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 送别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专题1 送别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1页
    专题1 送别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2页
    专题1 送别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 送别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展开

    专题1 送别诗

    (2020·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2020·洮南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②中台:中书省。③掖垣: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4.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2020·江西宜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送别诗只在题目中有送别之说,诗句中却无一送字,但送别之意却真切感人。
    B.一个“曾”字,含有不少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之下叙友人的身世处境,使诗人的感慨难以名状。
    C.诗人独立江边,四周一片寂静,想着远去的友人即使轻生了也只有他的剑知道。
    D.尾联以眼前实景做结,汉水茫茫,友人何归?使人思绪波荡,意味悠长深切。
    6.本诗塑造了友人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0·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8.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而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2020·山东兖州·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悲伤凄切而《送柴侍御》却豁达乐观。
    10.《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

    (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①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②,魏绛复从戎③。怅别三河道④,言追六郡雄⑤。
    雁山横代北⑥,飞塞接云中⑦。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⑧。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匈奴犹未灭:暗指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③魏终:春秋时晋国大夫。④三河: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⑤六郡雄:这里指西汉时立功边地、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⑥雁山:雁门山。代:代州。⑦飞塞:一作“狐塞”,即飞狐塞,又称飞狐口。云中:云中郡。⑧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割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词贴切,灵活自然,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卫边保国的壮举。
    B.诗歌颔联点出分别的地点,与友人分别,彼此心里难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相约要像前代英雄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C.这首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道别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作者的慷慨忙志。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绪。
    12.赏析颈联中“横”字和“接”字。
    13.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019·安徽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谢明远
    楚树芊绵,江云芜漫。晓风吹堕梅千片。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
    人意伤离,物华惊换。武夷此去如天远。临分为我少留连,柳条独在江南岸。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以楚树、江云发端,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了荒凉感伤的离别氛围。
    B.“晓风吹堕梅千片”一句既点明分别的季节、时间,也照应标题的“行”。
    C.只有孤独的柳树站立在江南岸边,词尾以景结情,增添了作品的含蓄意味。
    D.词人表达了对分别的感伤,对旅途的畏惧,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情感丰富。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的妙处。

    (2020·渝中·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先辈登第还家
    欧阳修
    解榻方欣待俊英,挂帆千里忽南征。
    锦衣白日还家乐,鹤发高堂献寿荣。
    残雪楚天寒料峭,春风淮水浪峥嵘。
    知君归意先飞鸟,莫惜停舟酒屡倾。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典,表达出作者对杨君才华的欣赏。作者热情接待,而杨君却归家心切。
    B.杨君及第,家中父母亦倍感荣幸。二者相互映衬,既写还乡之乐又写献寿之荣。
    C.尾联写作者既理解杨君急切的归意,又劝杨君要不忘朋友情谊,莫惜停船倾酒。
    D.全诗有不舍,有感伤,有欣赏,有羡慕,有理解,有劝留,多种情感真实交互。
    17.全诗以写惜别为主,而颈联却着意写景,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2019·江苏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巴岭答杜二见忆
    严武②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注]①杜二,即社甫,因排行老二有此称。②严武,唐朝中期诗人,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严武虽为武夫,亦能作诗,他与杜甫常以诗歌唱和。
    18.概括作者和杜甫的深厚情谊的表现。
    19.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分析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
    故选C。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点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新老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3.C
    4.①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②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③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解析】
    【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首先要读懂全诗,颈联的意思是黄莺急急鸣叫着,好想春风将要吹尽;骏马长声嘶鸣,好像是落日余晖在催促。这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黄莺的急切鸣叫声与斑马的长鸣声。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黄莺急啭”“斑马长嘶”是动态之景,“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此外,还采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诗中用“急啭”、“长嘶”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难于平静。尤其是“落日催”中的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悲凉的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点睛】
    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5.C
    6.①本诗塑造了一位南征北战、效命疆场、舍身为国却被朝廷斥退罢归、恓惶流落的将军的形象。②抒发作者对友人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项,“诗人独立江边,四周一片寂静”和“轻生”错误。颈联“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轻生”指不畏死亡。这一联的意思是友人“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效命、舍生忘死只有随身佩剑知”的意思。
    故选C。
    6.
    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首联是“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的意思,据此可知友人曾经南征北战、效命疆场。颈联是“友人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舍生忘死只有随身佩剑知”的意思,据此可知友人是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的将军。颔联是“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的意思,据此可知友人被朝廷斥退罢归。尾联是“友人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想要去哪里”的意思,据此可知友人罢归而无所可去、恓惶流落的凄凉境地。
    答案②:首联、颈联和颔联尾联之间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落得无所可去、恓惶流落的凄凉境地,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友人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赏诗歌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鉴赏题目,首先要疏通诗句的大意,了解诗歌运用的手法、主要意象,根据这些进行赏析,归纳概括诗歌中的形象,概括作者情感。

    7.C
    8.相同点: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抒发的感情相同。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本句是实写朋友走后的场景,而非虚写。
    故选C。
    8.
    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写景抒情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其次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相同点: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本诗写“乱山遮隔无重数”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景物描写委婉含蓄的表达。
    抒发的感情相同。因为都是送别诗,两者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表达了不忍朋友离去的心情。
    不同点:
    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杨词的“乱山遮隔无重数”,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借以表达对朋友的无限深情。李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描写的是朋友离去后我眼中的所见之景。
    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写乱山像屏障挡住您的视线,看到的只有数不尽的山峰,是从对方视角写。李诗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写的。
    【点睛】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习惯于单首诗歌的欣赏,往往忽视了多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因为比较鉴赏并非每年必考。其实,诗歌鉴赏是多维度的,比较鉴赏更是诗歌鉴赏的较高境界。掌握了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再来进行单首诗歌的鉴赏,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

