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训练题全册
-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一节同步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二节同步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一节 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二节 学案 学案 2 次下载
-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三节 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共18页。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三节同步练习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0分钟)
1. 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 大气环流 B. 海陆之间的水循环
C. 地壳物质循环 D. 洋流
2. 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 洋流可增大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 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 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3~4题。
3. 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读“世界局部海陆分布图”,完成5~6题。
5. 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读国家海洋局海温预报图,完成第7~9题。
7. 海水温度取决于( )
A. 陆上径流量的大小
B. 附近洋流性质
C. 热量收支状况
D. 海陆轮廓形状
8. 图示海域温度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 由南向北递减 B. 由东向西递减
C. 由西向东递减 D. 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9. 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下图为“大西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 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________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
A. 太阳和陆地 B. 海洋和大气
C. 太阳和大气 D. 太阳和海洋
11. 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________×0.484 W/m2( )
A. 230 B. 180 C. 110 D. 90
12. 图中A海区表层海水热量的直接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陆地 D. 大气
*13. 对南美洲等温线分布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图是南美洲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B. ①处等温线密集主要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C. ②处等温线向南凸出是因为冬季大陆冷却快
D. 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是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14. 下列地区和季节,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更多的是( )
①上海地区 ②夏季 ③白令海峡地区 ④秋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读三种水循环简单模式图,完成第15~17题。
*15. 2013年11月8日,台风“海燕”以超强台风级登陆菲律宾中部莱特岛北部沿海,横穿菲律宾中部地区后,夜间进入南海东南部海域,是2013年以来全球最强的台风,它应该属于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 Ⅰ B. Ⅱ C. Ⅲ D. Ⅰ和Ⅱ
*17.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环节及办法主要表现在( )
A. ③——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
B. ④——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 ①——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 ④——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
读某区域图,完成18~19题。
18. 海域①~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差别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 )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太阳辐射 D. 洋流性质
*20.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b曲线为________,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曲线为________,其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区域表示________,e区域表示________,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读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海区等温线比B海区等温线稠密,说明A海区海水的温度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图中C、D、E、F四处海域盐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在甲处海域向________(南、北)凸出,原因是甲处受____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在乙处海域向______(南、北)凸出,原因是乙处受______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
(3)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难度一般。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洋流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可输送或交换能量,但不能使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进行能量交换。只有水循环才能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及影响,难度一般。A项是错误的,因为暖流与寒流是相对而言的;暖流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洋流的温度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其温度低于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根据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即使低纬度海区的寒流,温度也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暖流。洋流在低纬和高纬之间流动,使高低纬度之间不断进行着热量输送和交换,从而减小其温差,故B、C两项错误。在近岸海区,由于海水温度受陆地的影响比较明显,故水温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的大洋中部,故D项正确。
3. B 4. A
解析:本题组以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难度一般。第3题,海—气间热量传输的主要途径是海水蒸发和水汽凝结。第4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释放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5. C 6. A
解析:该题组以大西洋轮廓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难度一般。第5题,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第6题,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
7. C 8. A 9.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及影响,难度一般。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通过海水蒸发;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从图中可看出,水温等温线分布最密集的是渤海海域,说明其受大陆等非纬度因素影响最大。
10. B 11. A 12. B
解析 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及影响,难度中等。第10题,据题意可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海—气间热量传递关系的分布图。第11题,A处于200×0.484 W/m2闭合等值线区域内部,而200×0.484 W/m2等值线两侧为平行的150×0.484 W/m2等值线,因此可判断A处的数值范围为200<A<250,从选项中可推断为A项。第12题,A处海水温度明显高于两侧,应该是受到一股暖流的影响所致。
13. D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等温线分布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图中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此时应为南半球的夏季。①处主要受安第斯山地的影响;夏季②处增温比海洋快;③处位于海洋,巴西暖流经过,比相邻海区温度高。
14. A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难度较大。纬度越低,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向大气补充的热量也越多;夏季海水向大气补充的热量较冬季多。
15. B 16. C 17. C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
第15题,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其中台风登陆能给陆地带来大量降水,应属水汽输送。第16题,在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循环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第17题,人工降雨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中降水环节的影响,对大气中水汽输送并无直接的影响。改造沙漠,影响水循环中的蒸发和下渗,而不是地下径流。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在局部区域地下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不会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
18. D 19. D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难度一般。
第18题,海水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四个海域中,海域④水温最高,蒸发量最旺盛。第19题,海水温度越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越多;两海域纬度位置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海域④受暖流影响,水温比受寒流影响的海域①高。
