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全册5 机械效率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全册5 机械效率学案设计,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录
1
3
3
7
13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利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记做W有用。
(2)额外功:利用机械做功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记做W额外。
(3)总功:动力所做的功,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重点提示】
有用功:关键抓住利用机械的目的是什么,注意是水平方向的还是竖直方向。
额外功产生的原因通常有两个方面,
一、提升重物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自重所做的功;
二、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在理想情况下,使用机械所做的功等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教材剖析】[想一想]教材P22
拉绳所做的功和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相等?若不相等,则哪一个大?你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
不相等,拉绳所做的功大,因为拉绳做的功,既包括对钩码做了功,也对动滑轮做了功。
二、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η表示。
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100%→η=W有用W额外×100%
(2)特点:由于额外功的存在,使用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η是个百分数,没有单位。
(3)物理意义:表示机械性能的好坏。
(4)影响因素:只取决于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重点提示】
①机械效率只表示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比例的大小,而不表示是否省力;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同一种机械完成不同的任务时,机械效率可能不同。
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η=W有用W额外×100%
(2)实验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力G、钩码上升的高度、拉力F、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实验工具: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
(4)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自重、绳子与滑轮的摩擦等。
(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①尽量使用轻质动滑轮;
②滑轮转轴处加润滑油,较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③适当增大被提升物体的重力,
【重点提示】
测量绳端拉力时,应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慢匀速上升。
【教材剖析】[课后练习]教材P23
1.用定滑轮匀速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220N,物体升高的高度为2m,求此过程中的有用功、总功和定滑轮的机械效率(g=10N/kg)?
解:根据题意可知,
物体重力G=mg=20kg ×10N/kg =200N,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200N,物体升高的高度h=2m,绳子自由端的距离s=2m;
根据W=FS
得有用功:W有=Gh=200N×2m=400J。
总功,W总=Fs=220N×2m=440J,
定滑轮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额外×100%=400J440J×100%=90.9%。
3.如图所示是一种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已知在匀速起吊600开关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g取10N/kg?
(1)使物体上升5m,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使物体上升5m,所做的总功是多少?
(3)绳端的拉力F是多大?
解:(1)物体的重力G=mg=600kg×10N/kg=6000N。
有用功:W有=Gh=6000N×5m=30000J。
(2)由η=W有用W额外×100%,得W总=W有用η=30000J80%=3.75×104J.
(3)有图可知,n=3,则绳子移动的距离s=3h=3×5m=10m。
根据W=FS得绳端的拉力:F=W总s=3.75×10415m=2500N。
1、机械效率的计算
公式:η=W有用W额外×100%=W有用W额外+W有用=GhGh+G动h=GG+G动
【重点提示】
求机械效率时首先要明确有用功指的是什么,其次是明确总功是拉力所做的功,有时注意是否忽略绳子重力,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等因素。
【例1】(2020·苏州)科技馆里两位老人正饶有兴致地体验升降座椅装置,小明观察后画出简图(如图)进行研究。若爷爷质量m人=60kg,奶奶用F=240N的拉力将爷爷匀速拉升到顶端,该过程中奶奶手握住绳子向下拉动的总长度s=6m。不计绳重和摩擦,g取10N/kg。求:
(1)奶奶所做的功;
(2)动滑轮(含座椅)的质量;
(3)该升降座椅装置的机械效率(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1440J;(2)12kg;(3)83.3%。
【解析】
(1)奶奶所做的功:W=Fs=240N×6m=1440J;
(2)爷爷的质量m人=60kg,则爷爷的重力:G=mg=60kg×10N/kg=600N,
由图可知,n=3,不计绳重和摩擦,由F=1n(G+G动)可得动滑轮(含座椅)的重力:
G动=nF﹣G=3×240N﹣600N=120N,
动滑轮(含座椅)的质量:m动=G动g=120N10N/kg=12kg;
(3)不计绳重和摩擦,该升降座椅装置的机械效率:
η=W有用W额外=W有用W额外+W有用=GhGh+G动h=GG+G动=600N600N+120N×100%≈83.3%。
答:(1)奶奶所做的功是1440J;
(2)动滑轮(含座椅)的质量是12kg;
(3)该升降座椅装置的机械效率是83.3%。
【例2】(2020·南京)如图所示,物体重210N,动滑轮重25N。工人用125N的拉力将物体匀速提升3m,用了10s,此过程中有用功是______J,拉力的功率是______W,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占总功的______%。
【答案】(1). 630; (2). 75;(3). 84% ;(4). 10.
