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1页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2页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展开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多种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往往由多种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食物网。
    考向一 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环中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解题技巧
    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箭头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错误;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

    考向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就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①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鹰、②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③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④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⑤植物→食植昆虫→蛙→蛇→鹰、⑥植物→鼠→蛇→鹰、⑦植物→鼠→鹰、⑧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食物网只体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正确。
    技法提炼
    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
    下面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C.草与蛇比较,草数量的变化对该食物网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影响程度较小
    D.即使兔流向鹰和兔流向狐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鹰和狐从兔体内同化的能量也不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有草→鼠→蛇→鹰、草→鼠→鹰、草→鼠→狐、草→兔→狐、草→兔→鹰5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A正确;据图可知,该食物链中蛇和鹰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正确;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其他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都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影响较大,C错误;如果兔流向鹰和狐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只有当鹰和狐捕食兔的量相同时,鹰和狐从兔体内同化的能量才相同,D正确。

    考向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分析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D
    【解析】 由上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方法技巧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C错误;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B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

    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野驴、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群落,但分层现象不及热带雨林明显
    B.它们中的细菌属于异养型生物,扮演着生态系统分解者的角色
    C.它们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植物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是最重要的生产者
    2.关于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3.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能量
    4.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三个营养级
    C.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5.如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处于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
    B.丁的CO2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C.甲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的能量就越多
    D.丙是异养型原核生物,如根瘤菌
    6.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相同,而光照条件不同(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B





    注:“+”表示有,“-”表示无。
    A.A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食物网,而B瓶中所有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
    B.A瓶中有光照,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源头
    C.B瓶浮游动物种群密度降低只是因为缺乏食物
    D.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稳定状态
    7.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错误的是
    生态瓶编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甲瓶生态系统成分齐全,物种比例适中,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B.乙瓶无光照,生态系统没有能量来源,故维持时间不长
    C.丙瓶无池塘泥,不能储存有机物,故比甲瓶有机物少
    D.丁瓶小鱼呼吸消耗大量氧气有可能导致C、O循环受阻
    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9.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若丙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则辛种群数量一定会发生变化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D.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10.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死亡,则草原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是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11.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不同成分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μg/kg)
    0.1
    0.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12.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老鼠→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
    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C.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上升
    D.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13.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14.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下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_______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有_______个营养级,鱼类与贝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_______天。
    (3)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多选)。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15.(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16.(2018·海南卷)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17.(2018·全国Ⅲ卷)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运输完成的。
    18.(2017·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19.(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4)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答案】 B
    【解析】 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题干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但是分层现象不及热带雨林明显,A正确;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菌属于异养型生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也有少部分细菌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或消费者,B错误;它们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秃鹫),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它们中的植物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是最重要的生产者,D正确。
    2.【答案】 A
    【解析】 图示中包括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二者之间不能构成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
    3.【答案】 B
    【解析】据图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由a、b、c三种成分组成,其中a、b都指向了c,说明c是分解者,b指向了a,说明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故选B。
    4.【答案】 A
    【解析】 从草开始,到狮子结束,食物链有草→羚羊→狮子、草→斑马→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共5条,A错误。草→羚羊→狮子、草→斑马→狮子,这两条食物链中,狮子处于第三营养级;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这两条食物链中,狮子处于第四营养级;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这条食物链中,狮子处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野狗和狮子都能以羚羊和斑马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野狗又能成为狮子的食物,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捕食关系,C正确。由于狮子的食物来源较广泛,蛇的数量减少不会明显影响到狮子数量的变化,D正确。
    5.【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乙为消费者,包含的种群可处于除了第一营养级以外的所有营养级,A错误;无机环境中CO2含量增加可以导致“温室效应”,但是它不能导致臭氧层破坏,B错误;生产者的同化量越大,流向消费者的能量越多,C正确;丙是分解者,但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蚯蚓能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错误。
    6.【答案】 D
    【解析】 A瓶中的浮游动物捕食浮游藻类和水草,组成了食物网,且A瓶中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的组成,B瓶中所有生物不一定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A瓶中有光照,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阳能,B错误;B瓶浮游动物种群密度降低是因为缺乏阳光,C错误;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7.【答案】C
    【解析】甲瓶中的生态系统成分齐全,并且生物种类比例适中,因此抵抗力稳定性较高,A正确;乙瓶无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也没有能量来源,因此乙瓶维持时间不长,B正确;丙瓶由于无泥沙,即无分解者,故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C错误;丁瓶比其他瓶子多了小鱼,小鱼呼吸消耗大量氧气有可能导致C、O循环受阻,D正确。
    8.【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①绿色植物→昆虫→蛇→鹰,②绿色植物→野兔→鹰,③绿色植物→野兔→狼,④绿色植物→野兔→云豹,⑤绿色植物→鹿→狼,⑥绿色植物→鹿→云豹,其中野兔、鹿及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均为初级消费者,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处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B、C正确;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所以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D正确。
    9.【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其中甲和戊为生产者,它们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个(甲和戊),它们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因此丙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发生变化,B错误;辛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即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C正确;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的关系,D正确。
    10.【答案】D
    【解析】鼠类是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如果鼠类全部死亡,次级消费者就会因食物短缺而数量锐减。分解者不是捕食食物链的组成成分,受影响最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DDT属于在生物体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也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其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A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中都含有一定浓度的DDT,说明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C正确;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根据能量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
    12.【答案】B
    【解析】草→老鼠→猫头鹰不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因为苍鹰能捕食猫头鹰,A错误;食物网中不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B正确;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猫头鹰会捕食更多的青蛙,导致青蛙的数量下降,C错误;该食物网中,苍鹰可以是三级消费者,猫头鹰可以是次级消费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错误。
    13.【答案】A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敌,处于优势,B错误;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错误。
    14.【答案】(1)6 4 捕食、竞争 (2)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3)②、③
    【解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鱼类→水禽、水草→贝类→水禽、水草→贝类→鱼类→水禽、藻类→贝类→水禽、藻类→鱼类→水禽、藻类→贝类→鱼类→水禽。分析柱状图,随着时间的延长,未挂贝类水体和挂贝类水体中藻类的密度都在增加,但挂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相对较低,从而说明贝类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湖泊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草→贝类→鱼类→水禽(或藻类→贝类→鱼类→水禽),含有4个营养级;水草→鱼类→水禽、水草→贝类→水禽这两条食物链说明了鱼类与贝类之间存在竟争关系,水草→贝类→鱼类→水禽这条食物链说明了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捕食关系。(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未挂贝类水体和挂贝类水体中藻类的密度都在增加,但挂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相对较低,说明贝类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图中显示两种柱状图差值最大出现在第5天,说明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最大。(3)打捞水草,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的疯长,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①正确;引水稀释不太现实,而且会为藻类疯长提供有利的条件,②错误;使用除草剂会污染环境,还可能杀死其他生物,③错误;控制污水排入,可以降低水体中N、P等的含量,因此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疯长,④正确。
    15.【答案】A
    【解析】 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16.【答案】D
    【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
    17.【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解析】(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18.【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10~30 cm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19.【答案】 (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