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688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688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8688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优秀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优秀习题,共12页。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运用(14分)
1.给下面的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孟子》中写道:“富贵不能yín(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lù( )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gài ( ),我们今天就把它叫作有骨气。
2.在下面的语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中国古诗中含蓄的诗, 不做铺陈直叙, 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 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
A. 由于 而 因而 B. 一边 一边 所以
C. 虽然 但是 不过 D. 不但 而且 甚至
3.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分别填入诗句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作为现存楹联最多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不少皇帝亲笔书写的楹联。比如涵远堂的楹联“ ① ,东洲云海落樽前”就是康熙的作品,上下联虚实相应,既空灵超脱,又气势磅礴。霞芬室的楹联是乾隆的作品,上书“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 ②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整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别有意趣。这些楹联直接记录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造园意图、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是了解颐和园及当时时代风貌的重要线索。
A. ①西村晨钟鸣古寺 ② ”,B. ①西村晨钟鸣古寺 ② ,”
C. ①西岭烟霞生袖底 ② ,”D. ①西岭烟霞生袖底 ② ”,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何如帖》 《肚痛帖》 《多宝塔碑》
A.楷书 草书 行书B.行书 楷书 草书
C.行书 草书 楷书D.草书 行书 楷书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B.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C.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D. 矫首昂视(举)
6.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就是记的对象。
B.《小石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C.《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辑的《虞初新志》。
D.《关雎》这首诗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默写。(8分)
7.古诗文默写。(8分)
(1)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关雎》)
(2)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蒹葭》)
(3)一日不见, ! (《子衿》)
(4)忽逢桃花林, ,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乙]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环环相扣
B.可百许头 可歌可泣 势不可当
C.不可久居 居高临下 奇货可居
D.记之而去 委而去之 扬长而去
9.翻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甲]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理解:作者听到动听的水声,内心欢快,但被竹林阻隔,于是伐竹取道而往。
[乙]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理解:小石潭岸边石头很多,形状也并不整齐,所以找不到水的源头在哪里。
10.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小池深潭,都可能因一双慧眼、一支妙笔而有了情感,有了境界。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材料一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①之墨池者,荀伯子②《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③,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④然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选自曾巩《墨池记》,有删改)
[注] ①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②荀伯子:南朝宋人。③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④信:的确,确实。
链接材料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简要说明柳宗元、曾巩和孟浩然各自借眼前水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三、名著阅读(9分)
1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4分)
1956年2月29日夜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节选自《傅雷家书》)
(1)《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① (人名)的,“书”指的是② 。(2分)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2分)
12. “目标越远大,越能激发奋斗的力量与潜能。”请从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5分)
四、现代文阅读(19分)
(一)阅读报纸,回答问题。(10分)
小年拿来了同学们正在编写的社区报,你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13.看到报上的漫画,大家都笑了。请你分别模拟画上两个人物的口吻,展开对话。(4分)
①胖者:
②瘦者:
14.读了热点新闻,米豆说:“如果有人想减肥,只要吃‘美丽餐’,就用不着运动了。”你仔细读了新闻后,否定了她的说法,请你向她解释。(3分)
15.米豆发现,报上的材料都与减肥有关,但排版有些稀疏。她提议大家都来拟一句关于减肥的“金句”,用以补白。请你写一句。(10—15字之间)(3分)
(二) 阅读《黄河口的威风锣鼓》,回答问题。(9分)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王剑冰
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①,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一百年间,黄河在这里摇首摆尾,决口改道了五十多次!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托上去,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黄河沿岸十九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蝴蝶兰猛然地蓝一下。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子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划着弧线,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歪斜,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有删改)
[注] ①险工:因为黄河具有“悬河”的特点,所以黄河下游干流堤防及主要支流河口段堤防是管理的重点。黄河堤防主要是由堤防和坝垛、护岸所构成。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在直接临河的堤段上修筑的丁坝、垛和护岸工程,因容易发生危险被称为“险工”。
