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 ,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一、这篇游记的思路是怎样的?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1)连用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到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2)“风雪”用“乘”,好像风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历、穿、越、至”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二、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入。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路上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现在经过中岭到达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称它为“天门”。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级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画,在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像是一条飘带一样。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
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45里)、山路的石级(七千有余)、经由的路线(中谷—西谷---山巅)、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
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四、“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和“望晚日照城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的两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1)“苍山”一句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负、烛”二字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扫寒冬游客的寥落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动静结合)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日”一句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以静写动)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登山线路及山顶景物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小结: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历程的写照,不走寻常路,不怕另起炉灶,敢于舍弃已有的“坛坛罐罐”,对旧有选择的放弃,另寻一片天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隐约可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一样的东西,那是山。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的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过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比喻,写出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五、第三自然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 —— 绚丽壮美
小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还观赏了途中路上的石碑。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年代更久远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六、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了日关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
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坦和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松树多,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裂缝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七、第五自然段写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多石、多平方、多松”“少土、少圜、少杂树”“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杂树”,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平方的高山特色,同时也写出泰山冬天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营造静美,给人以和谐的色调感。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①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从正面直接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②又如写雪,除“冰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绛皓驳色”等做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③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3.用笔简洁,语言形象
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行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的对泰山的向往之情,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泛舟赤壁的苏轼:把自己的皮囊假托成一个悲情的”客“,这个“客”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个体渺小(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源于他儒家的事功思想。随后,苏轼心中的道家思想又以“主”的身份来宽慰儒家的悲怆,这个“主”分别以水月为喻,讨论了如何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辨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逝者如斯,江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人不能连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这是变;江水滔滔不绝,亘古如斯,这是不变。“月有阴晴圆缺”是变,“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不变。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要慨叹人生苦短,生不逢时,物我同一,生死同一,人生的意义可以永恒。于是乎苏轼的精神主体与世间躯体就“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了。苏轼的解脱方法实是佛道圆融,从一定角度看也是一种自我麻痹——对于封建君权下的士人来说,这种圆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另起炉太劳累,在这种圆融中可以明哲保身,熬到下一次被皇家启用。
再看登泰山的姚鼐:“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他不怕路途艰辛;“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但他“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他不怕走“异路”;正因为如此,他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夕阳壮丽,看到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朝日磅礴。登泰山的历程其实就是姚鼐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历程的写照,他不走常人之路,不怕另起炉灶,敢于舍弃已有的“坛坛罐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6-1778),主持扬州梅花书院。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0-1787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8-1789),主持徽州紫阳书院。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1790-1800),主持江宁钟山书院。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1801—1805)时,主持安庆敬敷书院。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1805-1815),主持江宁钟山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如果说苏轼和姚鼐面对的现实都是一个大黑球,苏轼能从这黑中看到一丝自慰的光明,并把它扩大,知黑守白,黑白交融,形成一个太极球;这个太极球向前滚动,可以走很远很远,但人终究只能在这个球中生存,变化。空间有限,改变亦有限。而姚鼐虽受的打压相对温和,但他的解脱之法却异常决绝,他没有滚太极,而是把这个大黑球捅破,他选择的是对旧有选择的放弃,另寻了一片天地。
苏轼的一生就是在重复贬官——复官——干活儿——再贬官——再复官——再干活儿的圆圈。其思想也遵循着得意——失意——再得意——再失意的圆圈轨迹。球体往前走,不管这个球滚得多高多远,球里面的东西是一样的。姚鼐,捅破了这个黑球,去做自己所爱做的事,不受制于人,不要皇家那只诱惑人的“胡萝卜”。虽然朝代不同、面对的斗争对手不同,对两人的选择不好做截然的判断。但姚鼐似乎过得更滋润、也更有成就,南归后的姚鼐主要于江苏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后世闻名的有二十余人。
学习本文后,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可从人生感悟角度来思考)
①世之齐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 ③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 ④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⑤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语文16.2* 登泰山记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16.2* 登泰山记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课目标,背景介绍,文本梳理,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课目标,背景介绍,文本梳理,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清朝桐城派简介,课堂练习,碧霞祠,国画泰山日出,南天门,十八盘,泰山溪水,飞来峰,一线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