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课下跟踪检测: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下跟踪检测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第1题。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解析:选C 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 2~3 题。
2.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 ②地势起伏大 ③河流短急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图示区域气候湿热,说明纬度较低,降水丰富,①、④对。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种类丰富,②对。河流短急与物种丰富关系不大,③错。C对,A、B、D错。第3题,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如果植被遭破坏,就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2.C 3.C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5.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第4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5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
答案:4.C 5.B
(2019·四川省射洪中学月考)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6~7题。
6.三幅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乙、丙、甲
7.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解析:第6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乙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甲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丙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荒漠。因此该演变过程图体现的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变化,从而引起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其先后顺序是乙、甲、丙,故选B。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故选B。
答案:6.B 7.B
(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课后作业)读旗状树冠图片,回答8~9题。
8.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9.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解析:第8题,在盛行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迎风面的芽体因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因过度蒸发而死亡。因此,形成旗状树冠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第9题,风的作用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8.C 9.B
下图为某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题。
10.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入a、b、c方框中,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选D 图示应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面环山,纬度高,蒸发弱,为温带季风气候,形成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成肥沃的黑土;所以a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地理特征;b是由于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形特征形成的特色气候;c是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及植被下发育成的土壤。
(2019·山东昌乐一中高一月考)“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11~12题。
11.《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
A.清除杂草
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C.增加土壤透气性
D.松动表土形成保温层,提高地温
12.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往往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第11题,“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意思是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截断土壤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土壤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B正确。第12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土壤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A正确。
答案:11.B 12.A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图中各箭头代表的字母,按其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 )
A.A可以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B.B可以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
C.C可以表示流水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D可以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
14.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使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C.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上、中游地区一般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解析:第13题,读图,根据箭头方向,A可以表示不同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生物生存,A错误;B可以表示生物,特别是植物对气候有指示作用,B错误;C可以表示水流影响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体现水文对地貌的影响,C正确;D可以表示生物对土壤的改造净化作用,不是对空气的净化作用,D错误。第14题,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A正确;水土流失使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B错误;河流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小,C错误;河流上、中游一般处于山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D错误。
答案:13.C 14.A
15.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A.径流加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________,但却引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解析:滥伐林木、毁林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植被遭受破坏后,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使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加大。水土流失后可使旱涝灾害频发,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使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从左到右、由上而下)B A C D
(2)生物 水文 土壤 岩石 整体性
1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有分布。第(2)题,从对气候、对生物、对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
答案:(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