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奥运开幕式,国学热,“道”本原,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根本目的,百家争鸣,战国儒学的发展,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阅读本单元的导言,归纳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明清之际)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老子的主张:
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号“老聃”。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孔子曾屈尊问礼,著有《道德经》一书。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③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①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②维护西周贵族的等级制度;③代表奴隶主利益。
2)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①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 断教育局面;②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③培养大批人才。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儒、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生产力大发展(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
以“仁”“义”为核心;提倡“仁政”、“保民”;性善论……
“君舟民水” ;性恶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特点);处世态度:顺其自然,安于现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儒学是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
试试看:品儒学思想,探帝王心声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 朝 ---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正统地位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3.(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图文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图片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局部,阅读课本掌握相关内容,请欣赏书法作品,写意传神国画魂,原始社会,隋唐璀璨繁盛,敦煌彩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图文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画欣赏,注重理性歌颂英雄,问题探究,注重感性和色彩,注重反映现实,《向日葵》凡•高,罗丹和现代雕塑,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