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习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寒假作业:(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习

    展开

     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选题1.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
    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森林中的树木根系很深,为土壤表层提供的有机质多2.土壤有机质含量(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3.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4.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B. C. D.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 B. C. D.5.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固定表土 减少径流 沉积泥沙 降低风速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7.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最有可能是(    A.植被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围湖造田2.此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  B.整体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北部沼泽附近是著名泥炭分布区之一,泥炭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也是腐殖煤系列最原始的状态,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目前广泛用于农业,如作为有机肥料和育苗及花卉培植的土基,还可用于工业,如作为燃料发电、化工(从中提取多种原料)、酿酒、医药、制陶以及建筑材料等。   1.图中北部沼泽区是泥炭的主要分布区,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当地沼泽形成的条件。
    2.大规模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9.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岛面积约3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   材料二 龙血树是曱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   材料三 图A所示洋流为甲岛附近4-9月洋流流向。 1.描述甲岛的气候特征。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三、综合读图题10.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答案:1.A; 2.D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示:图中地壳的运动引起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减少,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2.答案:1.C; 2.B解析:1.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人类活动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热带、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所以包括红壤在内的土壤肥力都比较低;寒漠土顾名思义植物稀少且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3.答案:1.B; 2.B
    解析:1.根据图示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
    2.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答案:1.B; 2.B解析: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地区,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较小、有结冰期;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松花江相反,水文特征差异很大,故选项B正确。
    2.注意图中不同序号所在位置及其指向。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项B正确。5.答案:1.A; 2.D解析:1.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错误。6.答案:1.A; 2.D; 3.C解析: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A正确。
    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D 正确,B错误。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正确。7.答案:1.A2.B解析:1.图示表示甲事象引发了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植被破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等。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最有可能是植被破坏,A正确。人口数量增多、围湖造田,不是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CD错误。气候变化,河流径流量可能减小,B错误。2.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图屮甲事象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其他因素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正确。综合性特征反映区域共同特点,区域性特征体现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差异性特征体现区域之间的不同点,不能体现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AC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8.答案:1.图中北部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纬度高,蒸发较弱。
    2.泥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大规模开挖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开挖时会给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对地层和地表景观造成破坏,并改变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解析:1.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
    2.泥炭本身是一种自然资源,且与沼泽分布密切相关,大规模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一方面会使泥炭资源枯竭,另一方面会使沼泽面积减少,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9.答案:1.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降水稀少。2.甲岛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解析:1.结合图C资料分析可知,甲岛气候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年降水稀少。
    2.从气候、生物、土壤、地貌、水文等方面分析甲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三、综合读图题10.答案:(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2)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
    (3)(1)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2)题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