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城市化第2课时教案
展开第2章第3节 城市化 教案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分析】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的阅历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课堂探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突破]1.城市化对各圈层产生哪些影响?
思考:哪些措施能解决城市内涝?
2.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
思考: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有哪些?
[合作探究三]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从下图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模式:
优点:
缺点:
改进意见:
[典型例题二]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双选)( )
A.① B.②
C.③ D.④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双选)(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答案:(1)AC (2)BD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的补给形式以及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结合上图,可以看出,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因为城市硬化路面多,下渗少);②是自然状态下的洪水过程线;③是修建水库后,受到水库调节的洪水过程线;④是自然状态下的地下径流过程线。(1)根据上面的分析,①③都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洪水过程线,所以选A、C两项。(2)为防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排泄速度。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5~6题。
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不利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土地质量下降;③影响水循环;④对气候产生影响。(2)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3)交通拥挤。(4)住房紧张。(5)就业困难。(6)社会治安差。
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课堂探究
三、[重点突破]
1.对生物圈的影响: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岩石圈的影响:主要是废渣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对水循环、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产生影响。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日照、风速和风向。
措施:①完善城市排水系统;②增加绿化面积;③铺设渗水砖;④修建水库。
2.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途径:①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③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④城市化进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合作探究三]
a模式优点: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
缺点: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改进意见:城市内部开辟一些绿地。
b模式优点: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一定程度上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缺点: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改进意见:在城市中心建一些绿地。
c模式优点: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城市热岛效应。且因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大气污染。
缺点: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改进意见:在城市各用地间进行道路建设。
课堂练习
5.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知城市人口比重达3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6.D 解析: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项错,D项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的信息,C项错;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自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1995年后才快速提高,故A项错误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