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1页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2页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3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展开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理解

    (2)流动过程

    ①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③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5.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6.信息的概念
    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7.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8.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考向一 能量流动的过程

    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答案】C
    【解析】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一般处于K值,C错误;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归纳整合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1)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
    (4)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A正确;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它的上一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②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③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所以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C正确;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故①+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考向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易错警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几点误区
    (1)误区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能是光能。由于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是光能,但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2)误区二:生物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完全一致。能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物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3)误区三: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但能量利用率可以人为改变,例如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4.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
    A.a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b
    C.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D.a>b+c
    【答案】B
    【解析】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a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b是指消费者通过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B错误;分解者可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利用其中的能量,C正确;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a>b+c,D正确。

    考向三 能量流动计算中的“正推”和“逆推”

    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

    A.2 kg B.2.5 kg
    C.4 kg D.4.5 kg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取食比例改变前:蛇体重增加1 kg消耗草:3/4÷(20%)3+1/4÷(20%)2=100(kg),改
    变后:蛇体重增加1 kg消耗草:1/4÷(20%)3+3/4÷(20%)2=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剩余的50 kg
    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 kg。故选A。
    解题技巧
    能量流动的最值计算规律
    (1)在食物链中: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则:

    (2)在食物网中
    ①在能量分配比例未知时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计算


    ②在能量分配比例和能量传递效率已知时的能量计算
    对于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先根据题意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并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按照从不同食物链获得的比例分别进行计算,再将各条食物链中的值相加即可。

    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所固定的能量是乙、丙的能量之和
    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C.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丙的个体数量
    D.若乙的数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B
    【解析】图中甲所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能量之和,因为自身呼吸作用还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据图可知,能量在流动中是逐级递减的;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丙的个体数量,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现象;一定范围内,若乙的数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多。

    考向四 能量流动计算中的综合考查

    7.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C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D正确。
    技法提炼
    利用“拼图法”解决能量的流动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中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下图所示:

    说明:
    (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A2+B2+C2+D2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A1+B1+C1+D1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 (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2)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8.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遗体残骸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

    考向五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技法提炼
    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不能写成“无机环境”。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剩下的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图解中的食物链是E→F→D→B。

    10.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c、d、e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C.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D.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a、f为双向箭头,则a和f一个生产者,一个为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f,所以f为大气中的CO2库,a为生产者;由于a、c、d、e都指向了b,说明b是分解者,c、d、e是消费者。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正确;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生物群落应该包括a、b、c、d、e,B错误;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生产者流向b分解者,C正确;图中a是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D正确。

    考向六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1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2.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C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考向七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实例分析

    13.南方地区普遍采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
    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A项错误;鸡粪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果树只能利用鸡粪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B项错误;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项正确;该荔枝园还需要给鸡投放饲料,因此,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包括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和给鸡投放的饲料,D项错误。
    归纳拓展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辨析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4.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考向八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和应用的分析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植物开花,鸟类鸣叫都属于行为信息
    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昆虫信息素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A正确;植物开花,鸟类鸣叫都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警示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能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解题技巧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杀灭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且通过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的
    【答案】D
    【解析】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杀灭,B正确;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一定是由生物发出的,如光照、气温等,D错误。

    考向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17.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A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归纳整合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18.如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A项,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项,题图a、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是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如: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不只由3个营养级组成。C项,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D项,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流动
    B.消费者的粪便所含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研究者对某水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绘制出如下能量金字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群落共有4个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是捕食关系
    B.该群落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
    C.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D.该水域受到酱油厂的污染后,生产者的数量最先增加
    3.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 kJ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昆虫的同化量全部流向下一营养级
    4.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竞争时可能通过行为信息表达
    5.某相对封闭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
    种群





    能量(×102kJ/m2)
    7
    50
    20
    0.98
    500
    下列对表中数据做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戊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4%
    C.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D.碳元素在该群落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6.蚜虫是棉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瓢虫能有效的治理蚜虫。研究人员对棉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为kJ/(cm2·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棉花同化的能量
    蚜虫摄入的能量
    蚜虫粪便中的能量
    蚜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蚜虫流入飘虫的能量
    150.6
    47.8
    25.4
    15.2
    3.36
    A.蚜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2 kJ/(cm2·a)
    B.蚜虫和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蚜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蚜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流经棉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150.6 kJ/(cm2·a)
    7.某弃耕地中的主要食物链为植物→田鼠→鼬。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J/(h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
    1011
    1.09×
    109
    7.5×
    108
    7.15×
    108
    2.44×
    107
    2.25×
    107
    2.18×
    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是3%
    B.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C.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相对蛇等变温动物少很多
    D.鼬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来源于鼬的摄入量,实质来源于鼬的同化量
    8.某人对某一湖泊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NP =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GP
    NP
    R

