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历史有时会被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因为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要叙述整个世界历史,客观公正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文字,也需要依靠物品。
B.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这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有的历史无文字为证。
C. 为了解读历史,我们对相关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构建出它们的前世今生,理解其传达的深刻内涵即可。
D. 因为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需要借助诗意的想象,所以史学研究界不能缺少诗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篇主要论述了“要通过物品看历史,就要借助诗意的想象”的观点,运用了举例子、对比等手法,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B. 首段点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②③段通过历史事件的双方记录文字不对等,战争的双方亦然,来印证研究物品对了解历史的意义。
C. 文章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的难度。
D. 文章后四段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唯一途径”“关键”“最佳方式”等词可体现出递进式的思维脉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时也有用物品作载体的。
B. 历史上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因为作为失败者,他们往往不具备书写历史的条件。
C. 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重建过往文化的过程中,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他们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D.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的记录都很重要,只用其一去还原历史就可能失真和变形,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范围不清。“但这是无法完成的”错,根据原文2段1行“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可见选项表述过绝对。
C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4段2行“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可见,要想构建物品的前世今生,通过物品了解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想象”是加在其上的,而不是独立唯一的方式。
D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8段“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是“史学研究界”。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唯一途径’‘关键’‘最佳方式’等词可体现出递进式的思维脉络”错误。结合“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等分析,“唯一途径”“关键”“最佳方式”等词不能体现递进式的思维脉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D项,“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没有依据。结合“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要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等分析,“因此现在所见的多数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于文无据。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6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六国论》)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经几代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
B.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C. 智力,属于语法现象中的古今异义词,即与现代的词语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此处译为智慧和力量。文中还有几处此类词语,比如“其实”“荆棘”“祖父”。
D. 刺客,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此处指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荆轲。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强横贪婪。倚仗较强的国力,获取了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土地,且不是通过发动战争而得。
B. 割地之国盲目怯弱。拿本国部分土地贿赂秦国,并不能使秦满足,三个国家最终因国力亏耗,不敌而亡。
C. 齐、燕、赵策略失当。如果齐人不附秦国,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三个国家命运或许会改写。
D. 两段文字分别论述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体现了“论者,议也”的文体特性。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答案】4. B 5. C 6. A
7. 古人说:“用(送)土地侍奉秦国,像抱着柴救火。柴不烧光,火不会灭。”这话适宜上面的道理啊。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败而三胜”表示战争的结果,“后”表时间,结合句意内容分析,限制“秦击赵者再”,“后”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C项。
“以”,介词,因为;“谗”,谗言;“诛”为被诛杀,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荆棘”不是古今异义词。“斩荆棘”,披荆斩棘。是一种植物,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棘与荆在野外常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两者常丛生为丛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且不是通过发动战争而得”错,原文“秦以攻取之外”“较战胜而得者”等表明,也有通过发动战争而得的土地。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以”,用;“事”,侍奉;“犹”,像;“得”,适宜。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仓廪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灾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患也。灾患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②,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阙!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兵乱之急,国胡以馈数十百万之卒?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此时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以之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有改动)
【注】①孅:细小,纤细。文中指了解得细致。②大命将泛:“泛”通“覂”,覆灭。国家将要覆灭。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C.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D.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子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反映在《管子》一书中。
B. 天下,古代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西周经过分封,天子名义上拥有天下。
C. 国,古代分封给诸侯的土地称国,如齐、中山、东周等,与邦同义,不等同于现代所说的“国家”。
D. 疏,是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往往表达对于国家治理的意见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也是此文体。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国家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文书。
