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二 (含答案)
展开
湖南长沙市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致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阶面前能镇定自若、泸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碱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科二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
“北宫黝之养男也,不肤挠,不目逃,恶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公孙丑止》
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黝之“勇”。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进,老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盂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不过盂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摘编自王翠英《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D.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3 分)
A.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B.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D.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几句,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既是小说的叙事背景,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小说深刻的社会背景。
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作者想借小说传达的一种呼吁;当下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必须被改变。
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虽然都指向"老娘"亲手做的食物,但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用香椿芽做的家乡菜,充满乡土情怀;第二次指向这个家庭只有特殊日子才吃的食物,喜庆气氛浓郁。
D.小说中围绕买房卖房使用了很多确定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同时又数字化的呈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们生存处境的不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焉瓜的梦想开篇,以卖房买房为过程,以他圆梦作结,这种设计暗含了作者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生存境遇的同情。整个故事虽有巧合成分,但也基本上合乎情理。
B.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叙写老家房子,对焉压最后搬进的桂苑小区却仅仅用了"繁花似锦"来修饰,目的是为了凸显出老家房子环境的自然、美好,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
C.小说关手焉瓜两口子的对话描写很少,却真实展现人物身份及内心世界,比如在住进新房后的对话,焉瓜的问句里含着对美梦成真的不敢相信,而翠玉的回答则饱含着满足与自豪。
D.小说中的焉瓜最终成了城里人,但作者要讲述的并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乡下人变城里人的故事,于是用最后一段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
8.香椿树的相关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昭,字潜夫。祖楚平,寿张令人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已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交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成兵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法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榖救同掌选。榖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
A.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B.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C.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义有某种关联的名称。古人的“名”和“字”用法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含尊重之意。
B. 河朔,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古人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朔,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C.吏部尚书,"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其中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
D.致仕,官员把禄位交还给皇帝,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与“乞骸骨”“告老”“下车”“致事”“致政”等相似。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博洽诗文,自信不俗。刚满七岁,他便可诵读百诗;尚未成年,已遍阅《九经》。处身同辈,出类拔拳认为自己超越了马、郑一类的人才。
B张昭中正无惧,为人敬重。庄宗遭遇内乱,纵然张宪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张昭亦委婉探询,终成其节操,为世人赞赏;面对谋害,处险不惊,宁死无悔,为符彦超所认可。
C.张昭孝顺亲长,情深义笃。为寻父踪,他于战乱中徒步跋涉,沿路乞讨,并为父行丧;母亲去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
D.张昭建言献策,为国为民。明宗时期,张昭上书请求恢复旧例,设置观察使和御史等,皆被明宗采纳接受。又奏请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立常平仓等事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4 分)
(2)穀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4 分)
14.程生对张昭在史学上的指点和帮助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鲁叟,即孔子,他曾慨叹"道不行,乘棵浮于海"。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是写诗人在船玉夜行所见,也含三更过后迎来黎明、风而久作亦有晴时之意。
B.颈联中“空余”二字说明诗人虽然一再被贬,但还没有丧失实现政治抱负的信心。
C. 以黄帝奏成池之乐比拟大海波浓之声,同时暗写心境,“粗识”是谦逊的说法。
D.全诗回顾了在南方流放的经历,情调高昂,可见苏轼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胸襟。
16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表情达意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2)险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两句揭示了人们经受艰苦磨炼的益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百度已死”的论调固然_____,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百度通过提供有选择的信息结果,达到向自家产品引流的商业目的,而且内容 ,甚至虚假的信息,这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其作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曾经的教训 ;贴吧的公共空间标上“可售卖”的价码,寻医问诊的页面布上广告陷阱,病友的家园变成骗子的“狩猎场”。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搜索引擎,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方式加以布局?“按照优质内容排序”的承诺践行了吗?平台内容的把关义务尽到了吗?事实证明,那种只在乎企业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异于 、饮鸩止渴,不仅失去用户,而且触犯众怒。
对于直接服务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平台而言,(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公共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正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之一。
