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4 咏史怀古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专题4 咏史怀古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1页
    专题4 咏史怀古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2页
    专题4 咏史怀古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4 咏史怀古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展开

    专题4 咏史怀古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2020·广东珠海·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帝城怀古①
    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②。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陈子昂初次出蜀沿长江泛舟而下的连续行程中。②汉王宫:指永安宫,在白帝城邻近,刘备在夷陵与东吴陆逊战败后,退至永安宫病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叙事,写诗人舟过白帝城时天色已晚,所以停船访问当地的风俗习惯。“桡”,船桨,停桡即停船。“土风”,即当地的风俗习惯。
    B.“城临”四句,写与白帝城有关的典故,抒发怀古之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惋惜以及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推崇。
    C.“岩悬”四句,写白帝城周围地区的奇险壮丽景色。高峻的悬崖遮断了视野,奇险的峡谷有江流可通,古树高出云天,船帆在雾气中出没。
    D.结尾两句呼应开头两句中的“停桡”,诗人船至白帝城是途中暂停,诗人还要离开四川,去到更遥远的地方。前途遥远,所以说“去无限”。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0·河南南阳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3.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4.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2020·黑龙江大庆·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
    胡世将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②,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交代了当时神州陆沉的局势,面对如此形势,诗人不由地联想起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韩琦二人。
    B.“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有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南宋词大都作于东南半壁,如此篇出于西北川陕前线的绝少。
    C.诗歌运用典故,含蓄自然。借用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家三杰”辅助刘邦的典故,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
    D.这首诗格调沉郁,气势雄浑,激扬慷慨,震撼人心。末尾诗人写自己怒发上指,栏杆拍遍,流露出了无法平复的激烈情怀。
    6.以功业论,胡世将称不上千古名将,但此诗不乏阃外边帅的气度。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既深且巨”的情怀。

    (2020·武邑县第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话丛台①
    (唐)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
    B.诗人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8.前人赞扬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请结合诗句对“变成”“留作”进行赏析。

    9.(2020·四川内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②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③,朝来暮去弋阳④溪。
    (注)①此诗为作者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途经战乱后的余干古县城时所作。②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③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④弋阳:县名,在江西省东北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扣题,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后见到的一片荒凉之景。
    B.颔联诗人夜听乌啼,在“犹在”和“已空”对比中追思,顿生漂泊异乡之慨。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登城画面中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极富层次感。
    D.诗人笔下所绘“落日”景象,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本诗尾联是“以景结情”的名句,简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
    (2019·辽宁沈阳二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复,吐蕃进犯灵武、邻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时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1.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9·上海杨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元)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①,铁瓮②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④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金焦:金山,焦山。绀宇:寺庙。②铁瓮:北山前的一座古城。③石冢:东晋高官王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④龙荒:荒漠之地。郭璞曾有“桑梓其翦为龙荒”之叹。
    1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属于慢词。
    B.从题材看是怀古之作。
    C.题中“坡仙”即苏轼。
    D.本词的押韵并不规范。
    13.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残”渲染苍茫荒凉的气氛,寄寓历史沧桑感。
    B.以“几点”状沙鸥之小,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
    C.“天宝人杰”化用古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语。
    D.下阕运用典故,借郭璞的预言来慨叹生灵涂炭的历史。
    14.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2014·浙江金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壁
    (明)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15.首联写出了曹军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与《赤壁赋》中对顺流东下的曹军“ , ”景象的描写同出机杼。
    16.请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2020·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戅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味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8.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2020·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9.下列对诗歌中的用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昔为六朝都城,是诗词中常见的历史遗迹,是代表着六朝过往繁华的典型意象。
    B.“形胜地”化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点明石头城地处东南,地势优越,风景优美。
    C.“樯橹”运用借代的手法,和苏轼《念奴娇》中的“樯橹”一样,都是指代战船,从而暗写与此地相关的战争。
    D.末句脱胎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但是情感不同,此诗哀伤,刘诗昂扬。
    20.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笔用“空”字,是说诗人站在城墙上,极目远望,一片空旷,天空也显得低了,眼界开阔,顿生目空一切,傲视古今之感。
    B.上片后几句连用几个意象,想象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激烈战争场面,鲜活地再现了英雄豪杰征战南北的英姿,表达崇敬之情。
    C.“歌舞尊前”三句,感慨曾在这里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梳妆的人,不觉间流逝了青春,充满了对时光和年华逝去的无奈。
    D.下片中的“芳草”和“明月”一个年年勃发,一个永照秦淮,是它们装点了寂寞的宫殿,冲淡了历史、人世纷纭变化的伤感。
    21.此词次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都是咏史怀古,请从景物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方面,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参考答案

