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人教版(上册) 第四章- 自然界的水 单元测试卷
展开第四章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近期某地市场上发现“脚臭盐”,因其中溶有硫化氢所致。下列属于硫化氢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有臭鸡蛋气味 B.密度比空气大
C.能溶于水 D.有还原性
2.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 分子不断运动 |
B |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 水分子体积变大 |
C | 1 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 | 分子很小 |
D | 6000L 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 | 分子间有间隔 |
A.A B.B C.C D.D
3.下列各组含氯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
A.Cl2、HCl B.NaCl、HClO
C.ClO2、NaClO2 D.KClO3、Ca(ClO3)2
4.正确量取8mL液体,应选用的最合适仪器有( )
①5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50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①④ B.②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6.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7.碳可以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C+2H2SO4(浓)CO2↑+2X↑+2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SO2 B.SO3 C.O2 D.H2S
8.氯化镁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作干燥剂和消毒剂,如图为镁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镁的原子序数为24
B.氯的质子数比镁小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
D.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
9.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
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 2∶1
10.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铜B.干冰C.氯化钠 D.金刚石
二、填空题
11.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1)反应物中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打一条即可)
12.大蒜被医学界誉为“天然广谱抗 菌素”。大蒜的辛辣味正是其中的有效成分大蒜辣素产生的。已知大蒜辣素的化学式 为 C6H10S2O,则该物质由_____种元素组成,它的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为______。
13.如果用洒精和水的混合液浸湿一块手绢,将手绢点燃,一阵熊熊火焰燃烧后,手绢完好无损。这一过程中,燃烧的物质是_____,燃烧后手绢完好无损的原因是_____。
14.如图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____),松开手后,观察到(____),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A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导管口无气泡冒出
C导管内有一段稳定水柱 D导管中没有水
15.仪器的连接:
(1)将玻璃管插入橡胶管:先将玻璃管的一端___________,然后一手拿胶皮管,一手拿玻璃管,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2)在容器口塞橡皮塞时:一手拿容器,一手拿橡皮塞,然后慢慢转动塞入。
注意 进行仪器连接时,为防止玻璃管折断后刺破手,最好用抹布将其包裹起来再进行操作。
三、实验题
16.“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剂是_____溶液。
(2)如图二,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_____(填名称)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
(3)①如图三,同学们做了试管A、B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试管B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C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物资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
四、简答题
17.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如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答一点)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
(3)请列举出通过破坏该条件达到灭火目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
18.天然溶洞中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个化学反应是: CaCO3+X+H2O=Ca(HCO3)2。
(1) X的化学式是_______。
(2)已知碳酸氢钙[Ca(HCO3)2]易溶于水。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会发现其变澄清,因为_______ (用文字描述)。
五、流程题
19.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贝壳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
(2)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
(3)生成的氯化铵(NH4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
(4)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属于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5)贝壳煅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甲烷CH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其中一种是单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0.小刚同学在学习化学知识后,知道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可能造成死亡。于是他和小强一起对自家久未开启的菜窖内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菜窖内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蔬菜在一定条件下发酵生成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2、CH4等。
(猜想与假设)小刚认为菜窖内的气体含有CO2和CH4。
(实验探究)他们对菜窖内的气体进行取样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若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样品中含有__;
(2)装置B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装置D内浓硫酸的作用是__;
(4)E处观察到干燥冷烧杯内壁有__出现,待火焰熄灭后,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立刻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样品中含有__。E处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
(实验结论)气体样品中含有CO2和CH4,小刚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
(5)小强观察上述实验装置发现:装置A和装置C完全相同,他认为可以取消装置C.你是否认同__(填“认同”或“不认同”)理由是__。
(6)根据上述实验探究结果,气体样品中含有CO2,由于二氧化碳__,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向菜窖内通入大量的空气。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无色、有臭鸡蛋气味描述的是硫化氢的颜色、气味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密度比空气大描述的是硫化氢的密度大小,属于物理性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
C、能溶于水描述的是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选项C不符合题意;
D、还原性是硫化氢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其他物质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A正确;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B错误;
C、1滴水体积很小,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D正确。
故选B。
3.D
【详解】
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Cl2属于单质,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氢元素显+1价,设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0,则x=-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故A错误;
B、钠元素显+1价,设Na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0,则x=-1价;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0,则y=+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故B错误。
C、氧元素显-2价,设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2=0,则y=+3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故C错误;