18. 依次填入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耸人听闻 参差不齐 记忆犹新 釜底抽薪
B. 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竭泽而渔
C. 骇人听闻 鱼龙混杂 记忆犹新 釜底抽薪
D. 耸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竭泽而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搜索的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
B 对每一个搜索引擎,搜索的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
C.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页码,结果总有先后。
D.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公益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B 公共性和公益性是第一属性
C.公共性和盈利性是第一属性 D.盈利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句子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近日,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播节“带货”,助力湖北农特产品恢复销售。其中“小朱配琦”组合带货4000万,“无法阻拦下单”组合带货将近 6100 余万。这些成绩主要靠的是央视主持人的国民性公信力和个大魅力取得的、“没为湖北拼过命,但为湖北拼过单”,一句网友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可以说,每份订单背后,有网友不仅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更有他们帮湖北渡过难关的真情关怀。“为鄂下单”彰显守望相助的拳拳深情,凝聚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接;编分向驯人的眄目民
研究发现, ,从而导致人的记忆力减弱。有18名平均年龄为21 岁的年轻人和15 名平均年龄75 岁的老年人进行睡眠和记忆测试。 ,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单词配对测试。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单词配对测试成绩比年轻人差大约 25%。而在8小时睡眠后的次日,单词配对测试成绩比年轻人差 55%。
人的正常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其中慢波睡眠是身体得到最充分休息的睡眠阶段,其时间长短被认为是睡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对老年人来说, ,将影响他们的记忆力。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大脑适当区域有可能会延长慢波睡眠,增强睡眠质量,减缓老年人记忆衰退。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不久前,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到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二害的,唯书也,今年的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无事可做,我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湖北农民工,2020.6.24”。
这则短短百字的留言迅速在朋友圈、豆瓣、微博之间接力传播,感动了成千上万人,不少人因此回想起那些破图书馆“拯救”的时光,阅读点亮人生的时刻。有东莞市民表示东莞图书馆 24小时开放的那个馆,有特别多外来务工的人,有的睡觉,有的看书,在精神和身体的层面上都是庇护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感悟?请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根据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是这些列举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了对"勇"的赞颂。B项,"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农论任荷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也错误,根据原文"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假设性前提可知,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可以勇往直前。D项,"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
2.C(C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对夫子困陈、蔡之间,子贡要铭记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3.A(A项,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B项,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C项,孔子的话强调不与蛮勇之人共事,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也是一种理性之勇。D项,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也强调了理性之勇。)
4.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1分)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1分)三至四段分析"勇"的行为特点有锐气,也有静气。(1分)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1分)。
勇者不惧,勇者之勇,是大勇,大勇之勇,在于以遵循道义为前提。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一方面,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谨慎小心。另一方面,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但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勇者不惧,还指勇者应是理性的,勇中有怯,勇中有思,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每点2 分)
6.B(考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而非读者主观的过度解读。"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确实从客观上表现出了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事实,但从整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等来看,作者并非传达了呼吁教育公平的主题。
7.D("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理解错误。小说的结局往往与小说的主题有关系,小说的最后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作者随即又在最后一段里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并非为了暗示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农民工这种选择的思考。)
8."香椿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老房子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伏笔。使故事有余味,焉瓜实现了自己梦想,故事本可以结束,但作者随即又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引起读者联想回味。(每点2分,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并围绕对情节的作用来谈,因此答题之时联系文本很重要,答"香椿树"对于主题、人物等其他方面的作用,不给分)
9.以焉瓜视角来讲述故事,更易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勤劳、淳朴、奋进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视角来讲述故事,从情节上来说,着重展现了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的过程,更易于反映过程的艰难和不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底层人物奋斗的同情。通过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待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写出了"乡下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解,"乡下人"正在失去的,却是"城里人"追寻的,而焉瓜却并不自知。这戏剧性的结局里暗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底层农民工境遇的深切思考。(每点 2 分)
