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8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8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8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
展开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4.近现代气候变化
(1)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CO2。
特别提醒 提起温室气体,多数同学会认为只有二氧化碳。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只有针对这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才有可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这六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
[自我探究]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指气温逐年升高吗?
[提示] 不是。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不是逐年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使海平面上升
(1)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2)影响: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自我探究] 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海平面上升;冰川范围缩小;中纬地区变干旱,农田退化成草原;加剧极端气象事件的发生等。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森林毁坏使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
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自我探究] 为了抑制全球变暖,取消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可行不?
[提示] 不可行。既要抑制全球气候变化,也得发展经济。
『自我反馈』
1.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B.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C.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D.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现代气候变化
答案 D
解析 近现代气候变化是指近一两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有( )
A.气象灾害减少 B.人类更加健康
C.海平面下降 D.生态系统破坏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 ②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新能源
④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均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植树造林有利于提高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有利于保护植被,从而提高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活动点拨』
[教材P49活动]
(1)冰川由于气温的升高而融化,冰川的范围会缩小。
(2)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等,会使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变大。
气温的升高会使中纬地区变得炎热,故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全球变暖还可能导致中纬地区干旱,使农业区退化为草原,高纬地区能够生长作物等。
[教材P50活动]
(1)措施之一是保存现有的森林并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措施之二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主要措施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等。
探究点 气候变化及原因
阅读漫画,探究问题。
(1)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该漫画反映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企鹅将会失去生存的家园。
(2)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1.全球气候变化阶段分析
从时间尺度划分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2.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有影响。
(2)人为原因: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下图:
2016年,加拿大一条发源于冰川的河流在4天时间内就消失了。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活动对气候最突出的影响是( )
A.大气层中臭氧含量增多
B.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C.赤道地区形成多雨带
D.沿海地区出现地面沉降
(2)下列大气环境问题中,其形成与燃烧大量矿物燃料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空洞
C.酸雨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第(1)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对气候最突出的影响。第(2)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出的酸性气体会形成酸雨;排放出的废热,形成城市热岛效应。臭氧空洞的形成与人类使用制冷电器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有关。
[答案] (1)B (2)B
[方法指导] 气候变化的分析思路
看趋势: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两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①辨影响:气候变暖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除危害之外,我们也必须看到,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
②抓特殊点:注意气候变化曲线的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
探究点 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 000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2)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 (1)一方面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及一些岛国。
(2)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工业的影响
(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解析] 第(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增加清洁能源,可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进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故结合图示应为①环节。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人类应保护绿色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
[答案] (1)A (2)C
[方法指导] 分析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探究点 气候变化及原因
2017年1月10日,环保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陈吉宁部长介绍,2017年首要工作是坚决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以改善环境为核心。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为气温的高低变化
B.几千年来,气候变化趋势相同
C.当今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气温升高
D.气候变化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答案 C
解析 气候变化不仅表现在气温的变化,还有降水的变化,所以A项错误;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表现为冷暖干湿交替出现,不同阶段变化趋势不同,所以B项错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是有联系的,如气候变暖,所以D项错误;当今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气温升高,因此选C。
2.下列人类活动与当今世界气候变化趋势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A.修建水库 B.潮汐发电
C.砍伐雨林 D.城市绿化
答案 C
解析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变暖,砍伐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降低森林对二氧化碳吸收的能力,导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增强。
探究点 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 ℃以内。中国承诺,到2030年碳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据此完成3~4题。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 )
A.部分岛屿消失 B.冰川面积增大
C.海洋面积缩小 D.企鹅数量剧增
答案 A
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海洋面积扩大,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岛屿;企鹅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将导致其数量减少。
4.为达到我国碳强度降低的目标,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提高森林覆盖率 B.扩大油气进口
C.积极开发新能源 D.降低GDP增幅
答案 C
解析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 题号 |
气候变化及原因 | 1、2、3、4、8、9、10、12(1)(2)(3)(4)、13(2) |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 5、6、7、11、12(5)、13(1)(3)(4)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答案 C
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①→②时( )
A.气候由暖湿转为冷干 B.冰川面积减小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上升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变化可看出,由①→②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下图是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比较北京与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比张家口海拔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北京比张家口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
4.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 )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
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答案 D
解析 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5.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
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答案 A
解析 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动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据此完成6~7题。
6.“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
A.大气污染 B.湿地锐减
C.物种灭绝 D.全球变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光板、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都能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热量减少,目的是为了给地球“降温”,D项正确。
7.依据地理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 )
A.影响生物多样性 B.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C.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答案 C
解析 降低大气温度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增强自然灾害风险,A、B、D三项是“降温”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增强太阳辐射强度会加剧全球变暖,与联合国“降温”的目的相矛盾,故不可能是C项。
[能力提升]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读图,完成8~9题。
8.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
A.太阳活动 B.人类活动
C.下垫面 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指距今1万年以前,人类活动极少,故B项正确。
9.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冰期冰川扩大 B.间冰期海面降低
C.大冰期水源增多 D.间冰期物种锐减
答案 A
解析 冰期到来时,气温降低,融雪量减少,冰川扩大,故A项正确;间冰期到来时,气候温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增加。水源不会变化。
读某年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与人口数量关系图,回答10~11题。
10.对图中有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排放总量远大于中国
B.经济越发达,排放总量越大
C.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排放国
D.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答案 D
解析 读图表可知,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中国,排放总量接近。排放总量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有关。欧洲国家中,俄罗斯的人均排放量最大,且俄罗斯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故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排放国。发达国家排放总量与发展中国家相差不大,但发达国家人口总数远小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11.下列行为违背低碳理念的是( )
A.为了卫生,多使用一次性纸杯、筷子
B.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D.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答案 A
解析 使用一次性物品,会加剧森林的破坏、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发展清洁能源,可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使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图,回答问题。(28分)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分)
(2)试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8分)
(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4分)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8分)
(5)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现象,除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多,它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升温。
(4)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5)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近150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应对气候变暖,应对症下药,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
材料二 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下图中。(8分)
A.极冰融化 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 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6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一定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8分)
答案 (1)B D A C(先上后下、自左向右)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解析 第(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第(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