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福建专用)配套习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9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福建专用)配套习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9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福建专用)配套习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9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福建专用)配套习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展开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解析:第1题,图中的竖轴表示每年各个国家的人口迁入量。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量都是负值,说明人口外迁,而发达国家人口迁入量都是正值,说明人口迁入。第2题,人口迁移缓解了迁入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人口迁移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利于迁出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答案:1.B 2.C
读图,完成第3~5题。
3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丁美洲 B.从亚洲迁往拉丁美洲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
4若此图表示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 )
A.四川、广东 B.湖北、重庆
C.河北、山东 D.新疆、甘肃
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迁往发达国家或地区。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因为资源开发,也招募了大量外籍工人。第4题,我国民工主要从内陆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湖北、重庆均位于中西部地区,河北、山东均位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人口迁移量不大。新疆因为资源开发,人口迁入较多。第5题,迁入地良好的教育条件、优美的环境会吸引人口迁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迁移的进行。
答案:3.C 4.A 5.A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因素,也有自然环境因素,且人口迁移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完成第6~7 题。
6影响早期“逐水草而居”的人口迁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土壤 D.矿产资源
7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中“逐水草而居”可知,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水源。第7题,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随着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北大荒”的开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迁入大批人口。
答案:6.B 7.D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8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域,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9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生态移民较多
10大规模人口迁移( )
A.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解析:第8题,可直接从图中得出结论。第9题,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第10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联系,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促进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布局的优化组合,但同时也会加大交通运输的压力。
答案:8.D 9.A 10.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南曾出现过几次人口迁移的高峰:1950年前后,大量解放军官兵留驻海南;1966年后,大批“知青”上山下乡迁入海南;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又有十万人下海南。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吸引了十万人下海南的主要原因是( )
①投资创业,充满商机 ②经济发达,工资较高 ③政策优惠,就业机会多 ④国家号召,支援边疆 ⑤环境优美,适宜养老
A.①④ B.①③ C.②⑤ D.④⑤
12下列说法与实际相符的是( )
A.1950年前后海南的人口迁移,属于自发性迁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南的人口迁移皆由气候因素所致
C.“知青”上山下乡引发的人口迁移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
D.几十年来大量人口迁入海南,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大发展
解析:第11题,“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是关键词,说明政策因素是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大量迁入的主导因素。第12题,“大量解放军官兵留驻海南”和“大批‘知青’上山下乡迁入海南”是国家政策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大量人口迁入为海南带来大量劳动力和消费人口,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11.B 12.D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3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泰国
解析:第1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了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2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第3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1.D 2.D 3.C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5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解析:第4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较高,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的民工有较大的吸引力。第5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光热条件较差,环境污染严重,故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后多迁往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
答案:4.C 5.A
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绘制的“江苏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迁入量较多的年龄段主要为15~29岁和30~44岁,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经济因素是影响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将各年龄段迁入人口相加可知,女性人口迁入大于男性人口。第7题,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但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答案:6.C 7.D
下表表示某年中国跨省(市、区)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读表,完成第8~9题。
流 出 | 省(市、区) | 贵州 | 四川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安徽 | 其他 |
占总量 比重/% | 6.1 | 16.1 | 10.6 | 8.6 | 8.3 | 10.6 | 39.7 | |
流 入 | 省(市、区) | 福建 | 北京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其他 |
占总量 比重/% | 5.6 | 5.6 | 7.2 | 5.6 | 8.9 | 35.5 | 31.6 |
8表中显示人口跨省(市、区)流动的空间特征是( )
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
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
9表中人口跨省(市、区)空间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
解析:由表可知,人口流出省(市、区)主要为中西部省(市、区),人口流入省(市、区)主要为东部沿海省(市、区),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
答案:8.C 9.A
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第10~12题。
★10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递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11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多的城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解析:第10题,依据出生率及死亡率数值计算可得。第11题,人口净迁入最多的②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第12题,由图可知,②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人口迁入较多,应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10.B 11.B 12.D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4“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解析:第13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空心化”的含义。“空心化”是指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等都优于农村。第14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含义。其表示人口外迁导致农村房屋、耕地闲置,由此可知会带来土地资源浪费,A项正确;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与科技相关,而与人口向外迁移无关,B项错;农村人口外迁说明城乡发展不协调,C项错;青壮年劳动力迁出,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重,D项错。
答案:13.C 14.A
15读“世界部分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时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 洲和 洲。
(2)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3)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为 。
(4)引起当时人口迁移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有:
① ;② ;③ 。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否相同?为什么?
解析:由图示箭头指向可判断人口迁出区。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掀起殖民地开发的热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是主要殖民者,开发的地区主要是美洲、大洋洲等,从16世纪起又出现了血腥的贩卖黑奴活动,故此时期移民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发展、环境等因素使得人口迁移的形式多样化。
答案:(1)欧 非
(2)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3)由旧大陆迁入新大陆
(4)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主义的扩张
(5)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因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达,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经济板块 | 2005年 | 2010年 |
东北地区 | 6.95 | 6.20 |
北部沿海 | 11.97 | 13.22 |
大西北地区 | 3.13 | 4.13 |
黄河中游地区 | 7.98 | 11.14 |
大西南地区 | 10.98 | 13.53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9.71 | 11.01 |
东部沿海地区 | 20.58 | 19.85 |
南部沿海地区 | 28.70 | 20.91 |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 ,人口大量拥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 ,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拥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原因有: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对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住房等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