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山水田园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317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3 山水田园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317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3 山水田园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317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阅读主题预测卷
专题3 山水田园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展开
专题3山水田园诗
(2020·河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①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②。
[注]①萧艾:杂草。②鸟尽废良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点明幽兰的环境和品性:生长在前院,饱含着芳香,等待着清风。
B.三四句暗含对比,写在清风吹拂下,含香的幽兰与萧艾等杂草区别明显。
C.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
D.最后“鸟尽弓藏”的典故政治寓意深刻,也表明作者“觉悟当念还”的缘由。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0·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南园
韦应物
清露夏天晓,荒园野气通。
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
幽林讵知暑,环舟似不穷。
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夏日清晨的南园景色:天刚破晓,清露泠泠;荒园之中,雾气缭绕。
B.颔联描写水鸟和莲花,对仗工整,炼字精当;“遥”“迥”二字表明其为远景。
C.“泛雪”“披红”两处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仅富有色彩美,还具有动态美。
D.颈联抒写游园感受:置身幽林,暑气顿消;乘舟环游,仿佛水路无穷无尽。
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20·安徽合肥·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南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新茧。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②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③尝面:品尝新面。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上阕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其“绿”。
B.上阕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更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D.这首词运用豪放的笔调,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6.词的上阕是怎样描绘“水乡春景图”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2020·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③榜(bàng):船桨。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8.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19·广东云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 题①
刘眘shèn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②:刘眘(慎)虚:唐开元进士,为人较淡泊,交游多山僧道侣。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B.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C.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D.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10.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0·浙江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1.全词按_____顺序展开,运用________风格的语言写景状物。
12.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2020·宁波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苕溪
(宋)戴表元
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①。渔罾②挂棕树,酒舫③出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注)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①若耶:溪名,出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②渔罾(zēng):鱼网。③酒舫:载酒的船,舫,有舱室的船。
13.请赏析颔联、颈联所用的写景手法及作用。
14.诗歌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试作简要分析。
(2020·江苏清江浦·淮阴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赏春
胡衹遁
梨花白雪飘,杏艳紫霞消。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野桥,路迢,一弄儿春光闹。夜来微雨洒芳郊,绿遍江南草。蹇驴山翁①,轻衫乌帽,醉模糊归去好。杖藜头酒铫②,花梢上月高,任拍手儿童笑。
[注释]:①山翁,即山简,字季伦,西晋名士,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好酒。②铫(diào),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15.请赏析“一弄儿春光闹”一句中“闹”字的妙处。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0·安徽宿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8.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
(2020·小店·山西大附中高二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20.“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C
2.①表达出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坚守②表达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③表达出希望过顺应自然的隐逸生活。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C项,“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理解错误。原诗中说的是,不停的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隐居之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通。
故选C。
