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精品习题
展开(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自然灾害孕育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时,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灾害孕育在岩石圈的是( )
A.火山喷发 B.热带气旋
C.风暴潮 D.病虫害
2.下列事物中可以作为自然灾害中承受灾害的客体的是( )
①人 ②财产 ③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孕育在岩石圈、热带气旋孕育在大气圈、风暴潮孕育在水圈、病虫害孕育在生物圈。第2题,人、财产、资源都可作为自然灾害中承受灾害的客体。
答案:1.A 2.D
当地时间2016年1月27日中午,位于日本中部的御岳山在没有任何明显前兆的情况下突然喷发,大量火山灰喷涌而出,扑向正在山上的200多名游客。截至当天晚上,有7人确认被火山灰掩埋,至少12人重伤。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中导致多名人员被掩埋或重伤的直接致灾因子是( )
A.火山喷发
B.洪涝灾害
C.房屋倒塌
D.泥石流
4.下列不属于承受灾害的客体的是( )
A.人员
B.农作物
C.资源
D.环境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多名人员被掩埋或重伤的直接原因是火山喷发。第4题,承受灾害的客体是人类和人类社会。
答案:3.A 4.D
据台湾“中广网”2014年3月19日报道,海地东北部严重干旱,当地国家粮食安全协调部门表示,干旱已经持续8个月,两季农作物没有收成,耕地需要半年时间修复。据报道,当地官员表示,有些学校有粮食但没有食用水煮饭,有些学校甚至没有食用水和粮食。海地政府计划派发种子给农民,并且分发食物给民众。据此回答5~7题。
5.衡量此次海地的灾情指标有 ( )
①受灾面积 ②厂矿破坏 ③减产粮食 ④水库损坏 ⑤饮水困难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6.衡量此次海地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
A.致灾因子强度
B.人员伤亡
C.财产损失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7.此次灾害对海地资源和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改变海地的气候类型
B.水资源短缺
C.土地资源减少
D.耕地很快可以恢复
解析:第5题,衡量旱灾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饮水困难、经济损失等。第6题,B、C两项仅是自然灾害损失的一部分指标,D项正确。第7题,气候类型不会改变,干旱直接导致水资源不足;土地面积不变,土地资源不会减少;耕地修复需半年时间。
答案:5.B 6.D 7.B
8.可能诱发地震的人为原因是( )
A.过度开垦土地
B.大型水库蓄水
C.人为环境污染
D.破坏植被
解析:选B。大部分地震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但是大型水库蓄水也可能诱发地震。
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60至70年代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只有4次;到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明显增加。据此完成9~10题。
9.材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危害的严重性 B.周期性
C.空间上的规律性 D.更替性
10.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覆盖率
B.地形地势特征
C.夏季风势力的强弱
D.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解析:由材料知我国洪水灾害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相对较多,表明洪水灾害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而洪水的发生与夏季风势力的强弱有关。
答案:9.B 10.C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11~12题。
11.“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快 ②“烟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 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放火作煴,能“免于霜”,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C.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D.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解析:第11题,人造烟气防霜冻的原理是人造烟气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存热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12题,霜冻不能消除,但可利用“放火作煴”的原理来防御,说明其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答案:11.A 12.B
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空间分布的地域性
D.时间分布的交替性
14.干旱按表现特征分属于( )
A.缓发型灾害
B.突发型灾害
C.过渡型灾害
D.原生型灾害
解析:第13题,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第14题,干旱灾害危害人类和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因此按其表现特征分应属于缓发型灾害。
答案:13.B 14.A
15.如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B.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C.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D.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解析:选B。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图中几条灾害链分别是寒潮→①雪灾→农牧区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②大气污染;寒潮→③低温→④生物冻害。
读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回答16~18题。
16.在荒漠化的进程中包含的突发性事件是( )
A.暴雨 B.干旱
C.沙尘暴 D.开矿
17.荒漠化灾害造成的最突出的影响是( )
A.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
B.人员伤亡
C.社会秩序混乱
D.心理伤害,精神痛苦
18.我国西北荒漠化的致灾因子是( )
A.纯自然作用
B.人为作用
C.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D.人类活动造成,但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控制
解析:荒漠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其中诱发的沙尘暴是突发性的。荒漠化的原因从图中也可以分析得出是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所导致的,但其发展过程也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其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加重贫困,导致粮食不安全问题。
答案:16.C 17.A 18.D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19~20题。
19.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20.某一自然灾害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9题,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第20题,某种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经济损失等,由此可知其主要受灾体为农作物和农田,该种灾害最可能是干旱或洪涝灾害。
答案:19.A 20.A
二、综合题(共40分)
