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鹊桥仙(纤云弄巧)优秀学案设计
展开《静女》;《鹊桥仙》
《静女》
1. 阅读鉴赏《静女》。
2. 品读《王风·采葛》,学习《诗经》艺术手法,体会诗歌反映的爱情主题。
一、朗读正音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二、诗歌鉴赏
静 女
[娴雅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三、拓展探究
爱情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王风·采葛
彼采葛①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②兮,一日不见,如三秋③兮。
彼采艾④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即香蒿。萧有香气,古人常用于祭祀。
③三秋:谷熟为秋,谷类多一年一熟,所以通常以一秋为一年,三秋则代指三年。
④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即香艾,菊科植物,烧艾叶可以灸病。
【鉴赏】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诗。
“葛”、“萧”、“艾”都是有香味的蒿类植物,采摘这些有用又芬芳植物的女孩,就是那个小伙子热恋的人。相思如此噬骨,伊人在水一方。这感情如此强烈,却又如此清丽。没有你侬我侬的甜言蜜语,没有心比金石坚的山盟海誓,没有荡气回肠的复杂情节,有的只是几句“疯话”、“傻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意已表达得通透彻底。
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不能忍受片刻的分离,即便是分分秒秒,也如年年月月,只希望时时耳鬓厮磨。这诗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思念,急切到忘了写上心上人的名字,也忘了说自己是谁。因这“疏忽”,这急切、无名的思念,也就被历史上无数热恋中人深记于心,脱口而出,当作了自己的心声。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B. 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C.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 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2.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4.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6.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 D 解析: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2. 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3.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4.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需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5. 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
6.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体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喜悦之情。
《鹊桥仙》
1. 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一、朗读正音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重点研读
1.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2. 诗歌精讲
鹊 桥 仙
[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
三、主题探究
关于爱情,舒婷在她的诗歌《神女峰》中提到了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她是这样说的:“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对比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更赞赏哪一种观点呢?
解析:两者提倡的都是一种纯洁的爱,这样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所谓对错。
舒婷诗倡导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爱。这是一种感性之爱,充满激情,但是缺乏理性。
秦观词倡导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之爱。此爱圣洁无比,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爱:因为深爱,所以选择坚守;因为坚守,所以爱得深刻。
现在同学们芳华正茂,对异性有朦胧的情感是正常的。但希望同学们能够理性地思考:这种情感真的是爱吗?如果不是,自不必说。如果是,那也不妨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去追求朝朝暮暮。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
苏 轼
上已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郑淇水入城。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词的上片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练。
B. 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 “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清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 “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2.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①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②、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③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②见说道:听说。③长门:汉代宫名。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后住在长门宫。曾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代写一篇赋送给汉武帝,希望打动汉武帝的心。后世遂把“长门”作为失宠妃子居处的专用名词。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B. “何况落红无数”一句中的“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抗争精神。
C.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一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
D.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有惜春、留春、怨春之愁,有政治失意之愁,有才华被妒之愁,也有忧国不能参政之愁。
4. 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 B 解析: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
2. 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3. B 解析:B项,是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
4. (示例)词人主要运用了比兴、用典、层进等表现手法。(1)比兴之法易于象征表意,如上片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还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2)化用典故,借古讽今。如下片用典,以陈皇后的失宠状况比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巧妙地给那些小人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3)此词还运用了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如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花早开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结构严密,章法井然。(指出两点以上手法且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优质导学案,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优秀学案,文件包含练习39鹊桥仙-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练习39鹊桥仙-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鹊桥仙(纤云弄巧)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鹊桥仙(纤云弄巧)导学案,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