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节 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PPT课件+练习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pptx
    •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docx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1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2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3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4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5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6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7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8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1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2页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第3页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教课内容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pptx、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1.长江流域建设原则:长江流域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
    2.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1)主要原因: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排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2)治理措施:①长江流域内的许多企业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②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泊水库。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订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2)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3)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4)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模式。
    实践链接太湖蓝细菌污染事件发生于2007年5—6月,中国江苏省的太湖暴发严重的蓝细菌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导致这次太湖蓝细菌污染事件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水体富营养化。
    1.判断正误(1)长江流域建设要坚持经济优先、环境保护的原则。(  )(2)优先保护生态,有序推进长江流域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3)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  )(4)制订负面清单时不用考虑各地区的环境容量。(  )(5)大河生态治理可以探索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  )答案(1)× (2)√ (3)× (4)× (5)√
    2.关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流域的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B.可以先发展,后治理环境C.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D.当前要加快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解析长江流域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答案B
    3.长江下游地区开发与治理的重要任务是(  )A.搞好生态环境建设B.防治水患C.综合治理环境污染D.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解析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主要取决于其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等。长江下游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人口密集,被誉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经过几年的开发,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需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故选C项。答案C
    4.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B.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C.加强垃圾分类D.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解析垃圾分类主要是针对固体废弃物实行的措施,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作用不大。答案C
    5.下列河流流域及其综合治理方向,正确的是(  )A.水源地——保护植被及其生态环境B.河槽——保护生态环境C.河谷平原——保护水质和防治水土流失D.河口——开发矿产资源及其港口建设解析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植被及其生态环境,A项正确。答案A
    6.关于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治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B.荆江分洪工程,对长江的防洪和航运起到了良好作用C.长江流域的植树造林,重点在干支流的上游地区D.长江流域的水库只能建在上游解析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所以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荆江分洪工程,对长江的防洪和航运起到了良好作用;长江流域的植树造林,重点在干支流的上游地区,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长江流域的水库在中下游的支流上也可以修建。故选D项。答案D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究长江江豚生活在葛洲坝到长江河口、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以小型淡水鱼类、虾、乌贼等为食,主要依靠自身声纳系统活动,易受噪音干扰。如今江豚濒危,整个长江流域已不足1 000头。
    结合材料探究:(1)分析江豚濒危的原因。(2)针对江豚濒危的现状,请提出保护措施。
    提示(1)葛洲坝到长江河口、洞庭湖、鄱阳湖等栖息地面积萎缩,改变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流域内航运繁忙影响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过度捕捞,导致食物来源减少;水污染严重,影响江豚的生存环境;人类捕杀、工程建设等其他人类活动均会造成江豚濒危。(2)禁止过度捕捞;治理水污染,减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江豚保护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相关水域的科学有序管理;工程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
    关键能力1.长江不同河段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1)上游:不合理开发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需要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防护林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2)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需要严禁沿湖围垦,实行退耕还湖,疏浚河道;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3)下游: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需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2.修建水坝(水库)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调节局地气候、供水、增加生物多样性等。(2)不利影响:①下游和入海水量减少,含沙量减小,失去天然的肥料;②下游水量减少,海水易倒灌;③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萎缩;④阻挡鱼类洄游,生物多样性减少;⑤灌溉面积增大,土地盐碱化加重。3.不同类型森林的作用森林具有调节径流、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有差别的,如气候较干旱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一般是防风固沙,河流中上游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海岸地带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海岸,城市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和吸烟除尘等。
    典例剖析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堪称“中华绿芯”。近期调查发现,长江流域广袤的农村仍然存在烧柴现象。下图为中国森林分布图和南方某区域居民家的柴垛照片。
    (1)简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丰富森林资源的自然原因。(2)烧柴等破坏“中华绿芯”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3)简述保护“中华绿芯”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森林植被茂盛与当地的水热条件有关。根据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可知,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该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广大,宜林地区广布;西南地区有高大山脉,水热条件复杂多样,垂直地域分异显著。第(2)题,烧柴等破坏“中华绿芯”的行为直接破坏了植被,影响了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植被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可能引发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环境破坏,会减少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下降,流水侵蚀作用加强,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调节气候能力下降,调节径流作用下降,加重旱涝灾害。
    第(3)题,保护“中华绿芯”即保护森林植被。要针对砍伐森林的行为采取封山育林、采育结合、矿区复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根据材料可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同时针对森林火灾,要进行防范,并发挥法律的作用,依法护林。答案(1)山区面积大,宜林地区广布;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树种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茂盛。(2)引发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重旱涝灾害(3)封山育林;采育结合;矿区复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防范森林火灾;依法护林。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探究材料一 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材料二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 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到20世纪末,面积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消亡,调蓄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在洞庭湖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亿立方米,在此过冬的候鸟大幅度增加,江豚、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得到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结合材料探究:(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2)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3)要改变这种现状,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小。洞庭湖调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2)自然原因:暴雨集中、洪水倒灌、泥沙淤积。人为原因: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②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3)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
