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思妇闺情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317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6 思妇闺情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317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6 思妇闺情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317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阅读主题预测卷
专题6 思妇闺情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展开
专题6 思妇闺情诗-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题预测 (2020·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春宫怨杜荀鹤(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岀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2.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 (2020·浙江舟山·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唐)无名氏叵耐①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②。“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注)①叵(pǒ)耐:不可耐,可恼。 ②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3.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4.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析后半阕词。 (2019·浙江丽水·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5.概括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6.词作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主人公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9·江苏南通·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7.下列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古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见真情,令人回味不已。B.明明所思之人在远道,却还要采芙蓉送给对方,这是一种无奈中的寄托。C.远道、长路,空间上的距离遥远更是增添了男女双方离居后的忧伤之深。D.诗歌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8.本诗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有不同认识。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2020·四川三台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摊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9.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菡萏”,即荷花的别称。“菡萏香销”,写花之凋零,也寓有美人迟暮的意味。B.“韶光”,即美好的时光。“还与韶光”,写光阴荏苒,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慨叹。C.“鸡塞”,代指边塞远地。“梦回鸡塞”,写梦中思念,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D.“玉笙”,对笙管的美称。“吹彻玉笙”,写楼上奏乐,含有独尝寂寞的凄清与哀伤。10.下篇结句“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 试从全词概括“恨”有哪些。 (2019·呼和浩特开来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术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1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2.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②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C项,“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分析错误,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不是表达“欢乐情景”。故选C。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内容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总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2、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本诗内容上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手法上以乐景衬哀情,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样的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使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一脉相承,写出了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但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最后两句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由颈联所写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 3. 谩语:没有准儿的话。 闺怨 4.借托喜鹊,用喜鹊的独白,拟人化手法,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喜鹊的气恼与抱怨,正是女子思念之深的写照,而这又与前文女子的薄怒叠加在一起,更显得富有情趣。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在抒情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解析】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以及诗歌题材的判断能力。解答词语的意思,先要着眼于字面意思,然后放入语境中揣摩它的语境义。诗歌的题材要通过题目、诗歌内容、作者、背景、注释等信息综合把握。“谩语”的“谩”有“欺骗、蒙蔽”的意思;再结合句子,这是女子再埋怨喜鹊,民间有灵鹊报喜的说法,而“送喜何曾有凭据”,说明喜鹊并没有带来喜讯,因此“谩语”的意思是“没有准儿的话”。这首词的题材,根据前四句“送喜何曾有凭据”“锁上金笼休共语”等埋怨、娇嗔的语气,以及灵鹊的独白“欲他征夫早归来”可知,应当是一首思妇盼归的词,题材是“闺怨”词。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注意题干当中的“情趣”“语浅情深”等词语,这就暗示考生,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既然让我们赏析,就有可能用到了艺术手法,要找出来,加以赏析;而“情深”则需要我们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后半阕采用拟人手法,以喜鹊独白的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大意是,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下阙表面写喜鹊的气恼与抱怨,实则以这种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思念之深,以至于迁怒于喜鹊,读来富有情趣,由此增强了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使这阕词写活了。感情上,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此词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在抒情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有文化修养且富有,孤独却情深义重,多愁善感的年轻女子。6.①移情于景,将“菊”“兰”人格化,透露女主人公的哀愁。②衬托,借燕的双飞反衬主人公的孤独。③运用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离愁煎熬。【解析】5.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有文化修养且富有,孤独却情深义重,多愁善感的年轻女子。把握词中人物形象,要把握景物描写“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彩笺”、动作描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心理和情感描写“明月不谙离别苦”“山长水阔知何处?”可知,主人公是多愁善感、生活富裕而有文化内涵、深情思念的年轻女子。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依据“槛菊愁烟兰泣露”,用拟人手法写“菊”“兰”,移情于物写人物哀愁;依据“燕子双飞去”“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可知,以燕的双飞比喻人的纷飞别离,反衬主人公的孤独;依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上楼、望路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明月不谙离别苦”“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心理描写,写出主人公的思念至深。【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7.D8.示例一: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思妇)。女子“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所展示如画之境,美好欢乐的情景。“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真实别致地突出了采莲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示例二: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游子)。诗歌表达了一位男子的情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男子回忆他们曾经的相遇,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之后,男子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便不由想起旧时的缱绻。触及旧景,回忆往事,但是尔今天各一方只愿意厮守着孤独忧伤终老。示例三:是“游子和思妇”说。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首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是思妇独白;末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游子独白。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解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情感,思考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诗歌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中“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分析错误,全诗抒写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其思想内容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理解掌握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就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本题可以先明确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思妇)。“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在写法上,采用了“悬想”方式。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抒发了采莲女子对丈夫思念的深切忧伤。可以明确抒情主人公是男子(游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是男子回忆他们曾经的相遇,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之后,男子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却只能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不由想起旧时的缱绻。但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旧乡”有漫漫长路阻隔。男子触及旧景,回忆往事,但是尔今天各一方,“同心而离居”,只愿意厮守着孤独“忧伤以终老”。还可以明确是是“游子和思妇”说。诗文可以分为这么两段:第一段是思妇独白。首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古文即多指“长江”;芙蓉,谐音“夫容”。思妇思念自己的爱人,思妇深爱着自己的爱人,思妇为自己的爱人而骄傲。第二段是游子独白。末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游子知道故乡有位可爱的姑娘深爱着自己,思念着自己。但自己又何尝不是深爱着对方?但是“同心而离居”,游子他自己知道,故乡已经回不去了,两颗相爱的心却注定不能在一起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忧伤的呢?全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 9.C10.①伤秋之恨;②思夫之恨;③家国之恨。【解析】【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C项,“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分析错误。“细雨梦回鸡塞远”意为: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是思念远人,而非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意思是: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这是对秋伤怀,蕴涵了伤秋之恨。“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意思是: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这是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蕴含着思夫之恨。其中想到在边塞保家卫国的丈夫,也蕴含了家国之恨。【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 11.D1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的相思之愁。【解析】【分析】1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其次,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理解有误,“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中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写情。故选D。1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给人物定了位——女主人公;考生接着就需要到诗中找到直接描写人物言行的诗句,然后找出以景写人的内容,最后分析。“楼上黄昏欲望休”,诗中的女子,身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相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奈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想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玉梯横绝月如钩”,“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的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最后两句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答题时,考生要先概括叙述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写出所表达得感情或手法的效果。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