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精品学案及答案
展开【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者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清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人类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1万年前,农业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文化创造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各大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农业产生前的人类生产和生活:
农业产生:
畜牧业产生:
4、农业产生的意义: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4、美洲: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地位上升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3、阶级和国家诞生
【限时训练】
1.“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2.下图是汉朝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朝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这表明(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力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农业发展
3.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5.清代《浦泖农咨》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是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也”,认为家猪饲养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6.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7.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8.有学者释读出1200余条商代的甲骨卜辞,其中猎事180多条,农事30多条,牧事4条,有关粟黍的卜辞也有不少,还有数处记载了祭祀用的酒多达百卣(酒器)。由此可知,商代( )
A.生产以狩猎畜牧为主B.粮食生产能力提高
C.宗教事务是国之主体D.青铜冶铸水平高超
9.在早期农业起源过程中,东亚的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并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美洲则是玉米等作物的原产地。农业起源形成以上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各异
10.安阳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商代遗址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1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发展而来的B.神农氏是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12.男性逐渐成为更多的劳动方式的主宰者,除了承担传统的外出狩猎、捕捞等活动外,还必须在农业种植及畜牧圈养上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体现出( )
A.男性经济地位的重要性逐渐显现B.男性主要从事种植业
C.国家已经产生,男性占据主导地位D.农业与畜牧业已分离
13.自从希腊人定居下来,他们就仰赖一些小块平原的出产物生存,其中三种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即谷物、葡萄和橄榄,它们被统称为“地中海三作物”。古希腊食物出现如此状况的原因是,古代希腊( )
A.手工业较发达B.食物来源丰富C.多山少平原D.海外贸易兴盛
14.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和技术体系,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长期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精耕细作的模式逐渐形成
C.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D.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15.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选做)。
材料一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可知,农业的发展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推动以血缘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得以延续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农业的影响,故排除A项;各文明间无法比较谁更具有优越性,故排除B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技术进步对耕作方式的影响。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可知,技术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革新,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未涉及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益处,A、C、D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说法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棚中猪多,囷中米多,是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知,家畜饲养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正确。 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B、D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8.答案:B
解析:酒是粮食酿造的产物,大量酒的出现,说明此时粮食生产能力提高,B项正确;材料中狩猎畜牧卜辞在1200余条卜辞中所占的比例不大,A项不能得出;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事务”和“青铜冶铸”,C、D两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光照和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所以不同农业文明诞生,正确答案为A项。生活方式、耕作技术和文化背景都不是主要原因,其他三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了大量商代农业生产工具,且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B项正确。商代不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古代,人们以吃野兽和鸟类的肉维生,到了神农的时候,人口数量过多,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制作农具,教人们劳作,使他们适应农业生活。这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是传说中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不正确。
12.答案:C
解析:男性从事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要从事外出狩猎、捕捞等活动,还要从事农业种植及畜牧圈养活动,可见男性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项正确。“主要从事种植业”不能得出,B项排除;国家产生不能得出,C项排除;D项片面,排除。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中心区域是巴尔千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农业欠发达,而有利于葡萄、橄榄种植,故谷物、葡萄和橄榄被称为“地中海三作物”,C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注重农具的改进、灌溉技术的应用、耕作技术的提升、农时的精确掌握等,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A、D项皆不够全面,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16、(1)原因: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时期
内容
作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提高了耕作效率
都江堰、郑国渠
防洪、灌溉
测知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汉代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及答案,共15页。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