【解析】
(1)此过程中有用功:W有=Gh=210N×3m=630J
(2)拉力做的功:W总=Fs=F×2h=125N×2×3m=750J
拉力的功率:P=W总t =750J10S=75W
(3)滑轮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额外=630J75J=84%
(4)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W额=G动h=25N×3m=75J
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占总功的W额W总=75J750J=10%
【常考1】机械效率的概念
【例1】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关于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改进机械的性能可以使机械效率达到100%B.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D.做功快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答案】C
【解析】
A、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所以总功一定大于有用功,即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一定小于1,也就是机械效率小于100%.故A错误;
B、功率是做功多少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做功多,时间不确定,功率大小不能确定。故B错误;
C、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功率大则做功快,功率小,则做功慢。故C正确;
D、机械效率与做功快慢没有关系。故D错误。
【重要提醒】
由于额外功的存在,使用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
【常考2】水平方向使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例2】如图,重 300N 的物体在 20N 的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以 0.2m/s 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匀速直线运动了10s,混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m B.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48N
C.拉力F的功率为9.6W D.有用功为120J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n=3,
物体移动的距离:L=vt=0.2m/s×10s=2m,
绳子移动的距离:s=nL=3×2m=6m,故A错误;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fLFs=fLF×3L=f3F,物体和地面间的摩擦力f=3Fη=3×20N×80%=48N,故B正确;
拉力做的功W=Fs=20N×6m=120J,拉力F的功率P=Wt=120J10s=12W,故C错误;
有用功W有=fL=48N×2m=96J,故D错误。
(3)机器人牵引力的功率为5W。
【常考3】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
【例3】救援车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当车载电机对钢绳施加的拉力F大小为2.5×103N时,小车A恰能匀速缓慢地沿斜面上升。已知小车A的质量为1t,斜面高为2m斜面长为5m(不计车长,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g=10N/kg)在小车A由水平路面被拖上教援车的过程中,钢绳所做的有用功为J,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N.
【答案】2×104;80%; 1×103。
【解析】
(1)小车质量m=1t=1000kg,其重力G=mg=1000kg×10N/kg=1×104N,
钢绳做的有用功:W有用=Gh=1×104N×2m=2×104J,
(2)不计车长、拉力端移动距离s=2L=2×5m=10m,
拉力做的总功:W总=Fs=2.5×103N×10m=2.5×104J,
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2×1042.5×104×100%=80%;
(3)不计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克服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做的功为额外功,W额=W总﹣W有用=2.5×104J﹣2×104J=5×103J,
由W额=fL可得摩擦力:f=W额L=5×10³J3m=1×103N。
【例4】(2020·南京模拟)建筑工人要向楼上运送货物,为了省力,他在一个斜面上安装了一个滑轮组,做成如图所示的机械装置,斜面的倾角为30°且固定在水平面上。工人用400N的力拉绳子,重为500N的货物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12m所用时间为20s,在此过程中有用功为_______J,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
【答案】3000;31.25%。
【解析】
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2m,斜面的倾角为30°,根据直角三角形知识可知,物体上升的高度h=12s=12×12m=6m,工人所做有用功:W有用=Gh=500N×6m=3000J;
②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即n=2,已知物体沿斜面移动距离s=12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s=2×12m=24m,工人所做总功:W总=Fs′=400N×24m=9600J,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3000J9600J×100%=31.25%。
【热点题型1】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例5】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小组将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机械效率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作_________。
(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A: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B: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6甲、乙、丙、丁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a)按图________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用来验证猜想A的,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A是错误的。
(b)按图________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是用来验证猜想B的,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B是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接着,小组进行了实验验证。
【答案】(1)控制变量法(3)(a)甲、丙或乙、丁;相等(b)甲、乙或丙、丁;正确
【解析】
(1)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因此进行实验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3)
(a)要验证猜想A: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必须控制所挂的钩码的重相同,因此实验装置应选图甲、丙或图乙、丁,如果测得的机械效率相等,就证明与细线的绕法无关,说明猜想A错误;
(b)要验证猜想B: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必须控制细线的绕法相同,所挂的钩码的重不同,因此装置应选图甲、乙或图丙、丁;若机械效率不相等,则说明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的物重有关,从而说明猜想B正确。
1.做值日时,小阳将一桶水从一楼提到二楼。此过程中,关于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B.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C.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 D.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是总功
