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基础巩固]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 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
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 ④极地冰川融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海水入侵 ②海岸侵蚀加剧 ③沿海地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④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水膨胀;二是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第2题,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剧;沿海地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加重;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
答案:1.D 2.D
(2019·阜新二高期末)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17年11月6日至17日在德国波恩举行,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410亿吨,比过去3年保持平衡的排放量多2%。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②为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④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CO2,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CO2,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矿物燃料释放CO2,故选D。第4题,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错误;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故B正确;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要研发新技术,降低新能源的污染税费,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应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故D错误。
答案:3.D 4.B
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5~6题。
5.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
A.巴西 B.埃及
C.南非 D.俄罗斯
6.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小
答案:5.D 6.C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回答7~8题。
7.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变化特点是( )
A.持续上升 B.波动上升
C.波动下降 D.暖、冷期交替
8.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
B.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
D.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处于暖期和冷期波动变化中,暖、冷期交替出现。第8题,读图可知,明清时期气候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答案:7.D 8.B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处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是一个由约1200个珊瑚岛组成的群岛国家,全国平均海拔只有1.2m。马尔代夫被众多旅游者视为“人间天堂”,醉人的风光给马尔代夫带来滚滚财源,也使它成为世界上高消费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 下面图甲为马尔代夫地理位置图,图乙为该国供游客居住的水上小木屋。
(1)有人说不久的将来马尔代夫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试简述有这种可能性的原因。
(2)图中M国是马尔代夫最理想的搬迁地,M国为________,搬迁到该国之所以最理想,原因是什么?
(3)马尔代夫开发图乙所示的水上小木屋有哪些好处?
答案:(1)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将上升,马尔代夫平均海拔低,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2)印度 马尔代夫与印度隔海相望,地缘接近;印度地域辽阔,生活空间大。
(3)马尔代夫陆地面积狭小,开发水上小木屋可以节约建筑用地;水上小木屋景观独特,安全舒适。
[能力提升]
(2019·沈阳重点中学月考)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D.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2.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发生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开花 B.沿海港口的封冻
C.北极鸭的北迁 D.入海河流的汛期
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冰消融,冰面变成海面,导致“地表”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下降,北极地区获得的热量较以往大大增加。第2题,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气温偏高,则沿海港口的封冻期会推迟,B项正确;苔原植物的花期会提前,A项错误;北极鸭的北迁日期提前,C项错误;入海河流的汛期提前,D项错误。
答案:1.D 2.B
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下表示意气候变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变化。读表,回答3~4题。
物候期类型 | 始期变化/天 | 末期变化/天 |
营养期 | +0.37 | -2.42** |
花蕾期 | -0.84* | -0.16* |
花期 | -1.47** | +1.26** |
结果期 | +2.84** | -0.42 |
果后营养期 | +0.37 | -5.74** |
枯黄期 | +0.89* | -3.00* |
生长期 | +0.37* | -4.58* |
注:“+”表示提前,“-”表示延迟,“*”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3.全球气候变暖使矮蒿草甸植被( )
A.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缩短
B.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推迟
C.花期末期延迟
D.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
4.矮蒿草物候变化,使得( )
A.植物提前展叶和开花,减小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
B.植物成熟时期避开秋季霜冻,避免物种生殖失败
C.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
D.减少物种间竞争,有利于减缓物种淘汰、灭亡速度
解析: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和注记可知,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始期提前0.37天,末期延迟4.58天,整个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而不是缩短;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都提前了,而不是延迟;花期末期提前,即花期缩短。第4题,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展叶和开花的提前,增加了植被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植被成熟期延迟,增加了遭受秋季霜冻的可能性,增加了物种生殖失败的可能性。物候变化不同步,导致物种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相互作用脱节,加快了物种淘汰的速度。
答案:3.D 4.C
气候变暖背景下,若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表明气候趋于暖湿;反之,则趋于暖干。读我国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范围和程度示意图,回答5~6题。
5.据图可知( )
A.该地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天山及其以北显著趋于暖湿
C.伊宁增加的蒸发量小于兰州
D.陕西降水量趋于减少
6.图中气候转型区未来环境要素变化最不可信的是( )
A.冰川退缩将会停止 B.洪涝灾害将会严重
C.湖泊水位将会上升 D.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
解析:第5题,由图名可知,图示不同转型区反映的仅是本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图中无法表现不同区域降水量或蒸发量的关系,所以A、C、D三项均不正确。而显著转型区应为显著趋于暖湿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在天山及其以北。第6题,显著转型区气候显著趋于暖湿,气温升高,融雪性洪涝可能增加,B项可信;该地湖泊主要补给形式是冰雪融水,气温升高导致湖泊水位可能上升,C项可信;气候趋于湿润,沙尘暴日数可能减少,D项可信。气温升高导致冰川退缩的量,远超过降水量增加可能会使冰川扩展的量,冰川会继续退缩,A项最不可信。
答案:5.B 6.A
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单位:℃)变化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8.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 )
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 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 D.油菜开花期滞后
解析:第7题,同一数值的等温线基本都向北移了。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等温线向北移的距离最远,说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最明显。第8题,甜菜适宜在凉爽的中温带种植,若气候变暖则其种植区域北移;小麦种植海拔升高;油菜开花期与气温有关,气候变暖后开花期会提前;气候变暖会使水稻种植北界北移。
答案:7.D 8.C
9.下表为我国西南某省(区、市)1960-2000年各气候带面积数据统计(单位:103km2),下图为1960-2000年该省(区、市)气候带面积变化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 北温带 | 中温带 | 南温带 | 北亚热带 | 中亚热带 | 南亚热带 | 北热带 |
1960年 | 23.2 | 37.96 | 67.89 | 66.89 | 75.19 | 63.72 | 7.84 |
1970年 | 22.39 | 38.22 | 69.65 | 68.74 | 74.82 | 62.48 | 6.44 |
1980年 | 22.36 | 37.98 | 67.82 | 67.64 | 74.76 | 64.41 | 7.77 |
1990年 | 23.02 | 38.49 | 65.01 | 64.35 | 74.43 | 67.03 | 11.34 |
2000年 | 21.58 | 34.09 | 59.21 | 64.21 | 76.54 | 72.21 | 14.91 |
(1)归纳该省(区、市)气候的主要特点,说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2)描述该省(区、市)热带面积自1960年以来的数量变化特点,分析推测自1970年以来其热带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3)该省(区、市)的气候演变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是否一致?这种气候演变可能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的哪些变化?
解析:(1)该省(区、市)有一定的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面积,且亚热带面积占其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该省(区、市)气候类型多样,以亚热带气候为主。该省(区、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类型多样与其面积广大、南北跨度大有关,气候的形成还与地面状况有关,该地受复杂的地形影响也很明显。(2)1960年以来该省(区、市)北热带面积的变化要分段来描述,读表可得出结论。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和海拔较低的地区,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热带地区面积的扩大或缩小,热带地区主要是向高纬和高海拔的地区扩展。(3)该省(区、市)热带面积的扩大与气温升高的全球大环境一致。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气温的变化会引起热量条件变化,还会引起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导致农业生产品种的变化,如原先不能种植热带作物的地区可以种植热带作物了。
答案:(1)气候类型多样,以亚热带气候为主。原因:该省(区、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纬度较低,面积广大,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
(2)特点:1960年至1970年,该省(区、市)热带面积变小;1970年至2000年,该省(区、市)热带面积变大。
趋势:该省(区、市)热带地区的范围主要是向高纬和高海拔的地区扩展。
(3)一致。 变化:农作物的品种、种植界线,农业种植的结构都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