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01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02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优质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优质导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导学重点,导学难点,课前预习导学,交流合作,赏析课文,达标促学,拓展延伸,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
    1、 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 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
    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
    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
    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郡的
    首长,秦称为郡守。汉则称为太守。
    3.黄发垂髫:黄发垂髫是成语。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课前预习导学】
    一、学习生字: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ǒ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二、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丢下,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2、寻:寻向所志(寻找,动词。)寻病终(顷刻、不久,副词。)
    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4、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5、之:忘路之远近。(的,助词。)渔人甚异之。(它,指眼前的景象,名词。)处处志之。(句尾语助词,不译。)
    6、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三、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尽。)
    四、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指“这样”。)
    (5)、芳草鲜美。(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6)、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五、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诧异。)(2)、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头。)(3)、复前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4)、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交流合作,赏析课文】
    1、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3、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7、文章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林→_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达标促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屋舍(shè) 俨然(yǎn) 怡然(yí)
    问讯(xùn) 间隔(jiàn) 刘子骥(jì)
    2.(济宁中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引领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由于受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土鸡10元一只也没有人买。
    B.沿着小道在丛林中穿梭攀登,大约行进两小时,视野豁然开朗,一根根锥形峰柱林立在眼前。
    C.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天宫”一号,是中华民族在天空建成的世外桃源。
    D.1978年,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中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家庭,他们居然不知有二战。
    4.下面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C.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 D.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十分吃惊,问他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做了回答。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6、试将“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改写成描写性的文字。
    示例:小溪两岸的桃树绵延好几百步远,看不见一棵别的树。树下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散发出诱人的气息,草地上散落着飘落的桃花。
    【拓展延伸】
    类文对比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颖脱不羁(束缚,约束)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停止)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_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5.学习本文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请结合自身经历描绘出你心中的桃源世界。(300字左右)
    【例文】我有我的世外桃源,也有我的乌托邦。梦想着,梦想着,自己却早已进入梦乡。我的世外桃源,你又是多么渺茫!我的世外桃源也只是一个梦想。那里没有“孤雁”的别离,也没有人世的沧桑,那里只有一条阳光普照下的小溪,只有用心用爱垒成的围墙。风是那样暖洋洋的,不像狂风肆虐,也并不彷徨。我也想拥有一个不大却又温馨的小房子,不要冷清的别墅,也不要无知的草房,犹如一个盆景,漂亮足矣。现实的生活,无疑冲淡了我心中的那个梦想。那个早已勾画好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在我的梦中,那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没有诗人笔下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没有“爱的东西不要离得太近”的柔弱之音,永远在我的记忆中留下那个小小的框框。总在想,那一片广阔的大草原,那一片晴朗的天空,那看不到边际的大海,可能合在一起,就是我那世外桃源的美景吧!不过,此时的阳光是那般和煦,不必用悲观的心情看待一切,何须去憧憬那些无谓的美好的明天呢?我相信,哪怕最终一无是处,那个世外桃源,依旧在我心中。


    《小石潭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
    五.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顺序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四段:写作者的感受。
    五段:记同游者。
    六.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你能找出一处吗?

    七.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朗读并背诵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教师可提示学生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定点特写。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
    4. 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 空竹 、 水声 、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 。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和 游鱼 。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 潭水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 (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
    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C、F、G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 a 、b是,c不是 )
    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D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 ”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忧。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
    写鱼动态的句子 。
    写鱼情态的句子 。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3、一词多义
    (1)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
    (2)奇 明有奇巧人(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四、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有奇巧人 ( ) (2)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7)中峨冠而多髯者( ) (8)钩画了了( )
    (9)其两膝相比者( )( ) (10)珠可历历数也 ( )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2)佛印绝类弥勒( )
    (1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答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
    3、一词多义
    (1)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端: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端:形容词,端正。)
    (2)奇 明有奇巧人(奇:奇妙,精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余数,零数。)
    (3)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为: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为:判断动词,是。)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2段:船中间(船舱):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第3段:船头(游览者):三个游览者的外貌和神情。
    第4段:船尾(舟子):舟子的神态、动作。
    第5段船背::题名和印章。分述部分是按照由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去说明的。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与苏黄衣冠整齐形成对照。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 。
    四、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相关学案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补充,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