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2
展开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1.B 2.C [第1题,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第2题,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3~4题。
3.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4.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3.C 4.A [第3题,C对: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A、B、D错: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第4题,A对: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B、C、D错: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
读赤道附近海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5~6题。
5.此时O点的风向更接近于(注:海上摩擦力忽略不计)( )
A.甲 B.乙 C.丙 D.丁
6.O点附近等压面与下图中接近的是 ( )
A B C D
5.A 6.B [第5题,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若海上忽略摩擦力,则气流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故选A。第6题,材料显示该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因此应为近地面,排除A项。图中显示气压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等压面应向上凸,故B项正确。]
读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完成7~8题。
7.该日,南半球正处于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7.B 8.B [第7题,由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此时,气压带和风带是偏向南半球,所以是南半球的夏季。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①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气流性质是温暖湿润,受气温的作用,气流是上升运动的,大气运动是对流运动。]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如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10.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9.C 10.B [第9题,斯里兰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多,雨季长,气温无明显季节变化;印度河上游谷地、帕米尔高原都属于高寒气候,不可能“草木常茂”;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冬夏差异大,不可能“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故选C。第10题,古代行船主要靠风力。根据图中的路线,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所经海域5月~9月盛行偏南风,顺风利于行船。故选B。]
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1 图2
1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日可能为夏至日,乙日可能为冬至日
B.O、N两地气候类型相同
C.地球自转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
D.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②地
12.气候资料图中,与M地气候类型最接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A 12.D [第11题,甲日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可能为夏至日,乙日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可能为冬至日,故A正确;O地位于40°N~60°N之间,N地位于30°N~50°N之间,两地气候类型无法确定,B错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故C错误;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①地,故D错误。第12题,据图分析,M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④地1月和7月均高温,且降水量十分丰富,符合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故D正确。]
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海平面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13~14题。
图a 图b 图c
13.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B.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14.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 )
A.气温降低,刮风下雨 B.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连续阴雨,风力加大 D.湿度增加,风和日丽
13.D 14.A [第13题,根据图a、b、c三图可知,该区域受低压槽影响,丁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丙、丁位于低压槽线,可能存在冷锋。甲位于冷锋锋后,降水概率大,气温日较差小,乙地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与丙相比,丁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大,故C项错误;由图c可知,丙处气压(1 016 hPa)大于丁处气压(1 006 hPa),故B项错误。第14题,未来几天,乙地将要受到冷锋影响,可能出现降温、刮风、降水天气,故A选项正确。]
下图(图Ⅰ)为天津市某时刻气压场示意图,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打算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图Ⅱ)在甲、乙、丙、丁四地进行风向的测定,据此回答15~16题。
图Ⅰ 图Ⅱ
15.观测小组在甲点测风向时,风向标的金属箭头指向的方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16.在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中,此时最可能出现降水,并伴随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5.C 16.B [第15题,依据图中甲处气压关系、指向标,以及位于北半球等信息,可判断甲处吹东北风;注意风向标箭头指向风的来向,则C正确。第16题,图示为一个低压系统,结合锋面气旋知识,可判断丁处为暖锋、乙处为冷锋,则符合题意的地点是乙。]
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17~18题。
17.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18.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处在盛行西风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17.B 18.B [第17题,由图可知甲地处低纬度,全年气温均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B正确。第18题,5~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正确。]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19~20题。
温室气体 | 浓度(mg/m3) | 年增长率(%) | 生存期(年) | 温室效应强度(CO2=1) |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 |
1750年 | 1990年 | |||||
CO2 | 280 | 353 | 0.5 | 50~200 | 1 | 55 |
氟氯烃 | 0 | 0.000 85 | 2.2 | 50~102 | 3 400~15 000 | 24 |
CH4 | 0.8 | 1.72 | 0.9 | 12-17 | 11 | 15 |
N2O | 0.000 29 | 0.000 31 | 0.25 | 120 | 270 | 6 |
19.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的生存期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20.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杜绝使用煤炭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工业、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19.D 20.B [第19题,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氟氯烃的年增长率最大;CO2的生存期比其他温室气体长;氟氯烃的温室效应强度最大;CO2的浓度最高。故CO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贡献率最大是由其浓度高导致的。第20题,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今后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钢铁工业、核工业的发展,杜绝使用煤炭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植树造林不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2分)我国南方地区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某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该组学生所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关于海陆风的图示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 |
海陆风 | 2.3 | 2.6 | 2.1 | 5.0 | 7.0 | 12.6 | 10.7 | 13.7 | 9.7 | 9.3 | 3.7 | 2.3 | 81.0 |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掩盖了海陆风。
(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1)(2)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即在滨海地区近地面,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第(3)题,海陆风在不同季节发生的频率是不同的,由表可以看出,冬季海陆风天数最少,其主要原因是强劲冬季风掩盖了海陆风。第(4)题,海风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主要因为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A
(3)冬季 强劲冬季风的存在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22.(1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解析] 第(1)、(2)题,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而④地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所以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①②地。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③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第(4)题,当③地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对应北半球夏季,东亚季风区此时高温多雨。第(5)题,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要南移(与二分日比)。
[答案] (1)④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②地 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地 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高温多雨
(5)如图,要求一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23.(12分)下图示意4月某日我国的地面天气(单位:hPa)形势,图中AB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未来48小时前后石家庄市的天气变化过程。
(2)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3)说出图中D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后一般的移动方向以及所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
(4)在下列图中分别画出D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
[解析] 第(1)题,AB天气系统位于气旋西部低压槽,为冷锋。未来48小时前后石家庄市经历一个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第(2)题,风力大小主要受气压梯度力影响,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第(3)题,台风多向西北方向移动,由于激烈旋转上升,给沿途带来狂风、暴雨天气。第(4)题,台风为气流逆时针强烈辐合上升的强气旋天气系统。
[答案] (1)冷锋到来之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有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甲地大于乙地;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向西或西北方向;台风导致狂风、暴雨天气。
(4)作图:
24.(18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4~6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30°N~35°N甲、丁两地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
(2)分别说明甲地气温高于乙、丙两地的原因。
(3)试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丁地光照强,但月均温较低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应从走向、变化趋势及疏密等方面描述。两地等温线呈南北走向,说明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可知,应为地形因素。第(2)题,甲、乙、丙三地纬度相当,但地理位置不同,则导致三地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应是地形、热容量等因素。 乙地地处高原、山地地区,甲地为平原,丙地为沿海,则甲地较乙、丙两地温度高的原因分别与地形和海陆位置有关。第(3)题,结合经纬网可知,丁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答案] (1)分布特点:等温线呈南北走向;数值由东向西递减;等温线东疏西密。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2)甲地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乙地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甲地位于内陆,陆地比热小,增温快;丙地位于沿海,海水比热大,增温慢。
(3)丁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云雨天气少,多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丁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