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广西钦州·月考)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2.(2020·浙江高考真题)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B.西汉C.东汉D.元代
3.(2020·全国单元测试)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4.(2020·全国单元测试)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5.(2020·全国课时练习)《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6.(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7.(2020·全国课时练习)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8.(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年代和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麻B.棉C.毛D.丝
9.(2019·甘肃学业考试)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刀耕火种B.千耦其耘C.重农抑商D.精耕细作
10.(2020·全国课时练习)“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A.筒车B.翻车C.水排D.提花机
11.(2020·山东东港·日照一中月考)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12.(2020·辽宁辽阳·二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同时分析了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工厂工人的构成情况(如下表)。这种构成
A.说明英国重视技术工人的家族传承B.说明农业吸引劳动力能力超过工业
C.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D.反映出当时成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
13.(2020·全国专题练习)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4.(202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月考)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B.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15.(2020·全国课时练习)19世纪的英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职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这表明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 B.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C.工厂制度效率低下 D.工人工资明显减少
16.(2020·全国课时练习)十八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B.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C.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D.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17.(2020·全国课时练习)17—18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B.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C.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D.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18.(2020·全国课时练习)《互联网进化论》一书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B.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19.(2020·全国课时练习)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时间。这一材料反映了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2020·全国课时练习)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升级 B.中产阶级出现
C.大众教育普及 D.科学技术进步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1.(2020·界首中学月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8分)
22.(2020·福建仙游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5分)
23.(2020·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5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项目
18岁以下工人总数
女性总数
18岁以下女工总数
成年男工总数
人数
192887人
242296人
112192人
96569人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品课后测评,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业生产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复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甲骨卜辞载,“王大令众人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