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0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0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0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练习
展开
(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单选题1.我国典籍《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读下图,完成1-2题。1.“寻即降雨”的“祈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对应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气压带,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①—赤道低气压带 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C.③—极地高气压带 D.④—副热带高气压带2.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3.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2.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4.“双十一”期间,南通的陈先生从网上选购了一批花卉,为了能让花卉顺利越冬,他专门建了一个小型阳光房(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根据图1和图2,回答1~2题。1.建阳光房可以( )A.增强① B.减弱② C.增强③ D.增强④2.陈先生网购的花卉,最有可能是( )A.新疆天山的雪莲花 B.河南洛阳的牡丹花
C.云南昆明的山茶花 D.江苏南京的腊梅花5.读“上海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1~2题。1.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A.甲为夜晚,吹陆风 B.乙为夜晚,吹海风C.甲为白天,吹海风 D.乙为白天,吹陆风2.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则引起盛行风向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A.天气系统不同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人类活动变化 D.气压带、风带移动6.读“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1-3题。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A.① B.② C.③ D.④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大气受热过程 B.水循环 C.热力环流 D.大洋环流3.下图符合实验模拟的原理的是( )A. B.C. D.7.下图示意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1-2题。1.若图中①~⑤五条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1000、1008、1016、1024、1032,那么A、B处的气压值分别是( )A.1045、990 B.1032、1000 C.1024、1008 D.1035、9952.图中亚洲北部C点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二、材料分析题8.读图,分析回答下列小题。1.该图可说明的地理原理是?在图中适当位置,用字母M、N标注其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
2.简析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3.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玻璃)大棚发展农业,分析其地理学依据。
9.依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海边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晴朗的白天,常有风从海上吹来;而到了夜晚,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有规律循环出现的风就是气象上所说的海陆风。下面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1)在图上用箭头表示形成陆风的热力环流。(2)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三、综合读图题10.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问题。(1)A是_______层,它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2)B是_______层,该层大气以_______运动为主。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____________(填名称)。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________运动为主。(4)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存在______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且该层空气密度________(很小\很大)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答案:1.B; 2.C
解析:1.“祈雨”过程实质是增加谷地温度,使其空气对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雨,灰烬会使局部地区增温,使其温度较相邻地区沮度高,故等温面应向高空弯曲,气温高,形成热低压,等压面应向地面弯曲,故正确的图示是②图,选择B项。
2.①图表示的是暖高压,②图表示的是热低压,③图表示的是冷高压,④图表示的是冷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暖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低压,而极地高气压带是冷高压,故组合正确的是C项。 2.答案:1.D; 2.B解析:1.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2.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故C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3.答案:1.A; 2.C解析:1.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故选A。
2.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C。4.答案:1.C; 2.C解析:5.答案:1.A; 2.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风向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根据图甲可知,此时该旗帜飘向海洋,说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则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说明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是夜晚,故A正确,C错误;根据图乙可知,此时该旗帜飘向陆地,说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则陆地为地压,海洋为高压,说明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所以是白天,B、D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风向的因素。如果旗帜飘动风向为盛行风,则其风向不变,所以引起盛行风向本行的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A.天气系统的风向不定,随时变化,故错误;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盛行风的主要因素,故正确;C.人类活动只是影响小范围,包括产生盛行风,故错误;D.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容易影响风向随着发生变化,故错误。 6.答案:1.A; 2.C; 3.B解析:7.答案:1.D; 2.D解析:二、材料分析题8.答案:1.大气保温(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M(N),大气吸收地面辐射N(M);
2.二氧化碳等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全球变暖。
3.塑料(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对地面辐射有阻挡作用,利于增温。
解析:9.答案:1.左图不画,右图逆时针。2.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小温差;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解析:三、综合读图题10.答案:1.对流 地面 降低;
2.平流 水平 升高;
3.对流层 对流; 4.电离 很小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