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试卷讲评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8677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试卷讲评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8677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中试卷讲评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8677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必修1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3) 学案 学案 19 次下载
- 必修1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3)同步练习 学案 12 次下载
- 期末试卷讲评 学案 16 次下载
- 期中试卷讲评同步练习 学案 13 次下载
- 期末试卷讲评同步练习 学案 24 次下载
期中试卷讲评
展开上学期期中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除了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大
B. 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淡黄色的氧化钠
C. 加热时,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 金属钠着火可以用泡沫灭火器或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2. 2.3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 )
A. 只有Na2O B. 只有Na2O2 C. Na2O和Na2O2 D. 无法确定
3. 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Na2O2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变成Na2O
B. Na2O2与水的反应中,Na2O2只作氧化剂
C. 用Na2O2漂白过的织物、麦秆等时间久了又渐渐变成黄色
D. Na2O2与CO2或H2O反应,1molNa2O2参加反应时,转移1mol电子
4. 将2.1g由CO和H2组成的混合物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立即将产物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质量增加( )
A. 2.1g B. 3.6g C. 不确定 D. 7.2g
5. 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上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则下列有关该无色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只含有Na+
B. 一定含Na+,也可能含K+
C. 既含Na+又含K+
D. 一定含有钠盐
6. 有分别装有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两试管,下列操作或判断正确的是( )
A. 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者为Na2CO3溶液
B. 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较剧烈者为Na2CO3溶液
C. 分别加入CaCl2溶液,产生沉淀者为Na2CO3溶液
D. 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2CO3溶液
7. 对下列物质进行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B. 结晶硫酸铜(CuSO4·5H2O)属于电解质
C. 凡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属于酸
D. 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8.下列现象或应用中,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是( )
A. 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凝固而减少失血
C.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
D. 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9.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2.4 L O2的物质的量约为1 mol
B. 4.4 g CO2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C. 1 mol/L的CuSO4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D. 标准状况下,11.2 L H2O的物质的量约为1 mol
10. 含MgCl2、KCl、Na2SO4三种溶质的混合液中,已知其中含Cl−1.5 mol,K+和Na+共1.5 mol,Mg2+为0.5 mol,则SO42−的物质的量为
A. 0.2mol B. 0.5mol C. 0.25mol D. 0.15mol
11. 配制250 mL 0.1 mol·L−1的盐酸时,下列实验操作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A.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盐酸时俯视刻度线
B.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 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盐酸倒入烧杯后,用水洗涤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D. 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几滴蒸馏水
12.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钠与水反应 Na+ H2O == Na++ OH-+H2↑
B. 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O2-+2H+==H2O
C. 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CO32-+2H+==CO2↑+H2O
D. NaOH溶液与小苏打溶液反应 HCO3-+OH-=CO32-+H2O
13. 实验室制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NaNO2是氧化剂
B. 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为6mol
C. NH4Cl中的N元素被还原
D. 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4. 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的用量比改变,生成的化合物不会改变的是
A. 钠与氧气
B.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
C. 碳酸钠与盐酸
D.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5. 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Fe3++2I-===2Fe2++I2
②2Fe2++Br2===2Fe3++2Br-
③2Fe(CN)+I2===2Fe(CN)+2I-,试判断氧化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Fe3+>Br2>I2>Fe(CN)
B. Br2>I2>Fe3+>Fe(CN)
C. Br2>Fe3+>I2>Fe(CN)
D. Fe(CN)>Fe3+>Br2>I2
16. 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Fe3+、K+、Cl−、NO3−
B. Ag+、Na+、NO3−、Cl−
C. Zn2+、Al3+、Cl−、SO42−
D. Ba2+、NH4+、Cl−、HCO3−
17.下列物质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C. 实验室制取氯气:MnO2+4HCl(浓)MnCl2+2H2O+Cl2↑
D. 工业上制取二氧化氯:2NaClO3+4HCl(浓)===2NaCl+2H2O+2ClO2↑+Cl2↑
18. 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结 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色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石蕊溶液先变为红色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19. V mLAl2(SO4)3溶液中含有Al3+a g,取V mL溶液稀释到4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mol/L B. mol/L C. mol/L D. mol/L
20. 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 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Cl2存在
B. 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
C. 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
