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2-4全球气候变化 练习
展开课时作业12 全球气候变化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图,回答1~2题。
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C )
A.ab B.ac
C.bd D.bc
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使大气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面。图中a为地面辐射,b为太阳辐射,c为大气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2.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酸雨增加
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酸雨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短期内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增加。
下图为我国1961~2011年高温天气日数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1961~2011年我国高温天气日数变化状况是( C )
A.1981年后逐年上升
B.相对于平均值降幅小于升幅
C.1993年后波动上升
D.2001年以前均低于平均值
4.该变化对我国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C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极端天气事件减少
C.低温冻害损失减少 D.热带气旋出现的频率增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温天气日数呈现出波动的特点,自1993年后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说明目前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增强,极端天气事件会增加,但低温冻害损失可能要减少,热带气旋的产生与我国气温变化无关。
下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②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③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④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近2万年来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也有一定的波动,故③错。
6.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 C )
①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
②在沿海所有地区建设堤防工程
③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
④加强对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减少对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沉降带来的海水入侵;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建设堤防工程;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加强对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读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完成7~8题。
7.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中国
C.俄罗斯 D.沙特阿拉伯
解析:美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8.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A )
A.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变大
B.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高温杀灭大部分病菌,有利于人体健康
解析:全球变暖会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变大,温带地区变得更干旱,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不利于人体健康。紫外线增多是臭氧层破坏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影响和化石燃料的使用,进而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施加作用。①表示火山喷发释放出的二氧化碳,②表示森林植被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③表示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④表示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故C项为正确选项。
10.碳循环过程的转变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A )
A.全球洪涝、干旱灾害频度增加
B.全球各地水循环更加活跃
C.对地表塑造能力增强
D.加剧高低纬度间气温差异
解析: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读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A.全球气候变化 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 D.洋流
解析: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
12.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C.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解析: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波动上升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1950~2000年世界气候明显变暖,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因素。(6分)
(2)从空间分布(乙图)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或区域性),其中,中纬度地区明显变暖,低纬度地区变暖不明显。(6分)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至少列举三点)(6分)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4分)
答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相关措施。第(1)题,读甲图可知1950~2000年来全球变暖,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第(2)题,读乙图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中纬度地区变暖明显,低纬度地区变暖不明显。第(3)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第(4)题,“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德国气象局预测,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
材料二:“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6分)
(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6分)
答案:(1)自然因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因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可使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