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江苏专用练习:高考选择题专练二 动态数据分析型
展开专练二 动态数据分析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
(2019·南通市高三模拟)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几十年来,科尔沁沙地面积呈明显缩小趋势。下图为“1987~2013年影响科尔沁沙地演变的部分因素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因素依次是( )
A.总人口、年降水量、耕地面积、大牲畜数
B.大牲畜数、总人口、年降水量、耕地面积
C.年降水量、总人口、大牲畜数、耕地面积
D.耕地面积、大牲畜数、总人口、年降水量
2.科尔沁沙地面积呈缩小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态退耕 B.引入优良畜种
C.人工降雨 D.生态移民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几十年来,科尔沁沙地面积呈明显缩小趋势,耕地面积应大幅下降,故丁为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人口较稳定增长,故乙为总人口的变化;年降水量和大牲畜数均有波动变化的特征,但随着科尔沁地区退耕还草,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牲畜数明显上升,故甲为年降水量的变化,丙为大牲畜数的变化,故选C。第2题,由上题判断可知,丁为耕地面积的变化,2002年有明显的减少,应为生态退耕,A正确;引入优良畜种和人工降雨材料没有说明,B、C错误;总人口在增加,D错误。故选A。
能源生态效率是指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源消耗量对维持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量。读“1997~2012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图”,回答3~4题。
3.关于四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始终最高
B.上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大
C.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
D.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持续降低
4.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关于图示四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特征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广东省高耗能产业发达
B.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较快
C.内蒙古第三产业波动大
D.青海多资金密集型产业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在1998~1999年之间低于内蒙古,A错误;上海能源生态效率增幅最大,B错误;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C正确;青海能源生态效率在2010年有所回升,D错误。故选C。第4题,广东省能源不足,以轻工业为主,A错误;内蒙古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为主,C错误;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D错误;上海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较快,所以上海能源生态效率增幅最大。故选B。
(2019·苏锡常镇高三模拟)下图为“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变化(含预测)图”。读图,回答5~6题。
5.我国劳动力人口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是( )
A.1986~1990年 B.2016~2020年
C.2020~2025年 D.2026~2030年
6.据图推测,2036~204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为( )
A.人口总量逐年下降
B.人口出生率低
C.劳动力严重过剩
D.老龄化现象趋缓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大于0表示劳动力人口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26年开始出现了负值,说明劳动力人口出现了减少。而此前一直增加,故2020~2025年劳动力人口出现了最大值。故选C。第6题,我国的人口死亡率低,2036~204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说明人口出生率也低,人口总量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B正确;这个阶段劳动力人口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且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说明劳动力人口数量不会严重过剩,也可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不足),C错误;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而2036~204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比现在还低,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2012~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荒地、耕地、林草地
B.荒地、林草地、耕地
C.林草地、荒地、耕地
D.林草地、耕地、荒地
8.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 )
A.该山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C.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大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由年降水量可知,该山区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总体来讲,荒地面积最大,林草地面积最小。另外植被覆盖状况越好,下渗量越大,则径流量越小,由此判断得出。第8题,①②③径流量依次减小,而植被覆盖状况依次变好,降水量相同的条件下,说明下渗量依次增大,可推知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故选B。
(2019·泰州中学高三模拟)下表为“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长度(单位:km)统计表”,下图示意2000~2012年引起北方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回答9~10题。
区域 | 天津市 | 河北省 | 辽宁省 | 山东省 | 合计 |
2000年 | 146.53 | 365.68 | 1 906.33 | 2 512.08 | 4 930.62 |
2005年 | 154.87 | 393.36 | 1 953.28 | 2 556.28 | 5 057.79 |
2008年 | 178.81 | 440.35 | 1 978.81 | 2 549.72 | 5 147.69 |
2010年 | 262.24 | 448.85 | 2 060.04 | 2 576.16 | 5 347.29 |
2011年 | 302.44 | 485.55 | 2 114.31 | 2 578.33 | 5 480.63 |
2012年 | 302.62 | 499.43 | 2 168.52 | 2 598.01 | 5 568.58 |
9.对表中2005~2010年四省市数据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岸线长度均逐年增加
B.河北海岸线长度增加最少
C.天津海岸线长度增速最快
D.北方海岸线整体呈后退的趋势
10.人类活动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图中①最可能是( )
A.港口建设 B.泥沙淤积
C.旅游发展 D.海洋污染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表中统计的数据并非逐年统计,无法反映海岸线长度逐年变化情况,且山东省2005~2008年海岸线长度下降,A错误;海岸线长度增加量最少的是山东省,B错误;天津海岸线长度增长速度最快,C正确;北方海岸线长度整体呈增长趋势,意味着海岸向海洋推进,D错误。故选C。第10题,人类活动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占前三位。故选A。
(2019·南通市高三模拟)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90年代
C.21世纪00年代
D.21世纪10年代
12.影响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转移 B.人口政策
