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五校联考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五校联考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碾米 B. 淘米 C. 洗菜 D. 酿酒
2. 图中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倾倒液体
D. 加热液体
3. 近年来,部分城市因空气污染而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少空气污染的是( )
A.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 提倡居民驾驶私家车出行
C.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D. 提倡使用太阳能灯清洁能源
4. 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5.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6.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
A. 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B. 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 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D. 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7.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液氧 B. 矿泉水 C. 鲜橙汁 D. 澄清石灰水
8.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B. 空气中的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常用作灭火剂
D. 空气中的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炼钢等
9.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 用干冰人工降雨 B. 铜用于制作导线
C.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 用氦气充探空气球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11. 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12. 根据下列装置操作图中的现象,不能确定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
A. B.
C. D.
13. 实验结束后,下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B. 铜+水+氧气+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
C. 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D. 高锰酸钾→锰酸钾十二氧化锰+氧气
15. 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 )
A. 反应速率不变
B. 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C.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16. 在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7. 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实验①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的融熔物,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B. 实验②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C. 实验③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热量,红磷停止燃烧后使装置尽快冷却
D. 实验③量筒中的水: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得出消耗的氧气体积
18. 实验室用加热的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
A. 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B. 都使用了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C. 都发生了化合反应 D. 都发生了分解反应
19. 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 使用过量的红磷
B. 把红磷改为蜡烛
C. 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 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20. 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
B. 滴管伸入试管可以准确地把液体滴入试管
C. 选用50mL的量筒量取8mL液体
D.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21. 加热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错误的操作是( )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对试管加热,过一会儿把导管放入水里,没有看到气泡逸出,说明装置漏气
B. 固定在铁夹上的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C. 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 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生成的气体把试管内的固体带到导管中
23. 一氧化氮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氧气反应。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应选用的装置是( )
A. B.
C. D.
24. 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拆卸仪器的正确顺序是( )
①撤去酒精灯 ②从水槽里移出导管
③从铁架台上拆下试管 ④清洗仪器并放回指定位置。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5.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A. 23 g B. 27.4 g C. 32.3 g D. 32.6 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26. 附加题
将a g氯酸钾和b g二氧化锰共热,至反应不再放出气为止,剩余固体c g,剩余固体有 ______ ,它们的质量分别是 ______ 。
27. 为了研究氧气的性质,某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他用燃烧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容积相同的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根裾实验现象可得出氧气(1)______(2)______(3)______.
28.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______。
(2)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3)一种白色粉末与一种黑色粉末混合加热产生气体______。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9. 将某紫黑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通常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另一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回答:
(1)写出名称 A______C______ F______
(2)写出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7.0分)
30.
(1)A实验的目的是______。除了要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相同,实验现象是______。
(2)B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3)C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3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这是为了______。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_,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3)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若选用C做反应的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
(4)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氧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5)拓展应用。家用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经济实惠的优质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制取甲烷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得到较纯净的甲烷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
32. 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在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该物质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为什么要“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______。
(3)实验前集气瓶底放一些水,目的是______。
(4)若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5,这可能是由哪种原因引起的?______。
(5)不对装置做任何改动,若将红磷换成硫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_。
33. 请你和化学探究小组一起进行以下实验: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催化剂。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II.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III.将实验II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
IV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实验结论】
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______和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评价】
(1)实验设计IV的目的是______。
(2)若实验IV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拓展】查阅资料:氧化铜、硫酸铜溶液等也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由此你对催化剂有了哪些新的认识?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碾米的过程,米还是米,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淘米是将米和混有的杂质分离,物质都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洗菜是将菜清洗干净,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离,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酿酒过程发生了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酿酒是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过程,物质发生了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
学生应抓住有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物质发生了改变,性质也发生变化。
2.【答案】A
【解析】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得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B、鼓励开私家车出行,会造成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
C、植树、种花、种草美化环境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D、提倡使用太阳能灯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
故选:B。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B、根据开私家车出行,会造成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进行分析;
C、植树、种花、种草美化环境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D、根据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能够减少污染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能源的利用对空气的污染,属于常识性的基本内容,学生很容易回答.
4.【答案】A
【解析】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故选:A。
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就能解决这一题目.
此题考查学生只要能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再能灵活运用,就能很轻松的解决此类问题.