    15.91
    2.81
    13.10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该营养级的粪便中
    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B.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10.人为将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处建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注: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为J/(cm2•a)。
    (1)半自然果林中树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__________(填“生产者”或“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若调查一个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的基础。当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1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单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2.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13.下图代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均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1和2中所有种群构成了群落
    B.2中消费者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型
    C.②可代表光合作用,③可代表呼吸作用
    D.物质循环是指元素在1和4之间往复循环
    1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1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17.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加环”提高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8.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图中过程③的场所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
    19.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20.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
    (3)若图虚线框中的种类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kJ。

    (4)碳循环等物质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22.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化合物,促进真菌的休眠孢子提前萌发,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的信息种类依次为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孔雀开屏
    B.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C.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
    D.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
    24.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A.只能在种群内部进行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25.下列生命现象没有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烟草种子经橙光照射后发芽率大大提高
    B.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蚕蛾前来交尾
    C.水稻种子经X射线照射后出现“一秆双穗”植株
    D.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
    26.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某些灯蛾种类也能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从而干扰蝙蝠的捕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与灯蛾通过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B.蝙蝠与灯蛾发放的超声波属于行为信息
    C.蝙蝠与灯蛾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
    27.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利用信息传递可防治害虫,但效果很差
    28.下列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A.番茄只有在相对长的黑暗条件下才能萌发生长
    B.雌蛾会释放出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29.下列措施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的是
    A.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正常的性别比例
    C.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
    D.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
    3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2)[D]和[E]的信息传递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信息传递的意义在于能调节__________。
    (3)[E]是______级消费者,它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的___________(用字母作答)。
    (4)[F]是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____________,[C]的数量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31.(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32.(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33.(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1)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34.(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24)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35.(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36.(2016·新课标Ⅲ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37.(2018·全国Ⅱ卷)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俱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8.(2018·江苏卷)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9.(2018·浙江卷)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
    40.(2018·天津卷)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
    碳量
    西黄松生态系统
    生产者活生物量
    (g/m2)
    死有机质
    (g/m2)
    土壤有机碳
    (g/m2)
    净初级生产力
    (g/m2.年)
    异氧呼吸
    (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总用消耗碳的速率
    ※※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41.(2018·海南卷)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42.(2015·新课标II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1.【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但是能量不能循环流动,A错误;由于消费者粪便是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同化的能量,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除去粪便后,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量,D错误。
    2.【答案】C
    【解析】该群落只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个营养级,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A错误;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42÷8690×100%=1.63%,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2÷142×100%=8.45%,B错误;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体积较小,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其数量,C正确;该水域受到酱油厂废水的污染后,导致水体污染,生产者的数量可能会减少,D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昆虫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10﹣210=200(kJ),A错误;昆虫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植物同化的能量,B正确;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昆虫的同化量只有一小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4.【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G为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H为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C为肉食性动物,是次级消费者。根据图中数据计算,H固定的能量=12.6+29.3+18.8+2.1=62.8 [J/(cm2·a)],G固定的能量=62.8+12.5+293.1+96.3=464.7 [J/(cm2·a)]。图中G、H和C构成了食物网,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固定的能量为12.6 J/(cm2·a),H固定的能量为62.8 J/(cm2·a),G固定的能量为464.7 J/(cm2·a),因此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62.8÷464.7×100%=13.51%,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12.6÷62.8×100%=20.0%,B正确;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该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如分解者),C错误;H为多种植食性动物,它们之间表现为竞争关系,竞争时可能通过行为信息表达,D正确。
    5.【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分析,由于五个种群中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所以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最低,能量最少的营养级最高,因此表中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乙和丙其次,甲第三,丁最少。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戊是生产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A错误;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0+20)÷500×100%=14%,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50×100%=14%,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98÷7×100%=14%,B正确;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乙和丙的数量都会减少,C错误;碳元素在该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6.【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过程中关系如下:摄入能量=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能力+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未被利用能量,本题中食物链为:棉花→蚜虫→瓢虫;据图分析,蚜虫摄入能量为47.8 kJ/(cm2·a),粪便中能量为25.4 kJ/(cm2·a),则其同化量=47.8﹣25.4=22.4[ kJ/(cm2·a)],蚜虫呼吸散失能量为15.2 kJ/(cm2·a),故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22.4﹣15.2=7.2[ kJ/(cm2·a)]。蚜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2 kJ/(cm2·a),A正确;蚜虫和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36÷22.4×100%=15%,B正确;蚜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棉花中的能量,不是蚜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流经棉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棉田生态系统中还有其他生产者,因此流经棉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150.6 kJ/(cm2·a),D正确。
    7.【答案】D
    【解析】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A正确;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B正确;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的呼吸作用更强,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相对蛇等变温动物少很多,C正确;鼬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田鼠的能量,D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同化量逐级递减,可判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A项正确;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0.88/15.91×100%≈5.5%,B项正确;①②③④⑤的NP均为正值,说明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C项正确;④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A正确;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B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C错误;由于次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②)中,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所以②>③+④,D正确。
    10.【答案】(1)竞争 次生演替
    (2)2.30×107J/(cm2·a) 生产者 0.85 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
    (3)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负反馈
