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课堂检测
展开一、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 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 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二、挑战自我潜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游 边
尚 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4.赏析“饥马嗅枯丛”一句的表达效果。
5.诗歌后四句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能力拓展提升: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扩大了范围。故选D。
2. 【答案】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景物形象和段落作用的能力。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题干问“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考查对文学作品景物特点与作用的鉴赏。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从结构上看,河水→沙漠→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这样的表达使得文章主旨更为深刻,使得结构更为严谨、完整,进一步表现出河流的顽强的生命力。
3. 【答案】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的基本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题目要求对选文标题中的“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先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即负担重任,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深层含义,即比喻义和象征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惑、担忧等),深层含义肯定涉及文章的主题。必须从全文着手,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全文来看,文章主题集中在对塔里木河萎缩现状的担忧,对主题的表现从塔里木河和沙漠的较量、塔里木河沿岸文明的消失两个方面入手。只要读懂了这些信息,再分条组织答案。
二、挑战自我潜能:
4.【答案】诗人用饥马因饥饿无食,“嗅”枯丛尝试觅食的细节,表现边地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军队给养不足,边关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嗅”是一个细节,它通过战马的细小动作,表达主题。战马因何而“嗅”,“嗅”要表达什么,要沿这个思路进行。
5. 【答案】①“偷营”“雪多红”写战斗的激烈,表现将士们的战斗智慧和牺牲精神。
②“东归梦”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与前面六句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诗歌内容,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①大军借天黑偷袭敌营,表达了唐军的战斗策略,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以“雪多红”是侧面描写战争的激烈,表达展示们在战场上的奋力拼杀。 ②梦回故乡,故乡花开,是虚写战士们的心情,表达战士们心中的思亲感情,特别“桃花暖色”写出家乡桃花开时的生机与活力,其前写边塞的残酷的环境形成了对比,更好的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
译文:站在边地往四下里看,天空阴沉沉的。战马因为饥饿而在枯草丛中觅食。身在万里之外的八九月,到处都是呼啸的北风。趁着天黑,战士们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的军营,战事激烈,战士们流的鲜血将雪地染红了,昨天夜里,梦到自己回到家,家乡中已经春暖花开。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开篇前两联从不同角度表明边地环境的恶劣。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虽然只是在八九月,但是吹起了北风,可见边塞离内地之远.狂风起时,飞沙走石.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因为前两句所写的艰苦环境,而此联写大军借天黑迅猛出击,偷袭敌营,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作者没有从正面写夜战的惨烈,只是在抓住鲜血染红了雪地,从侧面进行烘托,显得不平板.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虽是如此,激战之后,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思亲之情正随着阵阵北风任意翻腾。梦回故乡,故乡花开,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诗歌的构思上,前三句叙事,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高中*14 谈挑花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14 谈挑花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力拓展提升,挑战自我潜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力拓展提升,挑战自我潜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综合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课内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