【小说从标题、人物到情节,实际上都是两相对照的,既有"城里人"买房卖房、也有"乡下人"买房卖房,但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展开这个故事呢?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没有从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为视角来写这个故事呢?视角的选择暗含的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因而这道题实际上与主题有关。选择以焉瓜为视角,代表的是作者的情感倾向,他对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有深切的同情,因而,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奋进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也着重在情节上展示,焉瓜从农村走向城市,获得"城市人"身份认同的艰难和不易。第二,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阶层,明显,小说中,焉瓜在小说中明显处于低一层级,从焉瓜的视角来写,实际上就是从低阶层的视角来写,展现的是下对上的一种仰望,更易于表现由阶层的壁垒而造成的认知、选择、资源分配上的种种不平等。(第一点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系来思考;第二点从情节和主题的关联来思考,第三点从两个阶层的比较以及主题来思考)】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鹂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11. D"下车"表示官吏到任。)
12. C(张冠李戴,寻找父亲所踪的是张昭的父亲张直。)
13.(1)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招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延招请;书用书信;署委任。各1分,句意1分)
(2)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诬说谎话;引拉;免冠脱帽。各1分,句意1分)
14.思想引导;他引导张昭,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必须通晓历史。要义讨论程生从《汉书》中提出
10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典籍传授将《荀纪》国志》等传授给张昭。(一点2分,两点3分)15.C(不是比拟,是比喻。不是"谦逊",应该是诙谐。)
16.直抒胸臆。诗人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九死一生,但并不悔恨,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表达出诗人的豁达。(2分)借景为喻。诗歌前四句借"参横斗转""苦雨终风"喻自己所受的种种打击、迫害;"欲三更"也解晴""云散月明"比喻人生的黑暗终于结束;"天容海色"澄澈清明,喻自己
风霁月的人格,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2分)用典抒情。颈联借孔子"乘梓浮于海"和黄帝奏乐的典故,表达政治上迎来新生的百感交集。(2 分)17.(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3)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18.D(耸人听闻耸惊动。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永一起冲下。比喻好的、坏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参差不齐
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记忆犹新犹还。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釜底抽薪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常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19.A(首先,原句"对每一个搜索引擎"后应加"而言",排除 B项;"排名"对应"先后","结果"对应"页码",排除
C项;就本段内容而言,"排名"并非搜索引擎的排名,而是搜索对象的排名。所以选A项5
0.B(注意整体把握语段的中心,语段强调的是平台的公共性与公益性,与盈利性无关,排除 C、D项。"公益性"是以"公共性"为前提的,所以排除 A项。)
21.直播"带货"后加"的活动"。去掉"将近"或者去掉"余"。去掉"取得的"或将"靠的是"改为"由"。
"一句"放到"网友的"后面。"不仅"放在"有网友"之前。(每点1分)
(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活动"。不合逻辑,"将近 6100万"是还没有达到 6100万,而"6100余万"是超过6100万,前后矛盾。句式杂糅,杂糅了"靠的是……"和"由……取得"两种句式。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词"一句"放至领属词"网友的"后面。关联词语序不当。)
22.年龄增长会影响人的睡眠一在前一天晚上入睡前 慢波睡眠时间变短(每句2分)
(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年龄、睡眠、记忆力三者的关系。下文测试谈到了平均年龄 21岁的年轻人和平均年龄75岁的老年人睡眠与记忆力的差异。所以处填"年龄增长会影响人的睡眠"。根据下文"而在8小时睡眠后的次日"这一信息,可知处填写"在前一天晚上入睡前"。根据上文"其时间长短被认为是睡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及下文"可能会延长慢波睡眠"的信息,这里填写,"慢波睡眠时间变短"。)
23.此次作文题在命题部分未设复杂的任务驱动。对材料的解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材料第一段文字为叙述性文字,记述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离开时给图书馆的留言。这段│话质朴、真诚,表述了一位农民工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认识,以及读书对他产生的影响。第二段文字为评论性文字,由农民工扩展到无数网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谈读书对人的影响;二是谈东莞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基于以上对材料的解读,本题可以有以下立意阅读,点亮人生;生命,当追求丰盈的精神;城市,应当有温度(人文关怀)。如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而当时盗贼横符(像蜂飞一样纷纷而起),道路因杂木丛生而阻隔不通,(张直)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靠氢时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在的地方,过了十年都没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
张昭才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那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程生,生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混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绝不可以。于是(程生)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多条要义和(张昭)讨论,还传授了张昭《蔺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更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
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张昭)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他。张昭对张宪说"你该不会有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使自巴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被主上赏识看重,位至保厘,这是出身固姓的宫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志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宫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上年,(张昭)遭遇母亲的丧事,(明宗)送给他五十匹绢布,五十卷来麦办丧事。张昭性格极为孝顺,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又赐给他钱物。(张昭)守哮期满,改任方员外郎、知制诰,担任史馆修撰。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官员所犯的错误),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纸张。(明宗)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张昭)又奏请要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仓等几件事宜。