    【解析】(1)半自然果林中的树种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存在竞争关系;该生态系统是人为将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处建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所以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30×107J/(cm2·a);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并没有被动物所同化,仍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已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0×107J/(cm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所以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0×107)=0.85%。若调查一个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外,还有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3)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实现的基础;当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11.【答案】C
    【解析】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A正确;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12.【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③过程主要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也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②过程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正确;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通过增强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错误。
    13.【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据图分析,甲利用了太阳能,为生产者;甲、乙、丙、丁都指向了戊,甲、乙、丙都指向了丁,说明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丁为分解者,则乙、丙为消费者。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植物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因此甲和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消费者、分解者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因此乙、丙、丁都有箭头指向戊;分解者可以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因此甲、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因此甲有箭头指向乙,乙有箭头指向丙,故选A。
    14.【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1生产者、2消费者包含的所有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2中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B正确;②可代表呼吸作用,③可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即指元素在1、2、3和4之间往复循环,D错误。
    15.【答案】D
    【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A错误。①过程是光合作用,能量主要是太阳能,⑧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散失到环境中,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D是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食物链,C错误。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正确。
    16.【答案】D
    【解析】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1÷20%÷20%=25(kg),D正确。
    17.【答案】D
    【解析】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用蛆蛹排泄物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加环”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8.【答案】C
    【解析】乙图中过程③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其场所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A正确;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储存的能量,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正确;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不能够循环利用,C错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D正确。
    19.【答案】B
    【解析】图甲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环中主要是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CO2;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20.【答案】(1)CO2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4.5×107 (4)能量流动 热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③表示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E是第一营养级,B、C、D是第二营养级,A是第三营养级,已知E的能量为5.8×109 kJ,B的能量为1.3×108 kJ,则E传递给C、D的能量至少为5.8×109 kJ×10%-1.3×108 kJ=4.5×108 kJ,则C、D传递给A的能量至少为4.5×108 kJ×10%=4.5×107 kJ。(4)物质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1.【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体,如萤火虫发出的光,A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如孔雀开屏;也可以在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如被捕食者虚张声势警示捕食者,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生态系统中植物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可以发出物理信息,如玫瑰的刺,D错误。
    22.【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其中的“闪光”为物理信息;雄鸟的急速起飞与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某种植物根系分泌的、可促进真菌的休眠孢子提前萌发的一种化合物为化学信息。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23.【答案】A
    【解析】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24.【答案】C
    【解析】雌、雄扬子鳄是同种生物,以上事实体现了信息在种群内部的传递,除此之外信息还能在不同种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间传递;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而不是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该种信息传递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而不是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
    25.【答案】C
    【解析】烟草种子经橙光照射发芽率大大提高,其中橙光属于物理信息,A不符合题意;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蚕蛾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B不符合题意;水稻种子经X射线照射出现一秆双穗,这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其中不存在信息传递,C符合题意;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黄麻产量,光照属于物理信息,D不符合题意。
    26.【答案】B
    【解析】蝙蝠与灯蛾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共同进化,A正确;蝙蝠与灯蛾发放的超声波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蝙蝠发放超声波确定灯蛾的位置,灯蛾也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说明蝙蝠与灯蛾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蝙蝠与灯蛾之间是捕食关系,因此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D正确。
    27.【答案】D
    【解析】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可以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从而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属于化学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A正确;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其中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D错误。
    28.【答案】C
    【解析】番茄只有在相对长的黑暗条件下才能萌发生长,这说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A错误;雌蛾会释放出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作用,C正确;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29.【答案】C
    【解析】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正常的性别比例,这是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B正确。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这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不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的应用,C错误。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这是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
    30.【答案】(1)草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双 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次 A (4)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5)增加(多) 减少 负反馈 正反馈
    【解析】(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据此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草(或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2)信息传递在[D]所示的昆虫和[E]所示的鸟之间是双向的,其意义在于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E]所示的鸟是次级消费者。太阳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据此分析图示可知:[E]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A所示的太阳能。(4)[F]所示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5)[E]捕食[D],[D]捕食[C]。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增加(多),[C]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
    31.【答案】D
    【解析】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32.【答案】 A
    【解析】 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33.【答案】B
    【解析】 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
    34.【答案】BD
    【解析】A、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C、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D、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确。
    35.【答案】A
    【解析】 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36.【答案】C
    【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所以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37.【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38.【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5)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39.【答案】(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D→A
    【解析】(1)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 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A、D之间是双向箭头, A、B死的有机物可被C利用,说明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是消费者, E为化学燃料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气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 CO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所示的生产者、B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取消 “D→A”。
    40.【答案】(1)恢复力 (2)基质  360  消费者  分解者 (3)大于  不能
    【解析】(1)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西黄松群落被砍伐遭到破坏后,又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叶绿体基质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生产的同化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即为表格中的净初级生产力,即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幼龄西黄松群落一部分被消费者食用,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释放,一部分即残枝败叶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质,进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3)由图可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460≈0.25;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730≈0.04,因此,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360,异氧呼吸消耗量为390,净初级生产力小于异氧呼吸消耗速率,故不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即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41.【答案】D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4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