【答案】B
【解析】
小阳目的是提水,对水做的功为有用功,故B正确、C错;对桶做的功为额外功,故A错;小阳把水、桶、自身提升做的功为总功,故D错。
2.下列有关起重机提升货物时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B.同一起重机提起的货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C.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D.同一起重机提起同一货物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答案】B
【解析】
A、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由于总功的多少不确定,所以无法判断有用功与总功比值的大小,即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其机械效率不一定高,故A错误;
B、起重机提起的货物越重,所做的额外功基本不变,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所以它的机械效率越大,故B正确;
C、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所做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大,额外功所占总功的比值小,不是做的额外功越少,故C错误;
D、使用滑轮组做功越快,说明功率越大,但机械效率与功率没有关系,故D错误。
3.已知甲机器的机械效率是65%,乙机器的机械效率是8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力 B.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距离
C.甲机器做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器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D
【解析】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乙机器的机械效率只能说明乙机器中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大,并不能说明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省力,一定比乙机器省距离,做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器多;故选D。
4.(2019·鄂州)所示,甲、乙两个滑轮组,其中每个滑轮的质量都相同,分别用拉力F1、F2将重物G1、G2提升相同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G1=G2,则拉力F1、F2做的总功相同 B.若G1=G2,则拉力F2做的有用功多
C.若G1>G2,则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D.若G1>G2,则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等
【答案】C
【解析】若G1=G2,且重物被匀速提升的高度相同,由W有=Gh可知,有用功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则额外功是克服动滑轮自重做的功,即W额=G动h,因每个滑轮质量都相等,提升的高度相同,但乙装置有2个动滑轮,故乙做的额外功多,而W总=W有+W额,所以总功不相同,即F1、F2做的功不相等,故A、B错误。不考虑绳重、摩擦,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甲=W有甲W总甲=G1hG1h+G动h=G1G1+G动,η乙=W有乙W总乙=G2hG2h+2G动h=G2G2+2G动;若G1>G2,则η甲-η乙=G1G1+G动-G2G2+2G动=2G1G动-G2G动(G1+G动)(G2+2G动)>0,所以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故D错误,C正确。
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起140N的水桶,动滑轮重20N(不计绳重和摩擦),小明拉绳子的动力为 N;如果向水桶内再加入40N的水,提起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80;变大。
【解析】由图可知,该滑轮为动滑轮,有两段绳子拉着动滑轮,
不计绳重和摩擦,则拉绳子的动力:F=1n(G+G动)=12(140N+20N)=80N;
使用同一滑轮组,在提升高度相同时,所做的额外功不变,增加水的重力,增大了有用功,所以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变大,机械效率会变大。
6.某人用斜面装置将重为120N的物体匀速从斜面的底部拉到顶部,已知斜面长为5m,高是2m,拉力F=60N,则此人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额外功为 ________。
【答案】240J;60J。
【解析】
此人做的有用功:W有用=Gh=120N×2m=240J;
此人做的总功:W总=Fs=60N×5m=300J;
则额外功:W额=W总-W有用=300J-240J=60J;
7.(2020·高邮一模)用如图装置,在20s内将80N的水桶提升3m,拉力为50N,则拉力的功率为 W,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的重力为 N。
【答案】15;80;20。
【解析】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3m=6m,
拉力做的总功:W总=Fs=50N×6m=300J,
则拉力的功率:P=W总t=300J20s=15W。
拉力做的有用功:W有=Gh=80N×3m=240J,
则该装置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240J300J×100%=80%。
不计绳重及摩擦,由F=12(G+G动)可得动滑轮的重力:G动=2F﹣G=2×50N﹣80N=20N。
故答案为:15;80;20。
8.(2020·江阴一模)如图所示是“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实验时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 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2.4;0.48;83.3%。
【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2.4N;
(2)拉力做的有用功:W有用=Gh=6N×0.08m=0.48J;
(3)拉力移动距离:s=nh=3×8cm=24cm=0.24m,
拉力做的总功为W总=Fs=2.4N×0.24m=0.576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100%≈83.3%。
故答案为:2.4;0.48;83.3%。
9.(2019·绥化)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精确到0.1%)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 m/s,则拉力F的功率为 W。
(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 N、2 N、4 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的
【答案】(1)匀速缓慢(或匀速);(2)74.1%; (3)越大(越重);(4)0.54;(5)C。
【解析】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GhFs=4N××0.3m≈74.1%。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图中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是由3段绳子承担的,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v绳=3v物=3×0.1 m/s=0.3 m/s,拉力的功率为P=Fv绳=1.8 N×0.3 m/s=0.54 W。
(5)若测量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没有调零,指针在零刻度线的下方,会导致所测拉力偏大,计算出的机械效率偏小,故A不符合题意;若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所测拉力偏大,计算出的机械效率偏小,故B不符合题意;若所使用的动滑轮重力偏小,会导致额外功所占比例偏小,所测量的机械效率偏大,故C符合题意。
10.(2020·泰兴市模拟)一个滑轮组如图所示,细线重及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匀速拉动细线将重为30N的物体提升1m,用时5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50%。
(1)提升物体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多少?