2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6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十二周年纪念日,来自50多个国家驻印尼使节以及印尼各界数千人在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首府班达亚齐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发生9.1级地震,随后引发百年不遇的印度洋海啸。这场自然灾害波及东南亚及非洲东部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印尼有超过16.7万人丧生,绝大多数来自亚齐特区。下表为印尼海啸波浪到达时间和死亡人数(据《自然》杂志)。
国家 | 震后 | 死亡(人) |
印尼 | 30分钟 | 228 000 |
泰国 | 1分钟 | 5 384 |
马来西亚 | 1小时 | 68 |
孟加拉国 | 2小时 | 2 |
斯里兰卡 | 2小时 | 31 000 |
印度 | 2小时30分钟 | 88 000 |
索马里 | 7小时15分钟 | 150 |
(1)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2)海啸按我国的分类标准属于________灾害,主管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按发展过程属于________灾害;按损失程度属于________灾害。(4分)
(3)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力量通过________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________、_________、社会生活稳定所必不可少的各种基础条件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打击。(3分)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有关特点和分类。第(1)题,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啸到达泰国、印尼的时间很短,所以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从索马里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海啸具有影响距离远的特点;从死亡人数来看其具有危害大的特点。第(2)题,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灾害的分类。按我国的分类标准,海啸属于海洋灾害,由国家海洋局主管;按发展过程,应是次生灾害,因为一般是由地震等引起的;按损失程度应是重大灾害。第(3)题,海啸是自然力量威胁人类的一种方式,工矿业、农林牧渔业、社会生活稳定所必不可少的各种基础条件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打击。
答案:(1)突发性 影响距离远 危害大
(2)海洋 国家海洋局 次生 重大
(3)自然灾害 工矿业 农林牧渔业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6年新年伊始,一场暴风雪横扫美国东北部。极端天气导致人员死亡,交通运输中断和电力、燃气供应紧张,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材料二 降雪对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影响。
(1)根据材料的描述,此次降雪是否是一次自然灾害,为什么?(6分)
(2)材料中体现了此次降雪造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还有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此次降雪是由自然异变导致的,并且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资源的损失,已经具备了自然灾害基本的构成条件,是一次自然灾害。第(2)题,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对人员的伤害和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方面没有体现。
答案:(1)是。具备了自然异变作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015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里东村(120°E,29°N)发生大型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造成38人遇难。事发前几日连续降水,当日该地区平均雨量为36毫米。
(1)丽水里东村的滑坡泥石流是不是自然灾害?为什么?(4分)
(2)材料中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是________圈的异变活动引起的,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________属性,另外,本次灾害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________属性。(3分)
(3)事发前几日连续降水导致了此次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2分)
(4)丽水市政府在灾害发生后采取了迅速有效的措施,转移群众,抢险救灾,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这说明了自然灾害的________特点。(1分)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①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异变→造成重大损失→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②连续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联系性。③灾害损失严重,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损失→可减轻性。
答案:(1)是。丽水市里东村的滑坡泥石流是由自然异变引起的,并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
(2)岩石 自然 社会
(3)联系性。
(4)可减轻性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它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在1 000毫米以上, 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
(1)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灾害类型及灾害组合,结合材料说明西海固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3分)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西海固曾一度陷入“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滥垦土地—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解析:本题以西海固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类型、成因以及防治措施。第(1)题,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多种灾害频发。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第(3)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人地关系失衡,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 灾害集中分布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
(2)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②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易受寒潮影响;③夏季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灾害;④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
人为原因:①采用轮荒耕作制度;②开矿等不合理工程建设活动;③破坏植被。
(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③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④在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同步训练题,共9页。
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