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素养同步导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京津等课改地区版)第2章第三节 试卷
展开第三节 城市化
课程标准 |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学习目标 | 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
| 含义 | 表现 |
拉力 |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
推力 |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
1.城市化仅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升高。(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 图示 |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 | 发展特点 | 分布国家 |
初期阶段 | A | 较低 | 发展较慢 |
|
中期阶段 | B | 较高 |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 发展中国家 |
后期阶段 | C | 高 |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发达国家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
(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例证
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探究点一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016年5月20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了一项报告。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市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下面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00~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市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答案 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市化速度加快。
3.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答案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成因: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4.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 1975年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城市化速度减缓。因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起步 时间 | 早晚 | 早 | 晚 |
原因 | 工业化早 |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 |
目前 速度 | 快慢 | 慢 | 快 |
原因 | 城市化已发展到后期阶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 |
城市化水平 | 水平 | 高 | 低,且发展不平衡 |
原因 |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 乡村人口比重高,工业化起步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 |
存在 问题 | 中心区衰落,出现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 | 城市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 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
表现 |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 随着人口、产业向城市快速集中,出现许多城市化问题,引起许多人和企业向郊区迁移,郊区变为城市 | 城市人口和工商业前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城市人口减少,市中心出现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增多、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 | 人口迁回市区 |
成因 |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 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及小汽车的普及 |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
图解 | ||||
联系 |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丁 B.丙 C.乙 D.甲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现象是( )
A.功能分区不明显 B.逆城市化
C.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故甲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表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乙表示世界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表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第2题,中国的城市化现阶段发展迅速,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郊区不断变为城市,但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
探究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密切相关?
答案 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钢筋水泥建筑取代了城市湿地、植被,硬化地面面积扩大,降雨时,下渗量减少,地表水增多,易形成地面积水,产生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导致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集中;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导致空气中粉尘、颗粒物(凝结核)较多,容易产生降水。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 表现形式 |
环境质量下降 |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
城市交通问题 |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
城市住宅问题 |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房价昂贵;出现贫民窟 |
城市社会问题 |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等 |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直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导流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4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镇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
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从图a到图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是( )
A.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减少
B.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增多
C.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不变
D.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小城市数量减少
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从图a到图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是( )
A.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减少
B.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增多
C.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不变
D.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小城市数量减少
1.材料即图名,主题为城镇发展过程。 2.中心城市用地规模、集镇数量和小城市数量。 |
1.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集镇数量减少,小城市数量增多。 |
A |
下图为“广东省城市体系演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
A.a—b—c B.b—a—c C.c—a—b D.b—c—a
(2)图中显示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 )
①城市人口增多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 ③城市数量增多 ④城市空间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1)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发展的。(2)①~④均是城市化的标志,但是图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规模扩大。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a阶段
B.朝鲜——c阶段
C.中国——b阶段
D.印度——c阶段
2.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a、b、c分别代表城市化进程中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英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c阶段,中国、朝鲜和印度均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b阶段。第2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农民建设“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扩大居住面积,提供足够多的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第4题,“握手楼”的建设,牺牲了住宅的通风、采光要求,占地面积较少,这和市中心地价、房价昂贵有关。
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要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到底。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迅速。读“珠海市1995~2010年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问题。
说出珠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并简述其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差异。
答案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平稳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较小;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波动上升。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远超第一产业;1997年之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二、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997年之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愈加显著。
解析 由图可知,珠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远超第一产业,1997年之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该变化表明第二、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997年之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愈加显著。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 项目 | 1999年 | 2009年 |
甲 | 城市数目/个 | 3 | 7 |
乙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36 200 | 1 765 000 |
丙 | 城市人口数量/万人 | 56 | 340 |
丁 | 城市人口比重/% | 30.4 | 48.6 |
1.表中项目不能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标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表中显示城市数目增多,隐含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一标志。第2题,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很可能与当地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成因,城市中心区的萎缩是逆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B对。第4题,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增大,主要原因是城市地表硬化,降水时下渗量减少,C对。生活用水量增加不是地表径流增加的原因,A错。植被覆盖率增加,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B错。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错。
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具有“起点低、速度快”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每年约以1%的速度增长。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水平差别明显。下表为“2016年我国31个省(区、市)城镇化水平排名”。据此回答5~6题。
省份(内地) | 上海 | 北京 | 天津 | 广东 | 江苏 | 辽宁 | 浙江 | 福建 |
城镇化水平(%) | 87.9 | 86.5 | 84.9 | 69.2 | 67.7 | 67.4 | 67 | 63.6 |
省份(内地) | 重庆 | 内蒙古 | 黑龙江 | 山东 | 湖北 | 全国 | 海南 | 宁夏 |
城镇化水平(%) | 62.6 | 61.2 | 59.2 | 59.0 | 58.1 | 57.4 | 56.8 | 56.3 |
省份(内地) | 山西 | 吉林 | 陕西 | 河北 | 江西 | 湖南 | 安徽 | 青海 |
城镇化水平(%) | 56.2 | 56.0 | 55.2 | 53.3 | 53.1 | 52.3 | 52.0 | 51.6 |
省份(内地) | 四川 | 河南 | 新疆 | 广西 | 云南 | 甘肃 | 贵州 | 西藏 |
城镇化水平(%) | 49.2 | 48.5 | 48.6 | 48.1 | 45.0 | 44.7 | 44.2 | 29.2 |
5.中国城镇化水平由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领跑,均已超过80%,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下列因素中与此相关性最小的是( )
A.直辖市的“身份优势” B.地域面积较小
C.对外开放的“时机优势” D.城镇化的起点高
6.吉林省在建国后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城镇化率也位居全国前列,但到2016年城镇化率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产业结构不合理 B.交通不便
C.人口外迁,人才外流 D.对外开放水平低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上海、北京、天津对外开放的时间比南部沿海地区晚。第6题,吉林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外迁、人才外流;对外开放水平低。吉林省工业化较早,交通便利。
7.读“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资料,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
(2)该城市规划新增一个化工厂,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最佳建造地址,并分析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提出合理措施。
答案 (1)A>B>C。
(2)C地。理由:位于城区河流下游,最小风频上风地带,对城市水源和空气污染较小;位于郊区,地价低;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3)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单、双号限行;设置“潮汐车道”等。
解析 (1)地租的高低取决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A位于市中心且交通更加便利,故其地租最高。B地处铁路与公路交会处,交通便捷,C位于市郊,交通条件不如B便捷且距离市中心较远,故C地租最低,所以地租的高低排序为A>B>C。(2)化工厂的建设要考虑占地面积、地租、交通便捷程度、对大气和水的污染等。C地位于河流下游,城市盛行风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且位于郊区,地租较低,靠近公路、铁路,交通便利。(3)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主要有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交通管理、发展公共交通、实施限行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