16.文章首先描写了震撼人心的锣鼓表演场面,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① , ② ,③ ,最后再次描绘威风锣鼓的热烈场景。(3分)
17.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威风锣鼓”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简要赏析。(3分)
18.文章第③段作者这样写道:“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为什么作者认为黄河口“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请结合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五、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原来”,表示发现真实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事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淫 qū 禄 概
2.A 3.D 4.C
5.解析: C “比”应解释为“靠近”。
6.解析: C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辑的。
7.(1)参差荇菜 求之不得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3)如三月兮
(4)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8.解析: D A项,“环”的意思分别是“玉饰”“环绕、围绕”“环节”;B项,“可”的意思分别是“大约”“值得”“可以”;C项,“居”的意思分别是“停留”“在(某种位置)”“积蓄,存”;D项,“去”的意思都是“离开”。
9.解析: 乙项对于“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的理解有误。不是“小石潭岸边石头很多,形状也并不整齐,所以找不到水的源头在哪里。”而是小溪两岸地势高低不平所以看不到小溪的源头在哪里。
【答案】 甲
10.(1)解析: 结合诗文景物描写的文字,抓住诗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分析即可。《小石潭记》中可结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分析,《墨池记》中可结合“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分析。
【答案】 ①柳宗元借小石潭表达内心的失意落寞;②曾巩借墨池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③孟浩然借洞庭湖表达自己从政的心愿。(每点1分,共3分)
(2)解析: 分析诗歌首联描绘的画面,需在把握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答案】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意思对即可,3分)
11.(1)傅聪和傅敏 信
(2)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和他谈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循循善诱,体现了一位父亲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2分)
12.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中保尔在瘫痪、失明的情况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正是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发了保尔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潜能,使保尔拥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具体情节2分,目标及其所起作用2分,表达1分,共5分)
13.示例:①还是你种田好啊,总是这么瘦!②你躺着不动,还吃那么多,当然胖了。(4分)
14.示例:“美丽餐”只能暂时提高瘦素水平,而且这一点只有少量数据证明,它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普遍证实。(3分)
15.示例:与其节食减肥,不如运动健美。(3分)
16.解析: 阅读全文后,依据题干划分文章层次。①—③段对应的是题干中“首先描写了震撼人心的锣鼓表演场面”这也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最后两段再次描绘威风锣鼓热烈场景,为文章的第三部分。完成本题需要重点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即④—段,这一部分依据题干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④—⑥段写了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⑦—⑨段写了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⑩—段写了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
【答案】 ①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
②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
③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共3分)
17.解析: 本题为语句赏析题,两处画线句都是描写的锣鼓表演壮阔火烈的场面。但两处在手法上和表现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第①段的画线句主要是借助对打鼓人的服饰、动作来表现鼓者的热情奔放,运用比喻和联想的手法展现锣鼓的起伏和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场面的壮阔火烈,以此让读者感受到表演者的豪情。第段的画线句主要通过对打鼓者猛烈和夸张动作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火热的激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他们打鼓时惊天动地的场面。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黄河得到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答案】 示例:选择第①段的画线句。(1分)作者用“红上衣”“红裤子”“耀眼炫红”“甩”“拍”写出鼓者的热情奔放,用“雷”“闪”“雷闪”写出了锣鼓的起伏和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和鼓者的豪情。(2分)
18.解析: 作者从震撼人心的锣鼓表演引出对几代滩区人应对黄河险汛与决堤险情做斗争的回顾,展现黄河险汛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接着作者重点写了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生活以及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最后又以欢腾的打鼓场面作结。威风锣鼓的动情之处无疑是与人们今昔生活的变化密切相连的,“威风锣鼓”既饱含着对几代滩区人倾其全部应对黄河险汛、决堤险情的感叹,又饱含对滩区人民深受其苦的悲叹;既饱含着黄河彻底整治后,家园平安,黄河成为河口人的福利的欢喜愉悦,又饱含着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这些便是“威风锣鼓这般动情”的原因了。
【答案】 几代滩区人曾把时间、精力和财力用在应对黄河险汛、决堤险情上,深受汛灾之苦;(1分)如今利津彻底整治,家园平安,黄河为河口人带来了福利,人们欢喜愉悦,用威风锣鼓来倾诉心中的欢乐豪情,(1分)表达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因此,“威风锣鼓”才显得“这般动情”。(1分)
19.[写作指导] 首先,根据作文题中的提示语补充题目,从文题中所给的“凡事蕴理,万事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来看,这是一道鼓励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抒写真情实感的半命题作文题。学生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抒写生活中的人、事、景,比如“原来,生活如此美好”“原来,你是我的朋友”“原来,你是我的好妈妈”“原来,我也是一道风景”等。补写题目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写自己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
【答案】 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探究,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随堂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与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