20. (1)热量收入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越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热量支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 热量盈余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难度较大。第(1)(2)题,主要考查通过对地理坐标和两条统计曲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b曲线是热量收入,a曲线是热量支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a、b曲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量收入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热量支出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副热带热量支出最大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第(3)题,是讨论热量收入与支出两条曲线之间的关系,c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d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因此d区域热量盈余;同理e区域热量亏损。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低纬度热量盈余的海区的水温并没有逐年升高,高纬度热量亏损的海区的水温也并没有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大气运动和洋流运动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进行了交换。
21. (1)南北差异大 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 D
(2)南 加那利寒流 北 北大西洋暖流
(3)①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对沿岸荒漠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示意图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及影响,难度中等。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该海域为北大西洋,乙处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甲处是加那利寒流,其中D处既位于副热带海区,又有墨西哥湾暖流经过,因此,海水盐度最高。甲处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乙处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0分钟)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在“厄尔尼诺”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 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 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 印尼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 D. 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3.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 区域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整体性特征 D. 开放性特征
4. 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B. 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 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D. 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沃克环流的形成与赤道附近的洋流性质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洋的东部为暖流
B. 若海洋表面水温距平小,则此海域为寒流
C. 大洋的西部为寒流
D. 若海洋表面水温距平小,则此海域为暖流
6.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图中能说明的是( )
A. 沃克环流减弱东移,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B. 沃克环流减弱东移,出现“拉尼娜”现象
C. 秘鲁海域的渔场与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关系不大
D. 澳大利亚东部的降水偏少,说明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
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8. “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 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 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 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9.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地理环境有深刻的影响。据此回答问题。
科隆群岛上生活着很多企鹅,该群岛的海拔并不高,其成因主要是( )
A. 受厄尔尼诺影响 B. 受拉尼娜影响
C. 受寒流影响 D. 受暖流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海洋现象,它们的出现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无关
B. 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渔业遭受严重损害
C.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秘鲁发生旱灾,印度、澳大利亚发生水灾
D.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连续多次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根据科学家研究,与拉尼娜现象有密切联系
11.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间是( )
A. 五一节前后 B. 我国国庆节前后
C. 圣诞节前后 D. 元旦前后
12. 1982年,印尼出现严重旱灾的原因是( )
A. 拉尼娜现象 B. 厄尔尼诺现象
C.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 D. 全球气候变暖
据资料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偏冷海水已基本消失,开始了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时期,据50多年我国的气象数据表明,在8个华北春夏极端连旱年份中,有7个发生在拉尼娜向卮尔尼诺转换的年份里。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当华北出现春夏连旱时( )
A.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①②风力减小
B. ⑤运动增强,使副高强度逐渐增大
C. ③对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影响渐弱
D. ④⑤运动方向形成,强度逐渐变弱
14. 厄尔尼诺发生时( )
A. 秘鲁沿岸区会更加干旱缺水
B. 印度尼西亚易发生森林火灾
C.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发
D. 太平洋西侧海域易发生赤潮
下图为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水温异常变化示意图(图中等温线数字表示距平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现象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海水遭受严重污染
C. 拉尼娜现象 D. 厄尔尼诺现象
16. 图示现象发生时,可能导致( )
A. M、两地降水都增加 B. M地降水增加,N地降水减少
C. M、N两地降水都减少 D. M地降水减少,N地降水增加
17. 该现象的发生,对南太平洋东岸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 海水变得温暖,渔业资源增多 B. 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加重
C. 洋流向东运动,性质由寒变暖 D. 动植物生存环境趋好,生物多样性增加
19世纪初,在南美洲厄瓜多尔(北邻秘鲁)和秘鲁等地,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到次年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沿岸地区渔业资源也会遭受灭顶之灾。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下图示意某次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部分地区表层水温距平值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据图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沿岸国家的主要影响是( )
A. 印尼东部岛屿降水增多
B. 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C. 秘鲁沿岸降水减少
D. 厄瓜多尔西部沿海洪涝减少
*19. 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中( )
A. 赤道逆流增强
B. 秘鲁寒流东移并减弱
C. 南赤道暖流增强
D. 热带地区西部表层海水普遍升温
*20.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华北平原小麦黄熟
B. 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最低值
C. 南非开普敦正处于多雨期
D. 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大值
*21. 美国科学家预测,2015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是过去65年中最强的一次。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也发出了类似警告,认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成为1951年有系统记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下图为太平洋赤道附近大气及海水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势力加强的洋流和势力减弱的盛行风带,并说出厄尔尼诺现象体现的地理环境特性。
(2)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南美洲西海岸渔业的影响。
(3)说出A、B两图中哪一幅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的图,并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22. 读拉尼娜现象与天气异常图(北半球冬季),完成下列问题。
(1)联系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推测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地区降水偏多的地区是______,气温偏低的地区是______。
请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
(3)收集资料,为组织一场“拉尼娜现象的利与弊”的辩论写一份辩论提纲。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厄尔尼诺指的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拉尼娜发生的频率低于厄尔尼诺,C正确。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2. C