D、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Ca(ClO3)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2y+(-2)×3×2=0,则y=+5价;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选取量筒时要选取比所量液体体积大,且最接近的,误差小,当加液体时,快到刻度时要改用胶头滴管定容,减小误差;
故选C。
5.D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正确。故选D。
6.B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7.A
【详解】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碳、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2、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因此1个X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O2。故选A。
8.C
【详解】
A. 镁的原子序数为12,错误;
B. 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氯的质子数为17,镁的质子数为12,错误;
C. 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正确;
D. 氯化镁中镁为正二价、氯为负一价,化学式为MgCl2,错误;
答案:C。
9.A
【详解】
A. 通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反应物中有一个分子“”过量,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正确;
B.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1种生成物,此选项错误;
C.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D.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有一个分子过量,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依据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解答即可
10.C
【详解】
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O2 置换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
【详解】
(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根据微观图示,反应物中属于单质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根据微粒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2)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来描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也可以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描述: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方面描述: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
12.4 19
【详解】
(1)大蒜辣素化学式为C6H10S2O,它由四种元素组成,故填:4;
(2)一个大蒜辣素分子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一共19个原子,故填:19。
13.酒精 由于水和酒精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燃烧后手绢完好无损
【详解】
将手帕点燃,一阵熊熊火焰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这一过程中,燃烧的物质是酒精;由于水和酒精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燃烧后手绢完好无损。
14.A C
【详解】
用图中装置检验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有一段上升液柱,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A,C。
【点睛】
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15.用水润湿
【解析】
【分析】
根据仪器的连接方法进行分析。
【详解】
仪器的连接:
(1)将玻璃管插入橡胶管:先将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一手拿胶皮管,一手拿玻璃管,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2)在容器口塞橡皮塞时:一手拿容器,一手拿橡皮塞,然后慢慢转动塞入。
16.硫酸钠 氧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溶剂种类 溶质的种类
【详解】
(1)在碳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铜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水分子不可能有颜色,是铜离子还是硫酸根子使溶液显蓝色,可以选用只铜离子或只含硫酸根离子的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对比,故可选硫酸钠溶液或硝酸铜溶液;故填:硫酸钠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溶质相同,溶剂不同,说明了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故填:溶剂种类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与A对比,说明了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故填:溶质的种类
17.减少生成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详解】
(1)该实验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2)在实验中发现,烧杯的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试管中的白磷发生了燃烧,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而试管中的红磷没有发生燃烧,证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隔绝氧气可以灭火,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也可以灭火,如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隔离可燃物也可以灭火,如做饭结束后,关闭燃气阀门等。
18.CO2 Ca(OH)2+CO2= CaCO3+H2O 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溶液又变澄清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得X的化学式为CO2;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溶液又变澄清;
19.混合物 分解反应 过滤 -3 物理 CH4+CO2 2CO+2H2
【解析】
【详解】
(1)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反应②是碳酸氢钠固体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操作a是将碳酸氢钠固体与氯化铵溶液分离,是过滤。
(3)氯化铵(NH4Cl)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
(4)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利用的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5)二氧化碳与甲烷CH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其中一种是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另一种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 2CO+2H2。
20.二氧化碳; 2NaOH+CO2===Na2CO3+H2O; 干燥气体; 水珠 甲烷 CH4+2O2CO2+2H2O; 不认同 装置A和装置C虽然相同,但作用不同,A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气体样品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若取消装置C,有可能造成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对后面的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不能供给呼吸
【解析】
【详解】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若装量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装置D内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
(4)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E处观察到干燥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待火焰熄灭后,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立刻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样品中含有甲烷,E处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5)氢氧化钠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的除杂是否彻底,所以我认为不可以取消装置C理由是:装置A和装置C虽然相同,但作用不同,A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气体样品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若取消装置C,有可能造成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对后面的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6)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向菜窖内通入大量的空气。
【点睛】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