    1.B
    2.“城临”四句通过用典,特别是大禹的典故,突出了诗人对先贤功绩的推崇,也暗含了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岩悬”四句借景抒情,突出了对旅途艰险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的迷惘;结尾两句以“客思”“无穷”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心情的复杂。
    【解析】
    【分析】
    1.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城临”四句主要突出白帝城的历史地位,白帝城原属巴国,曾有蜀王的宫殿,虽地处荒远,其藩属地位仍属周王朝邦内,而深山中犹有大禹当年治水的功绩。虽有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推崇,但并无对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惋惜。故B项错误。
    故选B。
    2.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本诗就运用了典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方法抒情。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运用了典故。城楼面临着古代的子爵巴国,高台乃是那湮没的蜀汉王宫。这荒远地区仍属周朝的领域,深山里至今推崇大禹的丰功。巴子国:古国名。汉王宫:指永安宫,蜀汉先主刘备卒于此。周甸:周朝甸服之国,意指周朝的领域。禹功:指夏禹治水的功绩。作者不断地回顾“巴”(四川),细心地寻访“周甸”(不包括四川),寻访“禹功”所覆盖的地区。他反复提到那些广泛的地理名称,仿佛这些名称本身就具有某种神奇的意义。他为这些地区的历史和古迹所倾倒。他推崇大禹治水的功绩,也渴望自己像大禹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在白帝城怀古,所缅怀的既不是历史事件,也不是盛衰过程,而是集中于与中国文化的中心区域相联系的古迹本身。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是借景抒情。山岩陡峭好像青青墙壁中断,地势险峻下临清碧江水流通。高大的古树挺立在白云边上,归来的船帆出现在浓浓雾中。旅途的艰险也暗含了作者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忧虑。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中“客思”“无穷”直抒胸臆。水行的旅途一去便无限遥远,旅客的愁思因此更无尽无穷。由怀古而产生的忧伤很容易转换成孤独及思乡的情绪。

    3.A
    4.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解析】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A项,“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中对“触龙门”的理解有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意思是“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没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也不是要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故选A。
    4.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诗歌的语意,抓主要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再结合手法,分析其思想情感。
    本题要求把李白的诗与《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进行比较阅读。《箜篌引》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其妻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意思是“你不该涉水渡河,你却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只是狂夫的妻子在制止和悲唱。李白的诗也写了这个悲剧,但是李白诗思想更丰富,更具悲剧色彩。李诗的悲剧意味具体体现在:开篇写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运用了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的气势,还写到了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凄恻的氛围。接着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除了写妻子对狂夫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他们只是在一旁看热闹,从侧面烘托出狂夫堕水的悲剧。“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这是李诗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最后“箜篌所悲竟不还”,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点睛】
    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5.C
    6.①怀想范仲淹和韩琦为国立功的事迹,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③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④“君门万里,六师不发”矛头直接指向议和的朝廷,批判朝廷的退缩和软弱;⑤结尾几句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
    【解析】
    【分析】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理解错误,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句用典,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没有表达自信。
    故选C。
    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①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
    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
    ③“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
    ④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
    ⑤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点睛】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词赏析: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
    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平(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帅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是南宋文人胡世将所写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和议误国的满腔愤慨,和对朝中奸佞小人(秦桧)的强烈谴责,流露出了词人的满腔爱国之情。