宋朝初年,(张昭)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郊祀之礼结束,(张昭)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穀一同掌管选拔。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略多次主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致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阶面前能镇定自若、泸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碱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科二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
“北宫黝之养男也,不肤挠,不目逃,恶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公孙丑止》
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黝之“勇”。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进,老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盂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不过盂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摘编自王翠英《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D.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3 分)
A.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B.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
D.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几句,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既是小说的叙事背景,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小说深刻的社会背景。
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作者想借小说传达的一种呼吁;当下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必须被改变。
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虽然都指向"老娘"亲手做的食物,但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用香椿芽做的家乡菜,充满乡土情怀;第二次指向这个家庭只有特殊日子才吃的食物,喜庆气氛浓郁。
D.小说中围绕买房卖房使用了很多确定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同时又数字化的呈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们生存处境的不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焉瓜的梦想开篇,以卖房买房为过程,以他圆梦作结,这种设计暗含了作者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生存境遇的同情。整个故事虽有巧合成分,但也基本上合乎情理。
B.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叙写老家房子,对焉压最后搬进的桂苑小区却仅仅用了"繁花似锦"来修饰,目的是为了凸显出老家房子环境的自然、美好,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
C.小说关手焉瓜两口子的对话描写很少,却真实展现人物身份及内心世界,比如在住进新房后的对话,焉瓜的问句里含着对美梦成真的不敢相信,而翠玉的回答则饱含着满足与自豪。
D.小说中的焉瓜最终成了城里人,但作者要讲述的并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乡下人变城里人的故事,于是用最后一段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
8.香椿树的相关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昭,字潜夫。祖楚平,寿张令人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已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交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成兵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法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榖救同掌选。榖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
A.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B.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C.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义有某种关联的名称。古人的“名”和“字”用法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含尊重之意。
B. 河朔,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古人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朔,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C.吏部尚书,"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其中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
D.致仕,官员把禄位交还给皇帝,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与“乞骸骨”“告老”“下车”“致事”“致政”等相似。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博洽诗文,自信不俗。刚满七岁,他便可诵读百诗;尚未成年,已遍阅《九经》。处身同辈,出类拔拳认为自己超越了马、郑一类的人才。
B张昭中正无惧,为人敬重。庄宗遭遇内乱,纵然张宪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张昭亦委婉探询,终成其节操,为世人赞赏;面对谋害,处险不惊,宁死无悔,为符彦超所认可。
C.张昭孝顺亲长,情深义笃。为寻父踪,他于战乱中徒步跋涉,沿路乞讨,并为父行丧;母亲去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
D.张昭建言献策,为国为民。明宗时期,张昭上书请求恢复旧例,设置观察使和御史等,皆被明宗采纳接受。又奏请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立常平仓等事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4 分)
(2)穀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4 分)
14.程生对张昭在史学上的指点和帮助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鲁叟,即孔子,他曾慨叹"道不行,乘棵浮于海"。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是写诗人在船玉夜行所见,也含三更过后迎来黎明、风而久作亦有晴时之意。
B.颈联中“空余”二字说明诗人虽然一再被贬,但还没有丧失实现政治抱负的信心。
C. 以黄帝奏成池之乐比拟大海波浓之声,同时暗写心境,“粗识”是谦逊的说法。
D.全诗回顾了在南方流放的经历,情调高昂,可见苏轼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胸襟。
16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表情达意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2)险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两句揭示了人们经受艰苦磨炼的益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百度已死”的论调固然_____,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百度通过提供有选择的信息结果,达到向自家产品引流的商业目的,而且内容 ,甚至虚假的信息,这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其作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曾经的教训 ;贴吧的公共空间标上“可售卖”的价码,寻医问诊的页面布上广告陷阱,病友的家园变成骗子的“狩猎场”。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搜索引擎,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方式加以布局?“按照优质内容排序”的承诺践行了吗?平台内容的把关义务尽到了吗?事实证明,那种只在乎企业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异于 、饮鸩止渴,不仅失去用户,而且触犯众怒。
对于直接服务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平台而言,(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公共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正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之一。
