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第二编专题四技法探究2 去伪存真——排除法
展开技法探究2 去伪存真——排除法
组合型选择题及一些较复杂的选择题,因罗列的地理事象较多,一时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可以把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比,将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缩小判断范围,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正确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适合用排除法解答的选择题往往在三个方面设置“矛盾”,即题设条件与选项结果之间、题干限定词与选项之间、四个选项之间。做题时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寻求和利用这些矛盾,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注意分析,排除错误选项,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1)利用选项与题干之间的矛盾:解题时把每个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把一些较易判定、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缩小选择范围,再从其余选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排“错”法:把表述错误或与题干含义不符的选项排除。
②排“漏”法:这种方法针对组合型选择题极为适用,如果肯定其中某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项目的选项,就是排漏法。
③排“无”法:有些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是同题干条件和要求无关,可大胆予以排除。
(2)利用选项之间的矛盾:对于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若能确定其中两三个选项的性质是相同的,那么,不同性质的选项就有可能是正确选项。判断季节、月份等时间类的选择题中,往往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表示的时间是相同的,则时间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正确的。
例1 (2019·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3)题。
(1)该公路位于( )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3)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思路点拨 第(1)题,材料显示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等信息,符合新疆的有关特征;吉林气候相对湿润,没有绿洲分布;内蒙古西部干旱,东部湿润,没有冰川分布;西藏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第(2)题,新疆冬季暴雪频繁,路面积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新疆降水少,冬季冰雪不会融化,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为当地河流的枯水期,不可能出现洪水频发的现象,也不可能出现泥石流;道路封闭的大部分时间段内新疆气温相对较低,不会出现冻土融化现象,因而不是封路禁行的主要原因。第(3)题,新疆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灌丛荒漠带;该公路北端海拔相对较低,降水少,不可能出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和高寒草甸带。
完美解答 (1)D (2)B (3)D
例2 (2019·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一次联考)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曾经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此后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出现转移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啤酒厂 B.钢铁厂
C.生物制药 D.精密仪表
(2)促使欧洲该类产业向东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B.降低生产成本
C.开拓更大的市场
D.“香蕉带”严重的环境问题
(3)该类产业的转入,可促进东部地区( )
A.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 B.向西迁移传统工业
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自然环境的改善
思路点拨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产业部门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转移,应为传统产业部门,啤酒厂属于市场导向型的产业,不会产生大范围的转移;生物制药以及精密仪表属于技术导向型产业,不会出现从西欧向东、南转移现象;钢铁厂在西欧发展一定阶段以后,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空间降低,可能出现图示产业转移。第(2)题,欧洲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西部落后;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同时向东部转移可以开拓市场,加之“香蕉带”地区长期发展,环境质量下降。第(3)题,随着钢铁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产业属于传统工业,传统工业的移动方向为向东发展,发展传统产业会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完美解答 (1)B (2)A (3)C
特色专项增分练
技法探究2 去伪存真——排除法(一)
时间:15分钟 满分:44分
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四川内江一模)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树(见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 )
A.阿尔泰山 B.太行山
C.巴颜喀拉山 D.横断山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林木密集区的海拔大致为1 400~2 000米,结合材料可知,该区域的森林为针叶林。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该山脉纬度较高。太行山山麓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排除B项;巴颜喀拉山位于青藏高原,山麓海拔高,排除C项;横断山脉东坡海拔低,为常绿阔叶林,排除D项;阿尔泰山纬度高,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主要植被为针叶树,故A项正确。
2.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时间 B.土壤水分
C.热量条件 D.风力大小
答案 B
