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习题
展开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课后篇巩固探究
随着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走向成熟,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形成了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据此完成第1~2题。
1.美国五大湖区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区域发展的(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再生阶段 D.转型阶段
2.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第1题,在美国五大湖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走向成熟,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出现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带基本形成。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2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呈现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使匹兹堡由“没有屋顶的地狱”变为一座“知识城”。
答案:1.B 2.A
读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有关资源型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资源年开采量达到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
B.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时,资源总开采量达到最大值
C.衰退期的警戒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
D.衰退期的发展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仍呈上升趋势
4.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下列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将资源开采业集中到赢利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B.发展交通运输,合理引入区域以外的资源
C.利用高新技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D.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
解析:第3题,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衰退期,此后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第4题,停止开采资源的做法过于偏激,明显不合理。
答案:3.C 4.D
导学号63794007读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采矿业 B.食品工业
C.制造业 D.电子工业
6.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第5题,a点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所以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第6题,b点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迫使部分企业外迁。c点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非等同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的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5.B 6.D
早期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临海布局的工业,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也属于传统工业区。据此完成第7~8题。
7.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是( )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解析:第7题,日本矿产资源贫乏,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临海分布,便于利用国外资源和出口产品。第8题,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加剧。
答案:7.A 8.A
下图是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初
9.21世纪初,该区域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衰落阶段 D.再生阶段
10.未来几年随着资源的枯竭,D城的经济将不断萎缩,为避免该现象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C.扩大规模,提高钢铁产量
D.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第9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初该区域的城市数量增加,所以目前该区域应处在区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成长阶段。第10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和区域来说,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应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答案:9.B 10.C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99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此后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下图示意底特律人口变化。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1910—1930年,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水平较高,人口出生率高
B.经济增长较快,城市化速度加快
C.死亡率降低导致人口增长加快
D.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涌入城市
12.底特律衰落的原因除石油危机、日德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外,还可能有( )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④工业基础薄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1899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在底特律建立,此后底特律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经济增长较快,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第12题,底特律衰落的原因有石油危机、日德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以及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答案:11.B 12.B
导学号63794008(2017·课标全国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5.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本组题考查区域的划分及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题,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一定的划分标准,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等都可作为洪泽湖以东地区的划分指标与依据,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缺少了相应的自然河道,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故B项错误,C项正确。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不明显。第14题,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长江成为两岸地区人们地域联系的障碍,苏南、苏北的划分就体现了河流对地域联系的阻隔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江南、江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大,故A、B两项错误。第15题,由材料可知,进入21世纪,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苏南、苏北的联系,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其主导因素是交通。故选D项。
答案:13.C 14.D 15.D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表。
| 1978年 | 2005年 |
第一产业比重(%) | 20.0 | 12.8 |
第二产业比重(%) | 64.3 | 49.6 |
第三产业比重(%) | 15.7 | 37.6 |
材料二 东北地区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1)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 工业,B表示 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解析:第(1)题,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第(2)题,从材料一看出,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3)题,从材料二看出,该区域具有明显的产品联系,A、B分别代表钢铁工业和森林工业;该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避免资源枯竭带来的工人失业、人地关系恶化等问题。
答案:(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 森林 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17.(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
地 区 | 鄂尔多斯 | 榆林 | |
矿产探 明储量 | 煤炭 | 约占全国1/6 | 占全国1/5以上 |
天然气 | 占全国1/3 | 占全国约1/3 | |
产业 构成 | 三大产业结构 比例(2011年) | 2.6∶60.1∶ 37.3 | 4.9∶71.1∶ 24.0 |
经济 指标 | 城镇化水平 (2011年) | 71% | 48.56% |
人才密度 (2008年) | 303/万人 | 194/万人 |
(1)简要说明A河流的水文特征。
(2)鄂尔多斯和榆林都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鄂尔多斯用短短5年时间,建成了基础设施齐全、能安置100多万人的康巴什新区。在西部地区,如此大力发展大城市的做法,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补给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图表信息,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建议即可。第(3)题,为开放性设问,考生可从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角度分析发展大城市合理的理由,从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发展大城市不合理的理由。
答案:(1)该河流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随着支流的加入,流量有所增大;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大气降水为主,一般在夏季进入主汛期;冬季有结冰期。
(2)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利用技术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3)合理。理由: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大城市会加大环境压力;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不相适应。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页。
高中鲁教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