18. 依次填入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耸人听闻 参差不齐 记忆犹新 釜底抽薪
B. 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竭泽而渔
C. 骇人听闻 鱼龙混杂 记忆犹新 釜底抽薪
D. 耸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竭泽而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搜索的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
B 对每一个搜索引擎,搜索的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
C.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页码,结果总有先后。
D.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公益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B 公共性和公益性是第一属性
C.公共性和盈利性是第一属性 D.盈利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句子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近日,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播节“带货”,助力湖北农特产品恢复销售。其中“小朱配琦”组合带货4000万,“无法阻拦下单”组合带货将近 6100 余万。这些成绩主要靠的是央视主持人的国民性公信力和个大魅力取得的、“没为湖北拼过命,但为湖北拼过单”,一句网友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可以说,每份订单背后,有网友不仅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更有他们帮湖北渡过难关的真情关怀。“为鄂下单”彰显守望相助的拳拳深情,凝聚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接;编分向驯人的眄目民
研究发现, ,从而导致人的记忆力减弱。有18名平均年龄为21 岁的年轻人和15 名平均年龄75 岁的老年人进行睡眠和记忆测试。 ,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单词配对测试。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单词配对测试成绩比年轻人差大约 25%。而在8小时睡眠后的次日,单词配对测试成绩比年轻人差 55%。
人的正常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其中慢波睡眠是身体得到最充分休息的睡眠阶段,其时间长短被认为是睡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对老年人来说, ,将影响他们的记忆力。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大脑适当区域有可能会延长慢波睡眠,增强睡眠质量,减缓老年人记忆衰退。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不久前,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到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二害的,唯书也,今年的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无事可做,我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湖北农民工,2020.6.24”。
这则短短百字的留言迅速在朋友圈、豆瓣、微博之间接力传播,感动了成千上万人,不少人因此回想起那些破图书馆“拯救”的时光,阅读点亮人生的时刻。有东莞市民表示东莞图书馆 24小时开放的那个馆,有特别多外来务工的人,有的睡觉,有的看书,在精神和身体的层面上都是庇护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感悟?请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根据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是这些列举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了对"勇"的赞颂。B项,"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农论任荷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也错误,根据原文"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假设性前提可知,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可以勇往直前。D项,"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
2.C(C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对夫子困陈、蔡之间,子贡要铭记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3.A(A项,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B项,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C项,孔子的话强调不与蛮勇之人共事,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也是一种理性之勇。D项,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也强调了理性之勇。)
4.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1分)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1分)三至四段分析"勇"的行为特点有锐气,也有静气。(1分)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1分)。
勇者不惧,勇者之勇,是大勇,大勇之勇,在于以遵循道义为前提。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一方面,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谨慎小心。另一方面,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但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勇者不惧,还指勇者应是理性的,勇中有怯,勇中有思,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每点2 分)
6.B(考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而非读者主观的过度解读。"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确实从客观上表现出了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事实,但从整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等来看,作者并非传达了呼吁教育公平的主题。
7.D("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理解错误。小说的结局往往与小说的主题有关系,小说的最后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作者随即又在最后一段里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并非为了暗示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农民工这种选择的思考。)
8."香椿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老房子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伏笔。使故事有余味,焉瓜实现了自己梦想,故事本可以结束,但作者随即又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引起读者联想回味。(每点2分,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并围绕对情节的作用来谈,因此答题之时联系文本很重要,答"香椿树"对于主题、人物等其他方面的作用,不给分)
9.以焉瓜视角来讲述故事,更易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勤劳、淳朴、奋进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视角来讲述故事,从情节上来说,着重展现了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的过程,更易于反映过程的艰难和不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底层人物奋斗的同情。通过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待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写出了"乡下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解,"乡下人"正在失去的,却是"城里人"追寻的,而焉瓜却并不自知。这戏剧性的结局里暗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底层农民工境遇的深切思考。(每点 2 分)