C.交通建设 D.生态环境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20世纪90年代流动人口从1990年的20万增加到2000年的100万,增长了5倍,该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大,B正确。故选B。第12题,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呈减少的趋势,说明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A正确;近三年,我国人口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对人口流动影响很小,B错误;交通建设可能会增加人口流动,C错误;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很小,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D错误。故选A。
(2019·扬州市高三模拟)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从第一产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城镇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经济结构中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的过程。调查发现,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同步增长的区域发展比较协调。下表为“2004年和2014年青海省各市(自治州)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年均增长率(%)对比表”。读表,回答13~14题。
时间 | 2004年 | 2014年 | ||
增长率 | 人口城镇化 | 产业城镇化 | 人口城镇化 | 产业城镇化 |
西宁市 | 0.81 | 0.75 | 13.91 | 0.1 |
海东市 | 1.18 | 1.36 | 41.24 | 2.08 |
海北州 | -0.2 | 2.21 | 2.06 | 0.84 |
海南州 | 0.36 | 0.79 | 1.37 | 1.02 |
黄南州 | 1.42 | -1.16 | 8.05 | 0.05 |
果洛州 | 0.5 | 3.66 | 1.54 | 1.18 |
玉树州 | 2.93 | -4.13 | 5.81 | 5.88 |
海西州 | -0.36 | 0.49 | 12.69 | -0.47 |
13.有关青海省各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增长率,叙述正确的是( )
A.2004年人口城镇化总体大于产业城镇化
B.2004年产业城镇化均滞后于人口城镇化
C.2014年人口城镇化总体大于产业城镇化
D.2014年产业城镇化总体超前于人口城镇化
14.青海省各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协调程度反映了( )
A.2004年海北州、果洛州和海西州属于人口超前型
B.2004年西宁市、黄南州和玉树州属于产业超前型
C.2014年各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都不协调
D.2004年至2014年玉树州由不协调型转为协调型
答案 13.C 14.D
解析 第13题,2004年人口城镇化总体小于产业城镇化,A错误;2004年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和果洛州、海西州产业城镇化高于人口城镇化,B错误;从表格中可看出2014年人口城镇化总体大于产业城镇化,C正确,D错误。故选C。第14题,2004年海北州、海西州人口城镇化呈负值,且低于产业城镇化,A错误;2004年西宁市人口城镇化高于产业城镇化,但总体差别不大,区域发展较协调;黄南州和玉树州人口城镇化高于产业城镇化,属于人口超前型,B错误;2014年玉树州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相差小,区域发展较协调,C错误;2004年玉树州人口城镇化高于产业城镇化,且产业城镇化为负值,区域发展不协调,2014年玉树州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相差小,且均为正值,区域发展较协调,2004年至2014年玉树州由不协调型转为协调型,D正确。故选D。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
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为“1988~2014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读图,回答15~16题。
15.以下时段中河段河道变宽的有( )
A.1991年 B.2000年
C.2007年 D.2013年
16.关于图中所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有( )
A.该河段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
B.河道宽窄的变化与河流含沙量和流量有关
C.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变小可能是上游水库投入运行
D.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变大可能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
答案 15.AD 16.BC
解析 第15题,由图可知,该河段1991年和2013年左、右岸都被侵蚀,河道变宽,A、D正确;2000年左岸淤积大于右岸侵蚀,河道变窄,B错误;2007年右岸淤积稍大于左岸侵蚀,河道不会变宽,C错误,故选A、D。第16题,仔细读图可知,2001年之前该河段两岸淤积、侵蚀年变率较大,A错误;河道宽窄的变化取决于侵蚀和淤积的对比,与河流含沙量和流量有关,B正确;从图中可知,河道宽度变化幅度总体趋于变小,D错误;上游水库的投入运行可使河流流量维持平稳,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变小,C正确。故选B、C。
(2019·南京、盐城高三模拟)抚养比是指青少年和老年人口总和与劳动人口之间的比例。读“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图”,回答17~18题。
17.在Ⅱ阶段,可能出现( )
A.老龄人口数量在减少
B.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C.人口出生率在下降
D.劳动人口比重在增大
18.应对Ⅲ阶段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B.延迟退休年龄
C.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D.增加劳动人口收入
答案 17.CD 18.AB
解析 第17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龄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A错误;由上述可知,我国人口死亡率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大幅度下降,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死亡率还会略有上升,B错误;自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上第Ⅰ阶段出生的人口逐渐成长为劳动力,劳动人口比重在增大,C、D正确。故选C、D。第18题,我国第Ⅲ阶段出现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人口短缺和社会赡养老人的负担加重。适度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及延迟退休年龄都能缓解上述问题。
(2019·扬州市高三模拟)下图为“2002~2010年江苏省碳排放结构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2002~2010年期间,江苏( )
A.2007年碳排放总量约为2003年的2倍
B.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总体上升
C.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D.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20.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
B.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C.发展绿色交通、绿色餐饮和智能物流
D.控制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倡低碳生活
答案 19.AD 20.BC
解析 第19题,据图可知,2007年碳排放总量约为2003年的2倍,A正确;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总体下降,B错误;2007年与2008年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大致相当,因为2008年总排放量上升,则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所占比例略有下降,C错误;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D正确。故选A、D。第20题,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与碳排放关系不大,A错误;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绿色交通、绿色餐饮和智能物流都能够减少碳排放,B、C正确;控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江苏省发展方向不符,D错误。故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