    7.B
    8.①“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作者站在丛台上”理解错误。诗中所写景象,都是作者通过友人的描述,想象出来的景象,而不是“作者站在丛台上”所看到的景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颈联中“变成”“留作”是动词,弦管指管弦乐器,代指音乐;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这里写音乐变成了山鸟叫声;五颜六色的丝绸衣饰变成开放的野花。这两个词使诗句构成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早已飞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古今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昔日繁华如今落魄的更迭现象,使得缓慢的历史变迁直观鲜明地通过这两个词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表达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考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点睛】
    诗歌炼字题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书法,如拟人、通感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解释诗歌句意)。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9.(1)B
    (2)古城早已荒凉此时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诗人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寓了丰富而又深沈的思想情感:①抒发了对古城由盛而衰的历史慨叹。②表达了对唐王朝国势衰微的深深优虑。③寄寓了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无比感慨。④流露出对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的含蓄嘲讽。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顿生漂泊异乡之慨”分析错误,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顿生物是人非之慨。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的作答关键抓住“陵谷变”,结合注释分析诗人的情感。由”飞鸟不知陵谷变”可知,诗歌尾联中引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讽刺周幽王昏庸无度的陵谷之变的例子,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批判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写了飞鸟不知道世事变化、古城变迁,将飞鸟比作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并且将人与飞鸟进行对比,飞鸟本无情,不知世事变迁,但人是有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并思考这种变迁的原因。此外,尾联描绘了古城荒芜,唯有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的荒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悲怆的心境和对历史深深的感慨之情。
    【点睛】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诗歌赏析: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
    “孤城上与自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10.A
    11.①对古人(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
    ②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③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解析】
    10.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误点有:意象含义解释有误、手法解说有误,对艺术效果的分析有误,语言风格分析有误,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
    B项,颔联中“寒天催日短”,写这时正是冬天,夜长昼短,才见旭日东升,忽又夕阳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
    C项,颈联根据注解②看,是用典,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D项,结合全诗看,全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一二句叙古迹形胜;三四句写眼前时景;后四句直抒怀古情思。
    故选A。
    1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诗,首联出现“吕蒙营”“刘备城”,再结合诗歌后四句及注解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看,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怀古诗的主题除了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外,作者更多的是借古伤今、借古伤己或借古讽今等,本诗结合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中对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的描写,应是借古伤己,感伤自己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2.D
    13.B
    14.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一轮明月从海门之上升起,作者发出一声长啸,意境开阔、浩渺苍凉,“一声长啸”寄托了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体裁和题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积累常见词牌和题材的相关特点,分析字数、句数、旋律、韵脚、题材等,综合判定出最佳答案。
    D项,“押韵并不规范”错误,本词,步东坡同调《赤壁怀古》的原韵,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故本词押韵严格。
    故选D。
    13.本题综合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B项,“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错误,“几点沙鸥雪”指的是点点雪白的沙鸥在江上低飞狎游,写出悦目的景象。
    故选B。
    14.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景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意象和特征形容词,分析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
    “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皎洁的明月飞上了焦山之东江天相接的海门,作者由衷发出一声长啸。联系下片和注解可知,作者以郭璞墓的完好与人间多次劫难作对比,感慨社会兴亡。更惊叹“桑梓龙荒”国破家亡的社会巨变中生灵的涂炭。作者感慨沧桑,姑且饮酒浇愁,但照见了斑白鬓发。这样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尽显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
    【点睛】
    情与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对范畴。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下列几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鉴赏时,要注意景与情之间的哀乐衬托关系: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1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6.(1)对比。上句是千帆争渡,烟炎张天的战争场面,下句是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突出历史的沧桑感。(2)联想想象。由赤壁之战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故事,表达一种空虚怅惘的情绪。
    【解析】
    【分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赤壁赋》的背诵情况,首联中有“舳舻”一词,可以提供帮助。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试题分析:表现手法的答题格式是:第一步,明确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步,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C
    18.含意: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去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警示:①保持刚正不阿的气节,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②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
    【分析】
    1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指的是: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故选C。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找准原文诗句,在理解句子表面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句情感态度。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意思是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应该留着“阳城驿”的名字,去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依据“益戅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和注解①②可知,警示“朝天者”要保持刚正不阿的气节,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
    依据“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和注解③可知,即使像贾谊一样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睛】
    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9.D
    20.C
    21.景物特点:萨都剌词主要描写石头城的荒凉残败;苏词描写了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意境开阔博大;
    表现手法:萨都剌词的上下阕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下阕实写登临石头城所见之景,为实写。芳草繁盛,落日西斜,鬼火明灭。联想想象为虚写,昔日金陵歌舞升平的情景。虚实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深沉。苏词主要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上: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苏词在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中抒发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古诗中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中的用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用典”设题,考生需要把握所用典故的内容,还要把握此处使用典故的用意。
    D项,“刘诗昂扬”说法错误。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发出了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慨。
    故选D。
    2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顿生目空一切,傲视古今之感”说法错误。“空”字,写出石头城周围的环境十分空旷,石头城的空荡和荒凉;曾经在石头城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不在,昔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
    B项,“表达崇敬之情”说法错误。表达了诗人因战争的残酷而感到心痛,因昔盛今衰、世事变迁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D项,“冲淡了历史、人世纷纭变化的伤感”说法错误。“辇路”上年复一年长满了荒草,入夜后松径里便空无一人,“鬼火高低明灭”。作者抓住了几个生活片断,生动地反映出六朝宫殿已变成一片废墟和残破不堪的景象,字里行间,浸透着“黍离”之感。
    故选C。
    2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对比阅读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此词次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都是咏史怀古,请从景物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方面,比较两首词的不同”。首先分析两首词的景物特点:萨都刺词主要描写石头城的荒凉残败,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孤寂的行宫内院,东风吹过,昔日皇帝车架经常碾压的道路,早已是年年岁岁芳草萋萋。每当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旧日帝王们避暑的离宫已寂然无人,“辇路”上年复一年长满了荒草,入夜后松径里便空无一人,“鬼火高低明灭”。作者抓住了几个生活片断,生动地反映出六朝宫殿已变成一片废墟和残破不堪的景象,字里行间,浸透着“黍离”之感。苏词描写了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意境开阔博大;“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表现手法:萨都剌词的上下阕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下阕中,“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是实写,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是虚写,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苏词主要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手法。(1)烘托:词中以“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用众多的豪杰来烘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2) 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情感上:萨都剌词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无物”“唯有青山如壁”,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白骨如雪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心痛;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苏词上阕描绘月夜江上壮美景色,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的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