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圆柱和圆锥》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青岛版(六三制) 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展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而且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的冰淇淋盒、饮料盒、纸筒等作为学生素材,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这有利于学生从生活情境出发,提出和解决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
2.打破了传统知识的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和3里面,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3.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重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引领。第三个信息窗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研究圆柱的体积时,教材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有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吧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在研究圆锥的体积时,教材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各抒己见,在猜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验验证。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一下几点。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学困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课本18页第3题和19页第6题。学优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课本上所以的题目,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题目。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学困生要求达到能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练的用公式计算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优生要能够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式的应用,熟练的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并能够帮助同学学习。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想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转化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要根据这部分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在感知、探索、想象、发现和概括中学习新知。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相关的实物,利用这些熟悉的生活素材提出现实的、需要解决的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强相关知识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材将圆柱和圆锥对比编排,教学中,可加强圆柱和长方体、圆柱和圆、圆柱和圆锥之间有关知识及研究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认识更充分,对两者体积间的关系更明确。
4.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利用以前研究圆面积时用到的“化圆为方”的方法进行猜想,然后让其根据猜想想办法,把圆柱通过割拼转化成长方体进行验证,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3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 课时 |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 2(练习1课时) |
圆柱的表面积 | 2(练习1课时) |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 3(练习1课时) |
回顾整理(综合练习) | 2 |
立体的截面(实践活动) | 1 |
测试 | 1 |
讲评 | 1 |
总计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