(2)提升物体所用拉力的大小是多少?
(3)现逐渐增大物体的重力,用同样方式提升物体,当物体重力达到120N时细线刚好被拉断。求细线刚好被拉断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案】(1)6W;(2)20N;(3)80%。
【解析】(1)提升物体所做有用功:W有=Gh=30N×1m=30J,
有用功的功率是:P有=W有t=30J5S=6W。
(2)由图可知,n=3,
由题知,η=W有W总=GhFS=Gh3Fh=G3F=30N3F=50%,
解得提升物体所用拉力F=20N。
(3)细线重及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F=13(G+G动)=13(30N+G动)=20N,
解得,G动=30N,
则细线刚好被拉断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80%。
答:(1)提升物体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6W。(2)提升物体所用拉力的大小是20N。(3)细线刚好被拉断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80%。
11.(2020·苏州一模)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荆州市正在兴建华强方特文化主题园,建成后将通过最新的VR技术展示包括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在内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园区建设中需把重1 200 N的木箱A搬到高h=2 m,长L=10 m的斜面顶端.如图所示,工人站在斜面顶端,沿斜面向上用时50 s将木箱A匀速直线从斜面底端拉到斜面顶端,已知拉力F的功率为80 W。求:
(1)拉力F的大小;
(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答案】(1)400N;(2)60%;(3)160N。
【解析】
(1)拉力所做的功W总=Pt=80 W×50 s=4×103 J
拉力F=eq \f(W总,L)=eq \f(4×103 J,10 m)=400 N
(2)克服物重做功W有=Gh=1 200 N×2 m=2.4×103 J
斜面的机械效率:η=eq \f(W有,W总)×100%=eq \f(2.4×103 J,4×103 J)×100%=60%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克服摩擦做功:W额=W总-W有=4×103 J-2.4×103 J=1.6×103J
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eq \f(W额,L)=eq \f(1.6×103 J,10 m)=160 N
1. (2020·盐城)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动滑轮匀速提升木箱。以下做法可以提高动滑轮机械效率的是()
A. 适当增加木箱重力B. 增大木箱上升高度
C. 增大提升木箱的速度D. 换用质量更大的动滑轮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额外功不变,如果增加木箱重力,有用功会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将增大,机械效率会增大,故A符合题意;
BC.动滑轮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木箱上升的高度和上升的速度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D.换用质量更大的动滑轮,额外功增加,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将减小,机械效率降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19·宜昌)如图所示的吊车有大、小两个吊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下列关于吊车机械效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吊起相同货物,使用小吊钩机械效率高 B.吊起相同货物,上升速度快的机械效率高
C.每次吊起的货物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D.货物升高的高度越高,机械效率越高
【答案】A
【解析】
用吊车吊起重物时,克服吊钩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所以吊起相同货物,使用小吊钩机械效率高,故A正确;吊车吊起货物的速度和高度与机械效率无关,故B、D错误;每次吊起的货物越少,机械效率越低,故C错误。
3.(2019·通辽)如图所示,利用滑轮组在2 s内将重400 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1 m,所用拉力F为150 N。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2 m/s B.动滑轮的总重为100 N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3.3% D.提升更重的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变小
【答案】A
【解析】由图知,滑轮组承担对物体拉力的绳子段数n=4,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4×1 m=4 m,速度v=st=4m2s=2 m/s,A正确;由F=1n(G+G动)可得,动滑轮总重为G动=nF-G=4×150 N-400 N=200 N,B错误;滑轮组机械效率η=W有W总=W有W额+W有=GhG动h+Gh=GG+G动=400N400N+200N=67%,C错误;由η=GG+G动可知,提升物重变大,滑轮组机械效率变大,D错误。
4.在不计摩擦和绳子质量的情况下,分别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匀速提升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处,其机械效率分别为η定、η动、η组,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η组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全册2 变阻器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位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1 电阻导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认识电阻,影响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物质的导电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2 内能 热传递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内能,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热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