    关键能力1.湿地的生态效益(1)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称为“鸟类的乐园”“生物基因库”,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2)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径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在考虑淡水资源的同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4)降解污染物。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的环境免遭污染。(5)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2.长江中游鄱阳湖、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气候变化导致上游来水量的季节性差别很大,使湖泊在汛期水量大,而非汛期都处于枯水阶段;②气候炎热,蒸发量增大;③泥沙淤积,湖床上升,水量减少;④上游来水量减少。(2)人为原因:①用水量急剧增大,造成湖水水量减少;②人口激增,耕地需求量大,围湖造田致使湖泊面积缩小;③人类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也造成湖泊面积缩小;④上游山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典例剖析例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北与长江相连,为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冬季水位较低,是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的冬汛,水位比上一年同期高出了3米多,一些浅水区变成了深水区,一些洲滩也被水淹没,对候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 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表。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河流。
    材料三 洞庭湖水系图。
    (1)结合材料,说明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2)试分析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冬汛的原因。(3)分析此次冬汛对候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值及比重可知,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是入湖总沙量大于出湖总沙量,入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占入湖总沙量的82%。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受厄尔尼诺影响,2005年冬季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增多,导致洞庭湖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四大支流普遍水位上涨,长江干流水位上涨,顶托湖水下泄,导致湖泊水位上涨。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抬高湖床,湖泊容量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从而出现罕见的冬汛。第(3)题,此次洞庭湖水位上涨,淹没洲滩,鸟类栖息地面积减小。水位变深,候鸟觅食区面积减小,食物不足,生存受到威胁。解决措施主要有增加上游水库蓄水量,减少上游河流水库入湖水量,控制湖区水位;人工投放鸟食,保证鸟类食物充足;加强对候鸟生存环境的监测。
    答案(1)入湖总沙量大于出湖总沙量;入湖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2)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增多,导致洞庭湖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四大支流普遍水位上涨;长江干流水位上涨,顶托湖水下泄;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抬高湖床,从而出现罕见的冬汛。(3)洞庭湖水位上涨,淹没洲滩;候鸟觅食区面积减小,食物不足,生存受到威胁。措施:减少上游河流水库入湖水量,控制湖区水位;人工投放鸟食;加强对候鸟生存环境的监测。
    (区域认知)2020年的2月2日是第24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旨在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影响,强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读长江中游湿地50多年的变迁图(图中阴影为湿地),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图中长江中游湿地50多年变化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大规模的围湖造田B.上游地区引水灌溉C.“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D.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2)长江中游湿地50多年变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旱涝灾害的发生次数增多B.生态环境恶化C.沙尘暴频发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1)题,长江中游湖泊众多,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长江中游湿地面积锐减。第(2)题,湖泊有涵养水源、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湿地破坏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但不会导致沙尘暴频发。答案(1)A (2)C
    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完成1~2题。1.下列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各个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该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
    2.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  )①流域面积广 ②围湖造田 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 ④植被破坏严重 ⑤土质疏松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解析第1题,该图反映的是某河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而对于治理措施和水土流失的成因无法判断,故A、C、D三项错误;从图中看出,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小于长江,但治理面积大于长江,故黄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故选B项。第2题,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指的是黄土高原地区,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故选C项。答案1.B 2.C
    读我国两大淡水湖图,完成3~4题。3.甲湖湖面比20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B.水质变好C.对湘江的调蓄能力增强D.对长江的调蓄能力减弱4.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乙湖流域内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 ②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③减小水产养殖面积 ④将湖区周围企业全部迁到中西部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解析第3题,甲湖为洞庭湖,湖泊面积缩小,蓄水能力降低,对河流调蓄能力减弱,D项正确;上游水土流失会造成湖泊面积缩小,而不是湖泊面积缩小造成上游水土流失,A项错误;甲湖面积变小和水质没有太大关联,B项错误;湘江位于湖泊上游,甲湖面积缩小,对上游的河流来水调蓄能力减弱,C项错误。第4题,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而导致水质下降,形成水污染。治理水污染,①②③都可以,B项正确;将湖区周围企业全部迁到中西部地区,不符合现实状况,④错。答案3.D 4.B
    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逐步上升和水库运用方式的不断优化,三峡水库的实际排沙比和淤积量相对于论证阶段出现了明显减小。下表是某部门依据实测资料求得的三峡水库2003—2013年入库及出库沙量、淤积量和排沙比统计表。据此完成5~6题。
    5.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沙比越大,水库淤积强度越大B.水库累积淤积量呈稳步增长趋势C.库区年度淤积量变化幅度较小D.坝前水位抬升当年的排沙比均比上一年明显减小6.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影响排沙比的因素有(  )①河道输沙能力 ②水库蓄水水位高低 ③入库流量大小 ④水质富营养化程度 ⑤入库泥沙颗粒大小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第5题,排沙比越大,排出的泥沙越多,水库淤积强度越小,A项错误;水库累积淤积量呈稳步增长趋势,B项正确;库区年度淤积量变化幅度较小,C项正确;坝前水位抬升当年的排沙比均比上一年明显减小,D项正确。第6题,影响排沙比的因素有河道输沙能力,①正确;水库蓄水水位越高,排沙比越低,②正确;入库流量大,排沙能力强,③正确;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与排沙比无关,④错误;入库泥沙颗粒越大,排沙比越小,⑤正确。故选B项。答案5.A 6.B
    7.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800~1 600毫米。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材料二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示意图。
    材料三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      等。 (2)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等。 (4)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如何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关课件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完美版课件ppt,文件包含33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含123课时pptx、33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含45课时pptx、33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33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mp4、奔涌吧长江mp4、沿着长江看中国mp4、百万三峡大移民mp4、走进长江流域探讨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的途径mp4、超级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独特又智慧的泄洪方式是如何修建的mp4、长江评论打造黄金水道mp4等11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说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各拉丹冬峰,中下游,繁育生物,生态环境,人居建设,黄金水道,溪洛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