5.【答案】D
【解析】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正确;
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答案】C
【解析】解: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故A错;
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故B错;
C、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降低温度,与化学性质稳定无关,故C正确;
D、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故D错。
故选:C。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7.【答案】A
【解析】解:A、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鲜橙汁中含有维生素C,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8.【答案】C
【解析】解: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故A正确;
B、空气中的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故B正确;
C、稀有气体不能作灭火剂,常用作保护气等,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炼钢等,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及性质判断,稀有气体不能作灭火剂.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及用途,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9.【答案】C
【解析】解:A、用干冰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用氦气充探空气球,是因为氦气密度比空气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C。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0.【答案】B
【解析】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
故选:B。
红磷燃烧能生成白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
解答本题要正确地分析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11.【答案】D
【解析】解:因为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较低温度液化为液体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
故选:D。
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答案】A
【解析】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右边的导管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当用针筒向试管内打气时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正确。
B、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原理为: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错误。
C、该选项用的是压气法,原理为:用针筒向广口瓶内打气时广口瓶中气体压强增大,长颈漏斗的管中被压入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错误。
D、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改变,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一般用到的方法有:空气热胀冷缩法、注水法、抽气或压气法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常考的实验题,也是一个难点,掌握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可以通过改变体系内的压强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A、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了胶头滴管,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用完后,要熄灭酒精灯,盖上灯帽,故选项错误。
C、洗涤后的试管,应倒置在试管架上,故选项正确。
D、取完药品后,试剂瓶要立即盖上瓶塞,故选项错误。
故选:C。
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洗涤后的试管的放置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A、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铜+水+氧气+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错误;
B、高锰酸钾分解可生成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要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加热高锰酸钾也生成氧气,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增加,故错误;
D、由C分析可知:加入高锰酸钾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导致生成的氧气质量也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了解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分解规律,熟悉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6.【答案】B
【解析】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B
【解析】解:A、实验①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的融熔物,防止集气瓶底炸裂,正确;
B、实验②集气瓶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错误;
C、实验③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热量,红磷停止燃烧后使装置尽快冷却,正确;
D、实验③量筒中的水: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得出消耗的氧气体积,正确;
故选B
水的用途很广泛,可以用作溶剂、制作饮料、冷凝剂、反应物、浇灌农作物等方面,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实验②集气瓶中的水,虽然也能够起到吸收热量的作用,但是吸收热量不是水的主要作用.
18.【答案】D
【解析】解:A、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三种物质,所以A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不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锰是反应的生成物,此项错误;
C、加热的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都属于分解反应,此项错误;
D、加热的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都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此项正确;
故选:D。
根据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反应特点分析,二者都是分解反应.
熟练掌握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能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19.【答案】B
【解析】解: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尽可能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燃红磷,不用打开橡胶塞,实验误差更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20.【答案】D
【解析】解:A、用试管加热固体时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故A错误;
B、滴管在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药品和滴管,故B错误;
C、在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采用就近原则,100mL的量筒量取8mL的液体,产生的误差太大,故C错误;
D、试管中的液体在加热时,液体沸腾时会溅出伤人,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加热固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B、根据滴管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
C、根据量筒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
D、根据加热液体可能的危害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选项中叙述的原理,然后结合学过的实验操作和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21.【答案】C
【解析】催化剂是一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所以固体二氧化锰的质量始终不变,但氯酸钾随着反应的进行会不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固体质量不断减轻,因此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不断增大,但到氯酸钾全部分解固体质量就不会改变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故选C。
运用催化剂的概念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固体质量的变化解答.