D. 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大题,共60分。
21.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①1.204×1023个水分子中共________mol氢原子。
②某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对H2相对密度为32,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③某气体的质量是14.2 g,体积是4.48 L(标准状况),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_____g/mol。
④25g CuSO4·5H2O晶体中含有氧原子______个。
⑤16 g O2含有的氧分子数与______g CO2含有的氧原子数相等。
22. 已知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参加反应的HNO3和作为氧化剂的HNO3的个数比为________。
(2)若有64 g 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________。
23. (1)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 O2 B. Cl2 C. CO2 D. HClO
24. 某实验小组对中学课本中可生成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两个可以生成H2的反应:①Zn+盐酸;②Na+水。为点燃经验纯后上述两个反应生成的H2,他们设计了图示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小组在点燃用上述装置制得的H2时,实验①获得成功,实验②却失败了。他们分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Na与H2O的反应速率太快,Na的用量太少。于是他们准备增加钠的用量,可老师说太危险,你认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查阅资料知钠、煤油、水的密度分别为0.97 g·cm-3、0.8 g·cm-3、1.00 g·cm-3,并据此对实验进行改进,在改进后的实验中H2的生成速率减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5. 下列图示中,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D、E是含A元素的常见化合物,它们的焰色反应的火焰均呈黄色。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D_________。
(2)以上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3)写出反应⑤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解析】A. 钠硬度小
B. 钠与氧化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C. 加热时,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 金属钠着火可以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考点】考查金属钠的性质
2. C
【解析】2.3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如果生成物都是Na2O,那么为3.1g,如果都是Na2O2,那么质量为3.9g,3.5g在3.1g与3.9g之间。所以生成物是Na2O与Na2O2的混合物
【考点】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3. D
【解析】A.Na2O2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
B. Na2O2与水的反应中,Na2O2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C. 用Na2O2漂白过的织物、麦秆等是不可逆的。
D. 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考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4. A
【解析】CO和H2组成的混合物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立即将产物通过足量的Na2O2,当组成满足(CO)m( H2)n时,固体物质质量的增加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5. B
【解析】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有钠离子;由于没有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不能排除钾离子
【考点】焰色反应
6. C
【解析】A.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都能产生沉淀
B.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较剧烈者为NaHCO3溶液
C.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分别加入CaCl2溶液,产生沉淀者为Na2CO3溶液是正确的
D.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考点】Na2CO3、NaHCO3的性质
7. B
【解析】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结晶硫酸铜(CuSO4·5H2O)为化合物,溶于水能导电,属于电解质;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氢钠)不一定是酸;盐类物质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铵盐)。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
8. A
【解析】A项,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与胶体无关;B项,微波的热效应可使血液胶体发生聚沉,C项为丁达尔效应,D项为渗析,均与胶体有关。
【考点】考查胶体的性质
9. B
【解析】没有指明是否是标准状况,不能直接运用22.4 L·mol−1,故A错误;B、4.4 g CO2含有原子物质的量为4.4×3/44 mol=0.3 mol,故B正确;C、没有说明溶液的体积,因此无法计算SO42−的物质的量,故C错误;D、标准状况下,H2O不是气体,因此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故D错误。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使用规律
10. B
【解析】溶液呈电中性,忽略水的电离由电荷守恒可知:n(Cl−)+2n(SO42−)=n(K+)+n(Na+)+2n(Mg2+),即:1.5 mol+2n(SO42−)=1.5 mol+2×0.5 mol,解得n(SO42−)=0.5 mol,故B正确;答案:B。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11. C
【解析】俯视量筒刻度线,凹液面在需要量取的液体体积对应的刻度线以下,使量取的浓盐酸体积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A错误;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液面已超过刻度线,使定容时溶液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B错误;用水洗涤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大,所配溶液浓度偏高,C正确;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凹液面低于刻度线是由于有少量溶液沾在刻度线以上的内壁上,再补几滴蒸馏水会使溶液的体积增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错误。
【考点】考查溶液的配置误差分析
12. D
【解析】A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A错误;B. 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氧化钠不可拆分,故B错误;C. 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根离子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H2O+CO2↑,故C错误;D. NaOH溶液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时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OH-=CO32-+H2O,故D正确;答案为D。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3. A
【解析】分析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知道NaNO2是氧化剂,故A正确。NH4Cl中的N元素被氧化,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当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为3mol,故B、C、D错误。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4. D