3. C
4. D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2. 在“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可能发生的是秘鲁沿岸降水增加,气候湿润,A错。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B错。印尼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易发生火灾,C对。澳大利亚东部出现旱灾,D错。
3.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各要素间是想到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C对。区域性特征指的区域共同点,A错。差异性特征体现在区域之间,B错。开放性特征不能体现相互联系的特点,D错。
4. 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和速度,A错误。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误。拉尼娜年份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C错误。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D正确。
5. B
6. A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 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5. 赤道附近水温距平小,说明受到寒流的影响,较周围区域水温低。
6. 沃克环流减弱东移会导致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东南太平洋表层海水增温,冷水鱼大量死亡,渔业减产,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7. A
8. B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7.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该处气流下沉;与此相反,太平洋赤道中西部海区海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A正确。
8. 由于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会使得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A错。美洲西海岸地区冷海水上升增强,干旱加剧,B对。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C错。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D错。故选B。
9. C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厄尔尼诺现象是图中南美洲西部沿海海区水温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是图中南美洲西部沿海海区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这两个现象主要影响该地区大范围的气候,同时影响这里的秘鲁渔场,但对该群岛的气候影响没有那么大,A、B错误。图中显示,该洋流为南美洲西岸太平洋海域的洋流,自南向北流动,故为寒流。科隆群岛上生活着很多企鹅,说明该群岛气温较低。该群岛的海拔不高,又位于赤道地区,故该群岛气温较低主要是受到图中寒流的影响,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
10. B
11. C
12. B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10.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成因之一是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而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连续多次受沙尘天气的影响,与“拉尼娜”现象无密切联系,是受其他因素影响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渔业遭受严重损害,且使印度、澳大利亚发生旱灾,故B项正确。11题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即圣子耶稣诞生前后,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故C项正确。1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可能引起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出现严重的旱灾,故B项正确。
13. A
14. B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读材料可知,华北出现春夏连旱多出现在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年份的春夏,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年份,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②东南信风会减弱,热带太平洋从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变的过程中,会削弱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被削弱后导致东亚地区的①夏季风偏弱,A正确。太平洋西侧赤道附近的⑤空气下沉运动会增强,削弱副热带高压,B错。温暖的表层海水会向东运动,③会增强,对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影响逐渐增强,C错。④⑤运动方向形成,强度逐渐变强,D错。故选A。
14.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西海岸温带升高,降水最多,秘鲁沿岸区会引发洪涝现象,不会缺水,A错。受下沉气流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如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干旱程度增加,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森林火灾,B正确。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发生次数会减少,C错。太平洋西侧海域降水少,赤道地区表层海水大量向东运动,水温低,发生赤潮的次数会降低,D错。故选B。
【点睛】
沃克环流: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正常年份,信风推动表层海水向西运动,东岸上涌的冷海水补充,是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西岸暖流堆积,水温高,气流上升运动。太平洋东岸干旱,西岸湿润。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掌握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题的关键。
15. D
16. D
17. B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15. 图幅材料展示部分地区气温升高现象,不能反映出全球变暖,故A错误;海水遭受污染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故B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与之相反,故D正确,C错误。
16.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7.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渔业资源严重受损,故A错误;南太平洋东岸洋流为自南向北的寒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该洋流势力减弱,故C错误;气候变化过大,许多动植物短时期内无法适应,死亡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故D错误;雨天气增多,洪涝灾害加重,故B正确。
18. B
19. 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厄尔尼诺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的影响,难度较大。
18.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西海岸受暖流影响,上升气流加强,会导致秘鲁沿岸降水增多,厄瓜多尔西部沿海洪涝增多;而澳大利亚东部及印尼热带雨林地区则因暖流补给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升高,据此选B。
19. 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中因东太平洋形成低压、西太平洋形成高压使得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西移并减弱;南赤道暖流因东南信风减弱而减弱;厄尔尼诺是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很多热带地区西部表层海水普遍降温,据此选A。
【点睛】
厄尔尼诺是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该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会西移并减弱,澳大利亚东部森林易出现旱灾,而秘鲁渔场会遭受损失。
20. 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厄尔尼诺的时间,难度一般。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正值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1月初),故D项正确。
21. (1)赤道逆流;东南信风;整体性 (2)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上升减弱;表层海水养分减少和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改变,鱼类减少,渔业生产受损 (3)A图。影响:东岸因水温升高,气流上升,多雨;西岸因水温下降,气流下沉,少雨
【解析】该题以厄尔尼诺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题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水升温,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使赤道逆流增强;海水升温,使其上空的气温升高,与同纬度地区的温差减小,气压差也减小,风力减小,使该纬度的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该现象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减弱,海水营养物质减少;水温升高,鱼类的生存环境改变,导致鱼类减少,渔业生产受损。
(3)正常情况下,南美大陆西海岸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故B图属于正常情况,A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升高,多上升气流,多雨;西岸冷海水上泛,水温低,气流下沉,少雨。
22.
(1)东南信风过于强盛,向西运动的海水增加;秘鲁寒流过于强盛,冷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2)西太平洋、亚马孙平原及附近海域 秘鲁西北部及其附近海域、太平洋中部 赤道附近的大洋西岸降水偏多,赤道附近的大洋东岸和太平洋中部气温偏低。
(3)略。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难度较大。拉尼娜现象是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并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现象;降水偏多的地区也就是偏湿的地区,气温偏冷则要受洋流、天气等要素的影响;分析拉尼娜现象的利与弊一般从工业、农业、生活、物种或群落等角度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作业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据图可知,2019年初,赤道附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