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第1页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第2页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第3页
    还剩12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共12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 平面镜高频易错题汇编,60m,站在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4 平面镜高频易错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  )
    A.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B.平面镜本身的大小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
    故选:C。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采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说明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
    解: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透过,所以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故A正确;
    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即用另一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所以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故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但若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是没有像的,故C错误;
    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这样能够方便的让物像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总结: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则(  )
    A.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像还存在,但眼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看到
    D.像不存在
    解: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交汇而成的,撤去光屏,则交汇的光线会继续传播,眼睛只要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就能看到。
    故选:C。
    总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4.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解: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有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总结:知道并理解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  )
    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
    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
    EO=A′C′,FO=B′C′,EF=A′B′=AB
    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故选:C。

    总结: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原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否则也无法看到全身的像。
    6.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v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2v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2v水平向右移动
    解: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知SO=vt;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S′S=2vt;
    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v′==2v。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把握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原则。
    7.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人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平面镜的应用,要注意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8.如图所示为平面镜所成的一块手表的像,则手表所指的时间是(  )

    A.4:45 B.5:45 C.7:15 D.3:35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平面镜显示的时间7:15,所以手表所指的时间是4:45。
    故选:A。
    总结: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掌握做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9.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小明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

    A.提出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B.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C.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D.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
    解:
    首先提出了问题:凹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进行了猜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明的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10.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人在凹面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像变长。
    故选:B。
    总结: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小立身高1.60m,站在镜前0.50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 0.5 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
    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相等,小立站在竖直平面镜前0.5m处,此时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为0.5m;
    由于像与物是等大的,所以不管他慢慢远离镜子还是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0.5;不变。
    总结: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
    12.判断像的虚实可用下列方法:能用眼睛看到,不能在屏上成像的是 虚 像;既能用眼睛看到,又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 实 像。
    解: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方法: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故答案为:虚;实。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点应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真正含义。
    13.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则实际的时间应是 15:20 。
    解:做出12:50的上下相反的对称图形,如图,即为15:20。
    故答案为:15:20

    总结:镜子如果直立放置,像与物左右对称,镜子如果水平放置,像与物上下对称,请同学不要总记左右对称。
    14.如图所示,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1 米处,且要面向 平面镜 (选填“视力表”或“平面镜”)。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A (选填字母)。
    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

    解:
    (1)由图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面也是3m,
    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则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1m处,且要面向平面镜。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视力表的像是由视力表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视力表,应该增加视力表的亮度,所以用灯光照射视力表。
    故答案为:1;平面镜;A。
    总结: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与特点,这是光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光学器件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应用: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的是 凸面 镜,人们梳妆打扮时使用的是 平面 镜,手电筒的反光罩是 凹面 镜。
    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盘山公路拐弯处反光镜使用凸面镜;
    (2)通过平面镜成等大虚像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来梳妆打扮;
    (3)凹面镜对会聚有发散作用,为了让光线会聚,所以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
    故答案为:凸面;平面;凹面。
    总结:凸面镜、平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但由于反射面的形状不同,对光线的作用也不同,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试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棋子B,但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4)将棋子逐渐远离玻璃板,棋子像的大小 不变 ;
    (5)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解: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5)此实验中的白纸相当于光屏,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因为平明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棋子的像不会出现在白纸上。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不变;(5)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眼睛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等都是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地方。
    17.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总结: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18.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总结:(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9.如图,图中一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通过B点,画出光路图并找出入射点的位置。
    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B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个”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看起来甲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解:(1)乙和丁分别是甲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和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丙是乙通过展柜后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同时也是丁通过展柜左侧玻璃反射而成的像,二像重合。
    (2)因为展柜玻璃与平面镜不同。玻璃的透光性好,入射光的大部分透射到玻璃的另一面,小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甲是文物表面反射的光透过玻璃后直接进入人眼所成的像,所以看起来最亮;通过展柜侧面玻璃成的像乙和丁是部分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较暗;丙是反射光在另一个玻璃表面发生反射成像的结果,在遇到第二个玻璃表面时又有大部分光透射出去,因此丙看起来最暗。

    相关试卷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2透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这是一份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2透镜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 透镜高频易错题汇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折射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这是一份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折射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光的折射高频易错题汇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5光的反射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这是一份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5光的反射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新版苏科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光的反射高频易错题汇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