解析 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地北坡,为阴坡,光照时间短,热量条件差,A、C两项错误;北坡为阴坡,蒸发少,土壤水分条件好,B项正确;风力大小对林木分布影响不大,排除D项。
3.同学们在两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 )
A.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小 B.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大
C.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小 D.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大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M河流域森林覆盖率高,N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森林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排除B、D两项;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可减小地表径流,且M河上游有湖泊调节,故洪峰时河流水量小,排除A项,C项正确。
(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诊)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日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日对应的月份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
A.2月 多云 B.6月 晴朗
C.7月 多云 D.10月 晴朗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在北京时间7:30~20:30时,光合有效辐射大于0,说明此时段为白昼,该地昼长夜短,故该日正值夏季,排除A、D两项;该日光合有效辐射变化显著,说明该日天气为多云,B项错误,C项正确。
5.该地可能位于( )
A.塔里木盆地 B.成都平原
C.东南丘陵 D.东北平原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白昼时间为北京时间7:30~20:30,昼长为13小时,故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4时,则该地经度为90°E,故A项正确。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土壤层的温度随时空变换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表为上海某地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6~8题。
深度 | 1 | 2 | 3 | 4 | 5 | 6 |
2.5 m | 16.5 | 14.0 | 13.0 | 12.5 | 13.3 | 15.0 |
6 m | 17.5 | 16.4 | 16.1 | 15.8 | 15.5 | 15.7 |
15 m | 16.7 | 16.7 | 16.3 | 16.1 | 15.9 | 15.7 |
深度 | 7 | 8 | 9 | 10 | 11 | 12 |
2.5 m | 16.5 | 17.5 | 18.8 | 20.1 | 18.7 | 17.6 |
6 m | 16.0 | 16.4 | 16.8 | 17.1 | 17.5 | 18.1 |
15 m | 15.5 | 15.7 | 16.0 | 16.2 | 16.4 | 16.1 |
6.该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为( )
A.土层越深,温度变化越小
B.春季不同深度土层温差较小
C.土层越深、最低温度值越小
D.夏季6 m深的土层温度最高
答案 A
解析 读表可知,深度2.5 m处,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为7.6 ℃;深度6 m处,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为2.6 ℃;深度15 m处,土壤温度年变化幅度为1.2 ℃,故A项正确。3~5月为春季,对比不同季节土壤温度垂直变化可知,春季不同深度土层温差较大,B项错误;土层越深,最低温度值越大,C项错误;6~8月为夏季,2.5 m深的土层温度最高,D项错误。
7.影响6 m深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离地表距离 B.太阳高度
C.土壤水分 D.日照时间
答案 C
解析 读表可知,6 m深土壤温度夏季低、冬季高。离地表距离不会有季节变化,排除A项;夏季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土壤温度大,不符合土壤温度变化特点,排除B、D两项;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夏季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壤比热容大,土壤温度低,故C项正确。
8.利用不同土壤层温度变化的研究成果,可以( )
A.优化耕作制度 B.建设绿色住宅
C.提高农产品品质 D.减少农业病虫害
答案 B
解析 不同土壤层温度不同,对耕作制度、农产品品质、农业病虫害基本没有影响,排除A、C、D三项;建设住宅时,可充分利用土壤温度,调整供热方式、调节供热量,从而减少煤炭等矿物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建设绿色住宅,故B项正确。
(2019·广西柳州1月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20世纪60年代城市用地形态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当时形成该城市用地形态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人口
答案 A
解析 同一城市气候差异小,排除B项;读图可知,部分城市片区沿河流分布,部分城市片区沿公路分布,排除C项;人口基本不影响城市用地形态,排除D项;该城市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为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城市用地形态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故A项正确。
10.此后近60年,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最有可能是( )
A.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B.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逐渐集聚,并形成单一核心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故C项正确。
11.图示区域所在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是( )
A.蜀 B.蓉
C.巴 D.渝
答案 D
解析 该城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为重庆。重庆的简称是渝,故D项正确。
技法探究2 去伪存真——排除法(二)
时间:15分钟 满分:44分
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北四地七校2月联考)天然堤位于河漫滩上,是由多次洪水不断堆积形成的,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长堤。读天然堤示意图,回答1~3题。
1.推断下列河段容易出现天然堤的是( )