B. 文中的“本”指农业,称之为“本”,客观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此文也指出了重农的必要性。
C. 文章主要从古今两个角度,应付自然和战争灾害两个方面,阐明了不积贮的危害,得出要积贮的结论。
D. 文章陈述时弊,态度鲜明,思路清晰,主要从反面着手,论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阙!
【答案】8. B 9. C 10. D
11. (1)百姓生活不富足却能把国家治理得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没曾听过这样的事。
(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亏缺呢?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禹”“汤”为两个人物,并列关系,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方二三千里”是方圆二三千里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句意: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古代分封给诸侯的土地称国,如齐、中山、东周等”错误,东周不属于诸侯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仓廪实而知礼节”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足”,富足;“而”,连词,表转折,却;“治”,治理得好;“未之尝闻”,没曾听过这样的事(宾语前置)。(2)“生”,从事生产;“靡”,浪费;“何得”,怎么能够(固定句型);“阙”,亏缺。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老百姓生活不富足却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人说过:“只要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只要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要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从事)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亏缺呢?自从成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误了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这些事情)已经使皇上您听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个地步,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如果边境突然有紧急的战事,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几千几万的兵士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来吃。政治完全通达,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来防守,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谁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景,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人迹罕至的云峰,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 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这种喧嚣与颈联“古木无人径,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 这首诗的前六句主要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
D. 全诗采用了由景入情、侧面烘托、视听结合等手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13.这首诗颈联两句中最传神的字分别是哪一个?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2. B 13. (1)分别是“咽”、“冷”。
(2)“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呈现出山中幽深静邃的意境,传达出了诗人恬淡宁静的心境。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这种喧嚣”错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且并不喧嚣。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以动衬静。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需要明确是哪个字,然后分析。因为这个字一定是有特殊意义或者语言方面具有特殊处,能够反映诗歌内容,主旨,或者是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字。所以面对这种题型,我们一定要从结构、内容、主旨、情感方面,联系诗歌背景进行分析。本题中的“咽”和“冷”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泉水在岩石缝中流淌的声音,突出了山涧幽深;“冷”字形象地写出了深山青松树密荫浓给人寒冷的感觉,强调了深山的冷清。“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凭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分析有误。此诗中没有典型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更不能用“充满”来形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提干提示“哪些情感”,说明我们所答情感不止一种,所以要答全面。此首诗都是围绕“荷”而写的,写了荷花的遭遇,“荷”即事物形象,作者写荷目的在于托物而言志。荷花长在幽静的泉水边,开得鲜艳无比。“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说它有美丽的花容,空前绝世,有芳香的气息。作者在这些表面在写荷花姿容娇丽,芳香无比,实则是写自己拥有绝世的才华而且志存高雅,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的是没有人为荷花传递它的芳香,只能眼看着秋霜秋风将荷花摧残至凋零。作者在这里实则在写没有人提拔自己,所以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徒叹年华逝去,岁月易老。“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写的是荷花希望自己能长在王母的瑶池里,花开艳丽,永不褪色。深层次的意思是说自己才华横溢,希望能够得到掌权人的提拔和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
【点睛】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描写面对敌军临城,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人老志不老的名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闻道有先后 (4). 术业有专攻 (5). 道之所存 (6). 师之所存也 (7). 余嘉其能行古道 (8). 作《师说》以贻之 (9). 甲光向日金鳞开 (10). 老夫聊发少年狂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谀”“攻”“嘉”“贻”“鳞”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境选择(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治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法治的实践模式更是________,在不同国家展现出不同特色。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法治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不是_________。(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法治模式,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法治道路。
以往在研究借鉴西方法治理论时,有的学者由于认知局限,演绎出一些并不可靠的知识内容。还有不少话语经过________的翻译后,与原意________。这表明,我们以往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只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体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差万别 千篇一律 模棱两可 南辕北辙
B. 千差万别 一模一样 似是而非 相去甚远
C. 异彩纷呈 一模一样 模棱两可 相去甚远
D. 异彩纷呈 千篇一律 似是而非 南辕北辙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甚至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不同的。
B. 而且在同一法系之下,法治运行状况更是因国家而异。
C. 假设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不同的。
D. 就算在同一法系之下,法治运行状况更是因国家而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体系。
B. 只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C. 只有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D. 只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体系。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异彩纷呈:各种奇异的光彩纷纷呈现,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修饰“实践模式”,选用“千差万别”。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指诗文公式化,也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含贬义。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原文强调区别,不含褒贬,用后者。
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原文说翻译与原作意思不符,是错误的,不是没有明确态度,用前者。
南辕北辙:心里想向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相去甚远:表示差别很大。原文想表达中译文与原作的差别大,用“相去甚远”。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不是……”分析,从与上文的语义关系考虑,为递进关系,选“甚至”最好;从与上下文句子形式一致角度考虑,A项“……与……是不同的”与上文一致。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划线句有三处问题:一是关联词语和逻辑关系错误,“扎根……”与“逐步形成……”应是必要条件关系,改成“只有……才”,排除B项、D项;
二是语序错误,从逻辑上看,应是先“总结实践经验”,再“回应问题”,排除A项;
三是用词不当,语段核心概念是“法治理论”,而非“法制体系”,A项、D项错误。
故选C
(二)主观语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20.下列五类情景,每类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一处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例:***改为*** 。
①情景一(微信朋友圈):鄙人30岁华诞之际,感谢各位好朋友的垂念。朋友们的祝福之语,如和煦春风,温馨动人。
②情景二(某访谈):大家都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而您作为他的犬子,一定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吧?
③情景三(某编辑给投稿者的回信):你的文稿,已经收到,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已进行斧正。
④情景四(广播广告):经临床验证,本产品具有治癌的神奇功效,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⑤情景五(采访专家):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答案】①“华诞”改为“生日”②“犬子”改为“儿子”③“斧正”改为“修改”④“治癌”改为“治疗癌症”⑤“垂询”改为“咨询”。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①“华诞”是敬辞,一般称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此处可改为“生日”。②“犬子”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此处是称呼别人的儿子,使用不当。③“斧正”是敬辞,用于请别人改文章。④广播稿中应尽量不使用同音字,此处的“治癌”与“致癌”同音,容易造成听众的误解。⑤“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此处是说自己向别人询问,故可改为“咨询”。
21.下面是某中学周末两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周末西安两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西安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考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图片的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其内涵。用概括性的语言,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要注意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活动为“周末两日游”,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目的”“前期准备”“目的地西安”;活动的目的为“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活动的地点为“高校”“博物馆”“风景区”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工匠精神”,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主要讲述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工匠精神”指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反复钻研、精密等精神。可以联想到这与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与成年人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相关的题目,进而可以明确给出这种精神的判断,应是积极向上的。考生构思时,应根据大国工匠精神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进行构思立意。例如,要专心、专业、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耐心等。
参考立意: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停止追求进步;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结合社会现实发展分析,得出论点“我们才需要工匠精神”。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工匠精神,需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工匠精神,需要它来拉回国人“向外看”的目光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等,照应开头。
【素材】时代飞速发展,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工业时代。中国式制造业大国,而现在很多企业都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理念,从而能忽略了“工匠精神”。正是因为现在“工匠精神”的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风滋生蔓延,所以我们才需要工匠精神。
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她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国展览上备受称赞。她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师一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语文月刊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理解性默写,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