【小说从标题、人物到情节,实际上都是两相对照的,既有"城里人"买房卖房、也有"乡下人"买房卖房,但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展开这个故事呢?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没有从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为视角来写这个故事呢?视角的选择暗含的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因而这道题实际上与主题有关。选择以焉瓜为视角,代表的是作者的情感倾向,他对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有深切的同情,因而,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奋进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也着重在情节上展示,焉瓜从农村走向城市,获得"城市人"身份认同的艰难和不易。第二,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阶层,明显,小说中,焉瓜在小说中明显处于低一层级,从焉瓜的视角来写,实际上就是从低阶层的视角来写,展现的是下对上的一种仰望,更易于表现由阶层的壁垒而造成的认知、选择、资源分配上的种种不平等。(第一点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系来思考;第二点从情节和主题的关联来思考,第三点从两个阶层的比较以及主题来思考)】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鹂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11. D"下车"表示官吏到任。)
12. C(张冠李戴,寻找父亲所踪的是张昭的父亲张直。)
13.(1)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招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延招请;书用书信;署委任。各1分,句意1分)
(2)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诬说谎话;引拉;免冠脱帽。各1分,句意1分)
14.思想引导;他引导张昭,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必须通晓历史。要义讨论程生从《汉书》中提出
10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典籍传授将《荀纪》国志》等传授给张昭。(一点2分,两点3分)15.C(不是比拟,是比喻。不是"谦逊",应该是诙谐。)
16.直抒胸臆。诗人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九死一生,但并不悔恨,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表达出诗人的豁达。(2分)借景为喻。诗歌前四句借"参横斗转""苦雨终风"喻自己所受的种种打击、迫害;"欲三更"也解晴""云散月明"比喻人生的黑暗终于结束;"天容海色"澄澈清明,喻自己
风霁月的人格,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2分)用典抒情。颈联借孔子"乘梓浮于海"和黄帝奏乐的典故,表达政治上迎来新生的百感交集。(2 分)17.(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3)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18.D(耸人听闻耸惊动。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永一起冲下。比喻好的、坏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参差不齐
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记忆犹新犹还。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釜底抽薪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常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19.A(首先,原句"对每一个搜索引擎"后应加"而言",排除 B项;"排名"对应"先后","结果"对应"页码",排除
C项;就本段内容而言,"排名"并非搜索引擎的排名,而是搜索对象的排名。所以选A项5
0.B(注意整体把握语段的中心,语段强调的是平台的公共性与公益性,与盈利性无关,排除 C、D项。"公益性"是以"公共性"为前提的,所以排除 A项。)
21.直播"带货"后加"的活动"。去掉"将近"或者去掉"余"。去掉"取得的"或将"靠的是"改为"由"。
"一句"放到"网友的"后面。"不仅"放在"有网友"之前。(每点1分)
(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活动"。不合逻辑,"将近 6100万"是还没有达到 6100万,而"6100余万"是超过6100万,前后矛盾。句式杂糅,杂糅了"靠的是……"和"由……取得"两种句式。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词"一句"放至领属词"网友的"后面。关联词语序不当。)
22.年龄增长会影响人的睡眠一在前一天晚上入睡前 慢波睡眠时间变短(每句2分)
(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年龄、睡眠、记忆力三者的关系。下文测试谈到了平均年龄 21岁的年轻人和平均年龄75岁的老年人睡眠与记忆力的差异。所以处填"年龄增长会影响人的睡眠"。根据下文"而在8小时睡眠后的次日"这一信息,可知处填写"在前一天晚上入睡前"。根据上文"其时间长短被认为是睡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及下文"可能会延长慢波睡眠"的信息,这里填写,"慢波睡眠时间变短"。)
23.此次作文题在命题部分未设复杂的任务驱动。对材料的解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材料第一段文字为叙述性文字,记述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离开时给图书馆的留言。这段│话质朴、真诚,表述了一位农民工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认识,以及读书对他产生的影响。第二段文字为评论性文字,由农民工扩展到无数网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谈读书对人的影响;二是谈东莞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基于以上对材料的解读,本题可以有以下立意阅读,点亮人生;生命,当追求丰盈的精神;城市,应当有温度(人文关怀)。如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而当时盗贼横符(像蜂飞一样纷纷而起),道路因杂木丛生而阻隔不通,(张直)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靠氢时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在的地方,过了十年都没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
张昭才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那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程生,生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混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绝不可以。于是(程生)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多条要义和(张昭)讨论,还传授了张昭《蔺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更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
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张昭)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他。张昭对张宪说"你该不会有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使自巴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被主上赏识看重,位至保厘,这是出身固姓的宫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志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宫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上年,(张昭)遭遇母亲的丧事,(明宗)送给他五十匹绢布,五十卷来麦办丧事。张昭性格极为孝顺,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又赐给他钱物。(张昭)守哮期满,改任方员外郎、知制诰,担任史馆修撰。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官员所犯的错误),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纸张。(明宗)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张昭)又奏请要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仓等几件事宜。
宋朝初年,(张昭)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郊祀之礼结束,(张昭)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穀一同掌管选拔。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略多次主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