2.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答本题,要求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完成。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意思是: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诗人在前四句中说要像幽兰一样自始至终保持芳洁的品质,绝不像萧艾那样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表明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坚守;“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意思是: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前两句用行路受阻来写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表达出希望过顺应自然的隐逸生活;后两句是说既然醒悟就应当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结合注释可知,这里使用《史记》中的典故,这是对仕途险恶的警戒以及官场黑暗的不满。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C
4.第一问:游览南园,顿时洗去尘世烦扰;一声长啸,便觉清风满襟。第二问:①流露出诗人对南园清凉幽静而又生机勃勃景色的喜爱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烦扰、享受宁静田园生活的隐逸之志。
【解析】
【分析】
3.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两处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错误,前一处“泛雪”使用的是比喻。
故选C。
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本题要求理解尾联的含义和情感。
从全诗来看,这是一首田园诗,首联和颔联描写夏日清晨的南园景色,清凉幽静而又生机勃勃;颈联抒写游园感受,诗风恬淡高远。理解尾联“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的含义,首先要整体理解全诗,再抓住“顿洒”“尘喧”“满襟风”等关键词来理解;“顿洒尘喧意”,“尘喧”尘世的喧哗,意指尘世的烦扰;“顿洒”洗去,意指摆脱、抛却。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园清幽、宁静生活的喜爱,希望摆脱尘世烦扰。“长啸满襟风”抒写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向往自由、闲适、恬淡的隐逸情怀。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5.D
6.①以水为背景。这幅画水面上涨,面积也大。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鹅儿嬉戏,微风吹拂,画舫迟缓,舟行塔移,与充满生机的碧水绿岸相得益彰。③以绿为主色。水岸芳草黄中透绿,绿满两岸。
【解析】
【分析】
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让选“正确”还是让选“不正确”的,是“一项”或是“两项”;其次,阅读选项,回归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比对。
D项,“运用豪放的笔调”错误。通过阅读这首词,可以感觉到作者通过对水乡春景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传递出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其笔调是“清新愉悦”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其次依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回答。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词的上阕是怎样描绘‘水乡春景图’的”。据此,考生重点分析上阕描写“水乡春景图”的方法即可。
对上阕内容理解与分析,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结合采用的艺术手法,分析画面特点,指出表达效果。
在这首词的上阕中,出现的意象有春水、芳草、鹅儿、微风。“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写出了水面开阔;
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是动景,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画面色彩以“绿色为主”;
“横塘塔近依前远”,前方的塔是静景,与上句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沿途美丽风光,表达出诗人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7.B
8.①“不怨而怨”是说表面上看这首诗没有“怨”,实则句句透露“怨”。
②首联说自己久为官场所累,幸亏被贬到此地,看似欣喜,实际上透露出对官场的不满。中间两联描写自己与农田菜圃为邻,翻锄带露杂草,乘船前进,看似闲适,实际上是不受重用的失落和苦闷。尾联写在空旷的楚天下放歌,看似无拘无束,实则冷清孤独。
③“怨而不怨”是说诗人虽有怨愤,却向山水天地和农家生活寻求安慰,充满克制,有哀而不伤的韵味。
【解析】
【分析】
7.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醉心田园,隐逸闲适”错误,诗人被贬,看似欣喜,实际上透露出对官场的不满。颔联写自己与农田菜圃为邻,翻锄带露杂草,看似闲适,实际上是不受重用的失落和苦闷。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题题干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是解读“不怨而怨”。“不怨”是说诗中无一个“怨”字,甚至诗人还在“幸”,还在“长歌”,可是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诗人表面上的欣喜实则是一种无奈,一种苦闷。第二个方面是理解“怨而不怨”,虽然诗人对自己被贬的处境有怨,但是诗人没有流露出哀伤消极的情绪,反而向山水天地和农家生活寻求安慰,充满克制,有哀而不伤的韵味。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9.C
10.(1)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诗人通过“闲门”“深柳”“幽映”“清辉”等意象,描写了诗人在书斋中怡然自得的画面,(列举意象,意思对即可)(2)渲染了幽雅清寂的意境(概括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诗,然后逐项具体分析。C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误,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相关诗句,找出主要意象,概括意境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感情效果。本诗后四句为“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主要意象有“闲门”“山路”“深柳”“清辉”。此外考生应从后四句中的挑出几个关键词:“闲”“深”“映”“幽”“辉”“清”,据此可分析意境特点。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注读书的最好地方了。所以“幽雅清寂”的意境油然而出。处于深山之中,专心读书,体现了作者的淡泊和自得。
【点睛】
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11. 游春足迹 清新、通俗(或口语化)、生动、朴素(写出一个即可)
12.①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②白描手法;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③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解析】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具体考查对诗歌写作思路的分析和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思路,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关于诗歌语言风格的专业术语,答题时根据诗歌具体来鉴赏。
“倚东风,豪兴徜徉”是说,我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信步而行。这两句中点明了出现游春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全词就是按照词人的游春足迹路线展开,描写了自己信步闲游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本词用清新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12.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动静结合;“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营造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这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这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流露出词人愉快悠闲的心境,这是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点睛】