【解析】A钠和氧气反应,室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反应条件的改变,会引起产物的种类改变,故A错误;B.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不足时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时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物用量比改变,会引起产物的种类改变,故B错误;C. 碳酸钠和少量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D.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物的用量对反应没有影响,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
15. C
【解析】依据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①判断氧化性Fe3+>I2,由②得到氧化性Br2>Fe3+,由③得到氧化性I2>Fe(CN),综合可得正确答案为C。
【考点】考查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6. C
【解析】A. 选项中四种离子不能相互反应,可共存。但是Fe3+在溶液中为棕黄色,不符合题意;A错误;
D. 选项中四种离子也可以共存,但,HCO3−在强酸的条件下不能存在,不符合题意。
B. Ag+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
17. B
【解析】凡是有化合价升降元素存在的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A中Zn和H的化合价反应前后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中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C中Mn和Cl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D中Cl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18. D
【解析】据题意可知,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有Cl2产生。Cl2可将FeCl2氧化成FeCl3,使滴加KSCN的FeCl2溶液变红。Cl2溶于紫色石蕊溶液,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看到先变红后褪色。Cl2与NaOH溶液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溶液碱性变小,溶液褪色。Cl2将KI氧化生成I2,遇淀粉显蓝色。
【考点】考查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19. C
【解析】V mLAl2(SO4)3溶液中含有Al3+a g,则铝离子的物质的量是,所以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是,则硫酸根的浓度是。取V mL溶液稀释到4V mL,即稀释了16倍,所以稀释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答案选A。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浓度中溶液的稀释问题
20. B
【解析】选B。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有色布条褪色,Cl2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A错;溶液呈黄绿色,说明有Cl2分子存在,易挥发而具有刺激性气味,B正确;因盐酸中含有Cl-,加盐酸酸化后再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Cl-的存在,C错;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证明发生反应消耗了Cl2,不能说明HClO的存在,D错。
【考点】考查氯水的性质
21. ①0.4 ②64 ③71 ④0.9NA ⑤11 ⑥2NA
【解析】①1.204×1023个水分子的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其中共0.4 mol氢原子;
②某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对H2相对密度为32,则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密度之比,因此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64;
③某气体的质量是14.2 g,体积是4.48 L(标准状况),该气体的物质的量是4.48 L÷22.4 L/mol=0.2 mol,所以摩尔质量是14.2 g÷0.2 mol=71 g/mol;
④25 g CuSO4·5H2O晶体的物质的量是25 g÷250 g/mol=0.1 mol,则其中含有氧原子0.9NA个;
⑤16 g O2的物质的量是16 g÷32 g/mol=0.5 mol,如果含有的氧分子数与CO2含有的氧原子数相等,则二氧化碳分子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所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0.25 mol,质量是0.25 mol×44 g/mol=11 g;
⑥标准状况下,11.2 L CH4的物质的量是11.2 L÷22.4 L/mol=0.5 mol,其中含有的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2 mol,个数为2NA个。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
22. (1)4∶1 (2)42 g
【解析】从反应方程式可知3 mol Cu被氧化时,参加反应的HNO3为8 mol,但其中只有2 mol HNO3得到电子被还原(从化合价分析可以判断),因此3 mol Cu还原2 mol HNO3,即应按3Cu~2HNO3这一关系式进行计算。
n(Cu)=64g64g·mol-1=1 mol,
3Cu―→2HNO3
3 mol 2 mol
1 mol 23mol
m(HNO3)=63g·mol-1×23mol=42 g。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和计算
23. (1)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现象,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 NaOH
(2)Cl2+2NaOH=NaCl+NaClO+H2O
(3)Ca(ClO)2 C
【解析】
(1)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潮湿的氯气,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所以,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现象,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
(2)为防止尾气中的氯气污染空气,通常用浓NaOH溶液进行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粉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与CO2和水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所得固体中加稀盐酸后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的气体主要是CO2气体。
【考点】考查氯气的性质
24.(1)2Na+2H2O2NaOH+H2↑
(2)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会使试管内H2与O2的混合气体爆炸
(3)钠比水轻,比煤油重,落在煤油与水的交界处。钠与H2O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与水反应,如此反复,减慢了Na与H2O的反应速率
【解析】(1)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发生爆炸
(3)钠比水轻,比煤油重,落在煤油与水的交界处。
25.(1)Na Na2O2 Na2CO3
(2)①②③④
(3)OH-+CO2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解析】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D、E是含A元素的常见化合物,它们的焰色反应的火焰均呈黄色,说明A是Na。Na与O2点燃生成Na2O2,所以B是;Na与H2O反应生成NaOH、H2,所以C是NaOH;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所以D是Na2CO3;C与过量CO2反应生成NaHCO3,所以E是NaHCO3;E加热生成Na2CO3、CO2、H2O。
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导学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导学案,共19页。
高中化学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511硫和二氧化硫学案pdf、512硫酸硫酸盐学案1pdf、513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学案pdf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一节 糖类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一节 糖类学案设计,文件包含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421氨基酸解析版docx、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421氨基酸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