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堂同步训练卷(二)
展开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运用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回答1~4题。
1.形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差异
2.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这体现了(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显著的地区在( )
A.中、高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中、低纬度地区 D.高、低纬度地区
【解析】第1题,热量是纬度地域分异的基础。第2题,自西向东由于水分差异形成的自然带,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3题,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第4题,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大。
【答案】1.A 2.B 3.D 4.B
5.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C
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早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围湖造田不会对局部陆地环境各要素产生影响
【解析】第6题,陆地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6.D
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 )
A.台湾山脉 B.武夷山脉
C.秦岭 D.长白山脉
8.该山的南北坡都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水污染
【解析】第7题,山麓南部和北部是不同自然带,说明该山地的走向应为东西走向。同时由于山地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说明山脉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第8题,山区主要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答案】7.C 8.B
9.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解析】第9题,沙漠地区因为有水而成为绿洲,属于非地带性。
【答案】9.D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表,回答10~12题。
纬度 | 30°26' S | 23°26' N | 0° | 40° S | 40° N |
雪线高度 | 5800m | 5600m | 4800m | 4800m | 4800m |
10.读表推断,雪线高度各处不同的原因,正确的是( )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雪线高。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故雪线低。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雪线高。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故雪线低。
11.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似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
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影响
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12.珠穆朗玛峰南坡积雪冰川带出现的高度比北坡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南坡纬度低,气温比北坡高 ②南坡冰川属海洋性冰川 ③南坡降水量较北坡丰富 ④南坡冰川属大陆性冰川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0题,雪线高低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负相关。第11题,南北纬30°S~40°S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第12题,珠穆朗玛峰南坡积雪冰川带出现的高度比北坡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南坡冰川属海洋性冰川,南坡降水量较北坡丰富。
【答案】10.C 11.C 12.C
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14.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
【解析】第13题,山麓是温带阔叶林,说明是温带;同一自然带北坡海拔高,说明是南半球。第14题,落叶阔叶林在南半球主要是温带海洋气候下形成。
【答案】13.C 14.C
15.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
A.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
【答案】15.C
下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45°N D.55°N
17.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解析】第16题,从山麓自然带类型可判断该地属亚热带。第17题,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受热量条件的影响。
【答案】16.B 17.C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据研究表明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全球部分山地高山林线海拔分布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据图判断( )
A.北半球山地林线北坡高于南坡
B.南半球山地林线高于北半球
C.同一纬度山地林线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D.同一纬度山地林线沿海高于内陆
19.影响全球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
A.山地海拔 B.光照强度
C.年平均气温 D.最热月平均气温
【解析】第18题,获取图中纬度和海拔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19题,图中显示纬度越低,山地林线海拔越高,说明气温是影响山地林线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而材料中告知,全球林线高度与植物生长期间的气温密切相关,而生长期在气温较高的时期,故首要影响因素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而不是年平均气温。
【答案】18.C 19.D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20~21题。
径流带名称 | 降水量(毫米) | 径流深度(毫米) | 蒸发量(毫米) | 径流系数(%) |
A | <200 | <10 | <200 | <10 |
B | 200~400 | 10~50 | 200~300 | 10~20 |
过渡带 | 400~800 | 50~300 | 300~400 | 20~40 |
C | 800~1600 | 300~900 | 400~700 | 40~60 |
D | >1600 | >900 | >700 | >60 |
20.图中A、D自然带主导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 海浪作用
21.与B、C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荒漠 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针叶林
C.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第20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从D到A对应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A处数据表明此处气候干旱,所以风力作用强,而D处的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第21题,B、C分布在过渡带的两侧,B、C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20.B 21.C
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左图为“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右图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据左图,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
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
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解析】第22题,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第23题,读图可知,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以中等光照最大,故B项错误。沙漠地区属于干旱和强光条件,蒸发量大,植物叶片小,减小蒸发以保持水分;热带雨林则为湿润和中等光照条件,叶面大,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还可以增加蒸腾失水,故C、D正确。
【答案】22.C 23.B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右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24~25题。
24.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5.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第24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5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天然白桦林。
【答案】24.C 25.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5道题,共50分。
26.下图是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代号①~⑥表示的物质是: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 物合成为 物,同时把 能转变 能贮藏在有机体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使自然界中 发生迁移,同时改造了
圈、 圈和岩石圈。
(4)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
【答案】(1)有机物 无机物 CO2 O2 H2O N2
(2)无机 有机 太阳 化学
(3)化学元素 大气 水
(4)整体性
27.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自然带①叫 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 (有或没有)分布?判断的理由是 。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 气候和 气候。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 ,在大陆西部的典型植被为 。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 ,该自然带典型的动物如 、 。
(6)从高、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
【答案】(1)苔原 4000~5000米左右
(2)没有 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性
(4)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亚马孙河流域 树蛙 巨蟒
(6)低纬度
28.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解析】(1)A、B两地都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都较湿润,差异是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纬度差异不大,但B在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C在背风坡,而D在大陆西岸,故所受大气环流不同。
(3)C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所以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答案】(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热量不同。
(2)水分差异: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于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阻挡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较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3)C地位于热带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29.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图,图2为M、N之间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根据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常会出现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
(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3)读图2,简析M、N间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4)在B、C两处山地东侧,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1)该处渔场的形成是受沿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从而导致鱼类死亡。
(2)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
(3)从图中可以看出,M、N之间地形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处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4)B、C两处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和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饵料缺乏。
(2)受高大山脉阻挡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
(3)对西风的阻挡增强;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4)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因素:纬度位置。
3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非洲四国,代表着自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50周年来,中国政府对中非关系一直高度重视。下图为“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1)分别写出A、B两地所处的自然带名称,说明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2)图中C地虽远离赤道,却与A地所处的自然带相同,简述其原因。
(3)读图说明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南北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并从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二大番茄产地,年产150万吨,却近半白白腐烂浪费,简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1)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2)C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山地抬升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3)差异:乞力马扎罗山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南坡有热带雨林带,而北坡缺失;森林、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雪线南坡低于北坡。(任答一点即可)原因: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带来丰富印度洋水汽,降水多,而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南坡的水分条件优于北坡。
(4)尼日利亚位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炎热,农作物易腐烂;非洲经济落后,市场相对闭塞;非洲科学技术落后,缺乏农作物储藏技术或相应的工厂加工设施。(任答二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