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
22.【答案】A
【解析】解: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要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应先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烧杯或水槽的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装置不漏气,导管口就有气泡冒出,然后把手移开,水就从烧杯或水槽中升到导气管里,形成一段水柱,则表明装置不漏气;
B、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炸裂;
C、加热时,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为了防止高锰酸钾加热时堵塞导气管,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故C看法正确。
答案:A。
A、根据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解答;
B、根据为了防止药品受潮加热有水生成,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解答;
C、根据加热时,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解答;
D、根据为了防止高锰酸钾加热时堵塞导气管,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解答;
本题重在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各注意事项。
2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体收集方法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收集气体有两种方法: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水法适合于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的气体;排空气法有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两种,向上排空气法适合于密度比空气大而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合于密度比空气小而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是较为理想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气体不适合用排空气的方法)。
【解答】
NO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略大且极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B。
24.【答案】C
【解析】解: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然后从铁架台上拆下试管,待试管冷却后清洗仪器并放回指定位置。
故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拆卸仪器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
故选:C。
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然后拆卸仪器、洗涤,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5.【答案】B
【解析】解:
图中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反,质量关系应为:砝码的质量=烧杯的质量+游码显示的质量,即30g=烧杯的质量+2.6g,得烧杯的质量为:30g−2.6g=27.4g,
故选B。
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实验基本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防止由于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或危险。
26.【答案】氯化钾、二氧化锰;(c−b)g、bg
【解析】解:依据2KClO32KCl+3O2↑,可知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为生成的氯化钾与催化剂二氧化锰,而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从而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仍为bg,则氯化钾的质量为(c−b)g;
故答案为:氯化钾、二氧化锰;(c−b)g、bg;
本题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氯酸钾分解生成固体氯化钾和气体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并不变化。
27.【答案】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氧气能支持燃烧 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解析】解:由于木条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了氧气能支持燃烧;木条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是由于乙瓶口向下,木条燃烧时就不如甲瓶中的木条燃烧剧烈说明了乙瓶中的氧气含量较少,是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向下逸出;观察集气瓶的气体可知,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故答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木条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8.【答案】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化合反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解析】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2)硫是一种黄色粉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3)氯酸钾是一种白色粉末,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故答案为:
(1)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2)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化合反应;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9.【答案】高锰酸钾 二氧化锰 二氧化碳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解析】解:(1)猜想紫黑色固体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氧气、黑色固体二氧化锰及另一种固体锰酸钾,二氧化锰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A是高锰酸钾,C是二氧化锰,B是氧气;黑色固体E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E是碳.
(2)通过推动可知E是炭,B是氧气,F是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二氧化碳;
(2)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反应的特点分析,初中化学中接触的到的紫黑色固体受热能分解的只有高锰酸钾,故可从高锰酸钾分解解答,黑色固体E能在氧气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条件的物质是碳.
此题属于推断题,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要熟练掌握,对常见化学反应类型要准确掌握.
30.【答案】比较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滴入澄清石灰水的量 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石灰水没有变化 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压强,形成倒吸现象,吸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体积
【解析】解:(1)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由图示可知,分别向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滴加相同浓度的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除了要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滴入澄清石灰水的量相同,实验现象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石灰水没有变化。
(2)B实验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所以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3)C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压强,形成倒吸现象,吸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体积。
故答案为:(1)比较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滴入澄清石灰水的量;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石灰水没有变化。
(2)防止熔化物炸裂瓶底。
(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压强,形成倒吸现象,吸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体积。
(1)根据实验的过程、方法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回答;
(2)根据铁丝咋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3)根据利用红磷测定空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回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课本中的三个基础的实验,难度不大,了解实验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31.【答案】长颈漏斗 集气瓶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观察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合理即可)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分解反应 能够控制生成氧气的快慢(或能控制反应速率) a 在b管口处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b A F
【解析】解:(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②是集气瓶;故填:长颈漏斗;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这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观察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合理即可);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若选用C做反应的发生装置,C的优点是能够控制生成氧气的快慢或能控制反应速率;故填: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分解反应;能够控制生成氧气的快慢(或能控制反应速率);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氧气从a端进入,验满时在b管口处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已满;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氧气从b端通入;故填:a;在b管口处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已满;b;
(5)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装置A来制取,甲烷难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来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故填:A;F。
(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加热固体的注意事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反应的特点、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4)根据氧气的性质、验满方法来分析;
(5)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根据甲烷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答案】使氧气消耗完全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集气瓶中压强减小 如果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吸热降温,吸收五氧化二磷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导致瓶内部分气体膨胀逸出,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夹得不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 否 硫燃烧虽然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瓶内气体压强基本不变
【解析】解:(1)在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使氧气消耗完全;
红磷燃烧水槽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故填:使氧气消耗完全;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集气瓶中压强减小;
如果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故填: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集气瓶中压强减小;如果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3)实验前集气瓶底放一些水,目的是吸热降温,吸收五氧化二磷。
故填:吸热降温,吸收五氧化二磷。
(4)若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5,原因: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导致瓶内部分气体膨胀逸出,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夹得不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
故填: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导致瓶内部分气体膨胀逸出,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夹得不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
(5)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理由是硫燃烧虽然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瓶内气体压强基本不变。
故填:否;硫燃烧虽然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瓶内气体压强基本不变。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3.【答案】质量 化学性质 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同一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
【解析】解:【实验结论】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填:质量;化学性质;
【实验评价】(1)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所以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故填: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2)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故填: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实验拓展】氧化铜、硫酸铜溶液等也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说明同一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故填:同一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止一种。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实验评价】(1)根据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2)根据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实验拓展】根据题中信息进行解答。
此题考查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以及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来解答此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