W此时为12时,可计算其他经线的地方时。第(6)题,A在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
27.下图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此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3分)
(2)等压线P1、P2、P3数值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判断依据是什么?(3分)
(3)该气压中心形成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容易形成________的天气状况。(2分)
(4)图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所形成的锋面符号。甲、乙、丙、丁位于雨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旋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地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6分)
答案 (1)北 A处的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发生右偏。
(2)P1<P2<P3。判断依据:A处气流应从高压流向低压。
(3)气旋(低压) 阴雨
(4)图略(L1处为冷锋,L2处为暖锋,符号均在右侧)
甲 丁 当冷锋过境时,气温降低,形成阴雨、大风天气;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解析 第(1)题,根据A处风向,绘制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可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第(2)题,根据风向应从高压指向低压,可知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第(3)题,该气压中心为低压,属于气旋;盛行上升气流,受其控制,多阴雨天气。第(4)题,该处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可判断出L1、L2处的锋面类型;冷锋锋后降雨,暖锋锋前降雨,雨区均位于冷气团一侧;A地将会经历冷锋过境时和冷锋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其未来天气状况即可判断出来。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洋流名称。(4分)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有一艘轮船从我国的上海出发,驶往美国的洛杉矶,借助哪些洋流可以加快航行速度?(3分)
(3)甲、乙两处的海域,海水温度较高的是哪一处?原因是什么?(3分)
(4)③处的洋流和丙处的洋流对沿岸的气候有什么不同的影响?(4分)
答案 (1)墨西哥湾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东澳大利亚暖流 西风漂流
(2)借助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可以加快航行速度。
(3)甲处。原因是两海域尽管纬度相同,甲处有暖流经过,而乙处有寒流经过。
(4)流经③处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的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流经丙处的洋流为秘鲁寒流,对沿岸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解析 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即可判断洋流名称及应借助的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29.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G上层覆盖的沉积岩比F上方的沉积岩厚,原因是什么?(4分)
(2)判断图中B、C、G、F岩石形成的顺序(从新到老)。(2分)
(3)该地区曾经历过哪些地质作用?(3分)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G处还是F处?(1分)
答案 (1)G为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F为向斜,槽部岩层因受水平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两处地面海拔高度不同,导致两处沉积厚度不同。
(2)C、F、B、G。
(3)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4)G处。
解析 该地底部岩层出现褶皱,G处形成背斜,F处形成向斜,这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背斜和向斜的顶部岩层都有缺失,表层又有较完整、平直的C岩层覆盖,说明该地经历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外力作用。隧道应建在背斜处,因为背斜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且无积水。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模块综合检测: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同步:模块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本册综合课时练习,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本册综合课堂检测,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