    9.D
    10.(1)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2)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3)语意新颖, 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过于绝对。《送柴侍御》也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故选D。
    10.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立足诗的三四两句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本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思是,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同受雨露润泽,你看到的那个月亮正是我看到,虽然分隔两地,但“千里共婵娟”,心意是相通的。这句诗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用来寄给远方的好友,以解相思之情,希望远方的朋友不要因为地理原因而对自己的感情有所淡忘,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1.C
    12.①“横”,横亘,它横亘在代州北面,点出雁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连接,描绘出飞塞的险峻,又点明飞塞连接云中郡。“横”“接”二字,写出了此地是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②表达诗人激励友人,希望他建功报国,扬名塞外。
    13.首联: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尾联: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能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这首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道别诗”说法错误。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本诗中,“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是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塞的险峻,又点明飞塞是遥接云中郡并与之连成以片。它们是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在尾联,诗人运用“窦宪大破北单于”的典故,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建功报国。
    13.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本题,题干“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作答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本题中,首联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意思是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尾联两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意思是“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扬名塞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想要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4.B
    15.这两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离别之时的场景。“惊禽”一句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描绘禽鸟在空寂的春空中受惊鸣叫的景象,“平沙”一句从视觉角度生动描绘出平沙空阔、月光零乱的凄清场景。这两句结构上承接前文,细致描写春天早晨的景物,为下片抒发各种感伤之情做铺垫。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晓风”说明分别的时间是早晨,“吹堕梅千片”应该是春季,但这首词“踏莎行”是词牌,并不是标题,所以“照应标题”是错误的。
    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中,写飞鸟在春空中受到惊吓飞鸣而去,是听觉描写。写月落平沙,月光零乱是看到的景象。所以采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离别时的场景。展现出春天早晨的优美景色,同时也为下片写离别的伤感、时光的流逝而引发的忧伤之情做铺垫。
    【点睛】
    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16.B
    17.①天寒浪高,也不能阻挡杨君归路,说明杨君归家心切。②风吹淮水,白浪汹涌,喻指杨君科场高中,春风得意,志得意满。③情景相生,手法灵活,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解析】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家中父母亦倍感荣幸”错,“鹤发高堂献寿荣”一句是指,杨君回家为父母献寿,也应该为自己登第而感到十分荣幸,不是父母倍感荣幸;“映衬”亦错,二者都是写杨君的感受,并非映衬关系。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与景关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题干说“全诗以写惜别为主,而颈联却着意写景,用意何在”,“惜别”是情,写情中加入写景,让诗歌表达方式不再单一,有了变化,景中含情,比单纯抒情更具有形象性,增强感染力;
    再看诗句写景的内容,“残雪楚天寒料峭,春风淮水浪峥嵘”,描写了天寒残雪,春风浪高的景象,可以说旅途艰难,然而杨君仍旧“挂帆千里忽南征”,可见他归心之切;同时“春风”句暗含“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指杨君登第后内心喜悦,乘着春风自然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出志得意满之情。
    【点睛】
    诗歌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其中应用最多的便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中,有即景抒情(即选取眼前所见景物即兴抒情)、借景抒情(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而有意识地选取含有那种情感的景物来抒情,如杜鹃——思归、柳树——离别等)、移情于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之上,写景物有了某种情感,通常都用了拟人手法,如本诗中“长江悲已滞”)、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没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但景物本身所蕴含的特点已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如凄凉景象往往代表心情悲伤,秀美景色往往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等)
    这些手法并非泾渭分明,常会混合使用,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要注意把握景中所含之情,才能将顺利答题。

    18.唱和诗歌回忆对方,相隔千里也梦中相思,拥有和对方相同的喜好。
    19.以“望君”照应标题;以景衬情,借冷猿秋雁都禁不住悲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悲苦;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更能打动人。
    【解析】
    18.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把握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概括作者和杜甫的深厚情谊的表现,首先我们从注解中看到了“他与杜甫常以诗歌唱和”的文字,说明二人情深意笃。如果不是好朋友,怎么会一起“唱和”呢?标题“答杜二见忆”中的“答”就是在“和”杜甫《见忆》一诗。而首联的“千里梦相思”, 表现出了他们的魂牵梦萦;颔联的“偏爱酒、最能诗”,再现了他们相见时的美好情景;然而相见毕竟短暂,离别终究来到。于是,诗人在颈联和尾联借助“赤叶枫、黄花菊”和“冷猿秋雁”等意象表现了和朋友分别的伤感。综合以上分析,诗人和朋友的情感深厚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诗酒唱和赏月菊,情深意切;跂马望君远别离,难舍难分。
    19.本题考查赏析诗中关键语句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字眼,从修辞手法、炼字、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尾联“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中, “望“冷猿秋雁”的意象给人一种离愁别绪的伤感,而“望”字既呼应了标题,又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而且“非一度的望”,即“望了又望”,但是朋友还是离开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内心像“冷猿、秋雁”一样“不胜”的悲伤和伤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从读者层面来谈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