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5 故都的秋备课课件ppt
展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曹雪芹)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由诵读,借助关键句,自主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至少95%的学生达到;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景物描写的语段,归纳景物描写的2—3个方法; 3.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推断“情景交融”手法2—3个特点及表达效果; 4.仔细观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仿写,不少于500字。【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并由此理解作者对故国的眷念。
郁达夫 (1895~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总写 北国之秋 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 (1—2) 秋花——色 秋槐——形 分写 秋蝉——声 (3—11) 秋雨——味 秋实——果 议论(找出中心句) (12) 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 总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 (13—14)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南国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1.“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在第6~9段“秋雨话凉”一节的记叙中,作者所写的人物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问:作者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
参考意见:大概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或许,作者也很想 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主观上1、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2、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高中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演示课件ppt,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谢谢大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11 俄罗斯性格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11 俄罗斯性格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谢谢大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示范课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故都的秋,新课学习,走近作者,背景简介,聆听品味,课文研读,理思路概大意,赏画面,析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