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义)(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512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义)(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512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义)(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512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义)(原卷版)
展开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一、必备知识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将“断句”明确列为考点,但《考试说明》中,明确有“古文断句”题型,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均专门设断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三分。浙江卷考查的是一句话断句六处左右,分值三分。[试题特点]分析近年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不难发现,文言断句题具有如下特点:1.断句的材料选自文言文阅读文本,而不是另选语段。2.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客观题型,而不是用“/”断句的主观题型。3.断句的材料中很少有标明句子起始的虚词。4.三个错误选项中共有2-3处错误的切分点。5.所选语段皆叙述传主的主要事迹。[解题指津]要特别注意,单选题四个选项对句子的切分,孤立地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联系前后文的大语境分析,才能确定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无论是用“/”断句的主观题,还是判断命题者给出的几种断句选项的客观题,都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思考。不过,对待单选题,可以先确定四个选项切分的不同点,从而将“不同点”作为思考的重心。以下一些方法,对解答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断句题有一定的帮助。1.通大意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正确理解。尤其是新课标卷文言断句材料都是从整篇文章中抽取出来的语句,断句时我们不宜仓促答题或草率选择,而应该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先准确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特别是要理清与断句材料相关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2.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3.明“对话”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道、白、对、谓”等字眼,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起止。如: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诗/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诗/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注:郊、岛指孟郊、贾岛。《古今诗话》)4.抓虚词文言文中许多虚词也能为断句提供方便。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1)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故、凡、且、且夫、唯、盍、若夫、得无、何其”等词,可在其前面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若、至若、是以、继而、然则、虽、虽然、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故、是故”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副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5)常用在句首的疑问词有“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6)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乎、哉、矣、也、者、耶(邪)、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句。5.看修辞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辞采的,经常运用顶真、对比、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讲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把这些特点作为我们断句的依据。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果语段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字眼,我们就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来考虑句读。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对称。古人写文章喜用整句,讲究整齐对称。例如: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东汉王符《潜夫论·慎微篇》)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段话就是由两组结构形式对称、内容构成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6.辨差异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断句题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客观题型,这种命题方式其实也给我们正确解答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按照命题特点,题干总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而三个错误选项中总共设置2-3处错误的切分点。我们选择时应细心比对几个选项断句有差异的地方,再根据以上五条原则辨析孰“正”孰“误”。二、关键能力提问模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答题思路】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握句内部自停顿2、掌握文言文词语特点(例现代汉语些双音节词文言文两单音节词需要读)读单词3、借助语知识析句结构读停顿a、主谓间需稍停顿b、宾短语宾间应稍停顿c、介宾置其前应稍停顿d、宾语前置其于主语间应稍停顿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f、承接指示代词要停顿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4、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句前面夫、盖、其等词些词应稍加停顿5、偏短语介宾短语般停顿否则影响文章意6、特殊说明a、解古代号、号、官职、名及名免停顿错误b、停顿应体现省略部c、表示间位词应该稍作停顿需要注意:1、具体划节奏停顿要太琐碎;2、能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充确理解句意基础才能找确停顿位置【典例分析】一、【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曾子固龙图①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二、【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三、方法小结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因此,通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解答断句题,应先通读语段,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断句题可以抓住以下“5大标志”:标志1 名词和代词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分析。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常见代词有:表示“我”吾、余、予表示“你”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他”彼、此、其、之表示“这”此、是、斯、兹、夫标志2 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标志3 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常见的情况有:①句首语气词前面可断句,如:其、夫、盖、唯、若夫、且等。②句首关联词语前面多可断句,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③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句,如: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哉、夫等。标志4 文言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变式句、省略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标志5 对称整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