A.黄河中游 B.黄河下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天然堤分布在地势平坦,河水流速小,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漫滩附近的河床两侧。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貌,不易形成河漫滩;黄河下游地区最容易出现天然堤。
2.推断河流的哪个部位更易发育天然堤( )
A.凸岸 B.凹岸
C.出山口 D.入海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天然堤是因河水溢出河道而形成。河流凸岸在河流洪水期流速要慢于河流凹岸,洪水在凹岸更容易溢出河道,进而在凹岸附近泥沙大量沉积,河流的凹岸天然堤发育较好,A项错误,B项正确。河流出山口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入海口会形成河口三角洲,C、D两项错误。
3.下列关于天然堤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剖面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侧任一层沉积物越靠近河床颗粒越细
B.天然堤剖面形态内侧陡,外侧缓
C.水平方向上同层沉积物有分选性
D.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
答案 A
解析 天然堤沉积物的外侧受河床摩擦力和颗粒重力作用影响,越靠近河床流速慢,颗粒物大的先沉积,A项符合题意;距河床越近河流流速越快,因此朝向河床的一坡较陡,而背向河床的一坡较缓,B项不符合题意;在天然堤水平方向上受河流流速影响,越往下游,河流流速越慢,颗粒物越来越细,因此同层沉积物具有分选性,C项不符合题意;天然堤垂直方向上沉积物主要受重力分选,从而使得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D项不符合题意。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四)研发设计、生产和贸易销售等领域是我国纺织企业在境外的主要投资领域。2003~2014年,我国内地有493家纺织企业在境外设立了贸易销售分支机构,其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设立贸易销售分支机构的企业有279家(含香港特别行政区124家)。据此完成4~5题。
4.投资贸易销售类的纺织企业在香港数量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资源 B.市场交易成本
C.土地租金 D.交通条件
答案 B
解析 投资贸易销售类企业选址主要考虑市场信息、交易成本等条件。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自由贸易港,信息发达,没有关税壁垒,市场交易成本低,故投资贸易销售类的纺织企业在香港数量多,故B项正确。
5.我国纺织企业在非洲很多国家未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劳动力素质低 B.基础设施落后
C.技术力量薄弱 D.市场需求量小
答案 B
解析 纺织工业主要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纺织企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高,排除A项;基础设施对纺织企业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大,非洲很多国家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B项正确;我国企业向外国投资建厂,技术主要由我国企业提供,排除C项;市场导向型的纺织企业一般是高端服装企业,我国在非洲投资的纺织企业并非是高端服装企业,故当地市场对其影响较小,排除D项。
(2019·云南昆明元月诊断)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蜀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丝织工艺锦缎。丝绸之路上不断出土的蜀锦是其行销海外的历史见证,但是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然而新疆和田地区却出土了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锦(见下图)。“五星出东方”指太阳系中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同现于东方天空的现象。据此完成6~8题。
6.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原料充足 B.官府扶持
C.技术精湛 D.水运便利
答案 A
解析 蜀锦制作以蚕丝为原料。四川盆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为蜀锦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故A项正确;官府的扶持有助于蜀锦的发展,但并不是蜀锦起源的主导因素,排除B项;蜀锦精美是因为技术精湛,起源和技术精湛无关,排除C项;当时的水运交通并不便利,排除D项。
7.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 B.气候潮湿,不易保存
C.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D.战事频发,损毁严重
答案 B
解析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丝质品极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导致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故B项正确。
8.“五星出东方”这一天文现象的成因有( )
①地球自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②五星公转速度各不相同 ③五星自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④五星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五星出东方”这一天文现象是在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自转,①正确;行星在自转的同时围绕恒星公转,五星共同绕日公转,并且速度不同,所以才能出现“五星出东方”的天文现象,②正确;五星中,金星与其他行星自转方向不同,为自东向西,③错误;五星均自西向东公转,不是“五星出东方”现象的原因,④错误。故选A项。
(2019·贵州黔东南州一模)下图为南极大陆局部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冰川广布,山上的冰川沿陡崖流落,形成壮观的冰瀑现象,但图中的无雪干谷终年不下雪,也没有冰川分布,只有裸露的岩石。读图,完成9~11题。
9.在甲山顶能观赏到①②③④四地冰瀑景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四地都是山崖,都可能存在冰瀑景观。①④两地受山地的阻挡,在甲山顶不能观赏到冰瀑景象,排除A、D两项;③地瀑布景观几乎背对着甲处,排除C项;②地与甲山顶之间无地形阻挡,能观赏到冰瀑,B项正确。
10.图示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9~10月
答案 A
解析 该地位于南极地区,南半球夏季,冰川融化较多,水位上涨,水域面积最大,故A项正确。
11.导致无雪干谷无降雪的主要原因有( )
①植被稀疏,土壤水分含量低 ②地形封闭,空气干燥
③盛行离岸风,上升气流弱 ④海拔高,大气稀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河谷地区地形封闭,空气干燥,②正确;盛行离岸风,上升气流较弱,难以成云致雨,③正确;山谷地区海拔较低,④错误;植被稀疏,土壤发育程度差是南极地区的共有条件,排除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