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1《自然界的水循环》Word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1《自然界的水循环》Word版0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1《自然界的水循环》Word版02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引导过渡,学生讨论回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板 书】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 界的水循环


    【引 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 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 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学生读图 (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 我们 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学生读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 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 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 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会。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板书】二、水循环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 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板图】(教材第59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


    水 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


    【板书】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思考题


    (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


    (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


    (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 围内的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意义极大。


    【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页教材 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回答】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 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师总结板书】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全节】


    【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地球 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圈


    1、定义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


    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 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相关教案

    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获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概括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计算机显示,教师总结讲解,引导过渡,学生讨论回答,过渡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导读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