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类题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总述),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明确此技巧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3.手法:①动静结合②由近而远③绘形绘色。
作用:展现苕溪一带农村夏季的美景,为下文诗人的感悟作铺垫。
14.以抒情性议论含蓄暗示主旨,以桑麻借代农村田园,表明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十分享受清新、闲适、恬淡的归隐生活。
【解析】
【分析】
13.本题考查写景的手法及作用。写景的常见手法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明暗结合、绘声绘色绘形、修辞等。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为内容情感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
本题,第一问,碧水青山为静景,“酒舫出荷花”是动景,动静结合。颔联是近景,颈联是远景,远近结合。“挂”字写出渔罾在棕树上的形态,“碧水”“青山”各有色彩,可谓绘形绘色。
第二问,从内容上看,“渔罾”“酒舫”是水乡农家特有的,“荷花”暗示时令是夏季,这几句诗写出了水乡农家夏季的美景。从结构上看,尾联是作者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美景的描绘正是为抒情作了铺垫。
14.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及其情感,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分析情感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要求答出诗歌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及体现的人生态度。
第一问,“桑麻”是借代的手法,用来借代田园生活,“不厌”的意思“不厌烦”,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永不厌烦,热爱。结合注释“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可以看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志在归隐。尾联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样表达主旨比较含蓄。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
15.①“闹”,即“热闹,繁盛”之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光的明媚动人、生机蓬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欢乐。②点题,且与开头对梨花、杏花、垂柳的生动描写相照应。
16.①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开篇选取江南春色的典型意象,呈现出杏花春雨江南的迷人景致。②对自由逍遥生活的陶醉。作者乘着春光沽酒自饮陶然而醉,任凭儿童笑乐,也毫不在意。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梨花白雪飘,杏艳紫霞消”,开头两句破题写与凡艳不同的梨花飘如白雪,接写杏花怒放,灿如紫霞的色彩开始消褪了。“柳丝舞困小蛮腰”,垂柳枝条悠悠下垂,碧玉妆成,摇曳多姿。“显得东风恶”,“恶”既有“猛”的意思,表示东风劲吹,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更有“恶怜”的意思,即表示痛惜深爱,“化景物为情思”,层层摹写春景后,至此才微微透出人的感情,包揽前三句,暗点到题目的“赏”字,正是由于“东风恶”,梨花飘如白雪,杏花红红白白,柳条婆娑起舞,异态纷呈,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野桥,路迢,一弄儿春光闹。”景中有人,呼之欲出。这人走出村庄,跨过野桥,前面还是路远迢迢。不过他游兴正浓,只觉得“一弄儿春光闹”。“一弄儿”,犹言所有的,或一味的。一个“闹”字,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意境全出”,把春光表现得生动蓬勃,色彩鲜明。
综上所述,“闹”, “热闹,繁盛”之义,一方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把春光表现得生动蓬勃,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愉。另一方面,点题,与开头对梨花、杏花、垂柳的生动描写相呼应。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概括理解能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这支曲子先通过梨花飘如白雪、杏花红红白白、柳条婆娑起舞,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夜来微雨洒芳郊,绿遍江南草”,上句是眼前真实的所见所感,下句含有想象的成分。“绿遍江南草”,眼虽不能尽见,既然“一弄儿春光闹”,广袤的江南大地自然也绿遍了,景中寓情,这几句话都隐藏着人的喜悦情怀。
“蹇驴山翁,轻衫乌帽,醉模糊归去好”,蹇驴,跛足的驴;山翁,即山简,字季伦,西晋名士,好酒。诗人以山简自喻,“轻衫乌帽”“醉模糊”的赏春者,是何等轻松自在。“杖藜头酒铫”,野外春游,酒醉模糊,此刻他杖藜上担着烹酒器归来了! 最后两句一写时间:“花梢上月高”;一写回到村中情景:“任拍手儿童笑”。儿童看到这位“轻衫乌帽”,骑在一头蹇驴上,肩头上的藜杖担着酒吊子,醉得东倒西歪的人,怎能不拍手笑!但这位“山翁”却是一任他们笑去,毫不在乎。
综上所述,一方面,诗人赏春,通过对春天意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诗人赏春饮酒,陶醉其中,醉得东倒西歪却是一任他们笑去,毫不在乎,表现勒诗人对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的欣喜之情。
17.D
18.颔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柴扉紧闭”错,原文“寂寞掩柴扉”的意思是“寂寞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可知“柴扉紧闭”表现的是寂寞之情,而不是“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故选D。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抓住主要意象“绿竹”“红莲”,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画面呈现的氛围特点是“清新雅致”“内蕴生命的活力”;诗人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睛】
鉴赏诗歌语言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常见题型:结合全诗,赏析句子;分析诗句妙处型;比较鉴赏型。常见答题技巧:(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9.D
20.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 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解析】
【分析】
19.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孤寂冷清”的意境说法有误,结合全诗来看,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并无孤寂冷清之感。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两首诗中的“巷”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各不相同,其四中的“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中的“巷”,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