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 荆轲刺秦王教案
展开教材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战国策》,本文记述了荆轲刺秦王的经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突出燕国武士荆轲的形象。文章虽然较长,但疑难字词不多,经过《烛之武退秦师》的学,学生已具备精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及相当的文言知识点的积累,但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厌烦情绪,认为其琐碎繁难,缺乏阅读兴趣,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进而在文章阅读中再现历史场面,深入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
2、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难点: 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圈画出难理解的词句,了解全文大意。
3、搜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里的“壮士”写的是谁吗?写的是什么故事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设计意图】用设计好的古诗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又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好奇,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刺客列传你知道多少
“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 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 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 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 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相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作家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在历史上的文学价值,人物的相关背景知识,知人论世,为后面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章描写总结人物特点做好铺垫。
五、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yān )南界 愿得谒(yè )之 督亢(kàng)地图
皆为戮(lù )没 痛于骨髓( suǐ ) 揕( zhèn)其胸
偏袒扼腕( tǎn ) 切齿拊( fǔ )心 收盛(chéng)樊首
匕( bǐ )首 血濡(rú)缕 为( wéi )装遣荆轲
不敢忤( wǔ)视 变徵(zhǐ)之声 厚遗( wèi )蒙嘉
图穷匕见( xiàn ) 卒( cù)起不意 以药囊提(dǐ)轲
被八创( chuāng) 箕踞( jījū)以骂 目眩(xuàn )良久
六、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设计意图】由题目入手,全文的中心事件是“荆轲刺秦王”,围绕着“刺”字展开的有行次缘由,行次准备,行次过程,行此结果,分别对应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行文思路,掌握全文脉络。
第二课时
整合1-9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展示每组完成的知识点专项作业,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陵”通“凌”,欺侮,欺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日以近矣(“以”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流眼泪 今:流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露出一只臂膀 今:偏向,袒护)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对待 今:遇到,碰到)
(古:刻毒 今:有深度)
(三) 词类活用
⑴名词做状语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函封之(函,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上,向上)
⑵名词做动词
又前而为之歌(走上前)
⑶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
(四)文言句式
⑴倒装句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宾语前置,“如何”)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⑵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⑶省略句
又前而为歌曰(“为”后省略“之”)
(五) 重点词语释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亲 动词,亲近,接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 形容词,刻毒)
可以解燕国之患 (解 动词,解除,解救)
乃今得闻教 (教 名词,指教)
人不敢与忤视 (敢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还 动词,回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总结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解决教学重点。
二、探究总结(1—9自然段)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课文描写当时情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②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生动形象,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2.荆轲献策和私谒樊於期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他又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
提示:①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胆大心细,足智多谋,果断勇敢。
②三问谒樊於:首先,动之以情,说秦王的残忍;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围;最后,告之以谋,说明自己的行刺计划。
3.讨论: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提示:⑴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的特点。
⑵突出重点。如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⑶顾及全面。如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的人物都顾及到了。
⑷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⑸结合写景。 “风潇潇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意图】因为课文较长,先解决课文前两部分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在落实文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挖掘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性,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课时
整合10-18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展示每组完成的知识点专项作业,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一)通假字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秦王还柱而走 ( 还,通“环”,绕)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在这时。 今: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古代指金属总称。 今:特指黄金。)
终已不顾 (古:不回头。 今: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三)词类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四)文言句式
⑴倒装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
⑵省略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为”: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见燕使者咸阳宫 (省略介词“于” )
使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之” )
(五)重点词语释义
持千金之资币物 (资,名词,资财、钱物)
图穷匕首见 (图,名词,地图)拔剑,剑长,操其室 (室,名词,剑鞘)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 动词,遭受)
(六) 固定结构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②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七)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总结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解决教学重点。
二、质疑探究(10—18自然段)
1.找出图穷匕见一段描写秦王和荆轲的动词,细细体味其作用。
提示:秦王:惊—起—绝—拔—操—急。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生动形象,突现了搏斗的惊心动魄。
2.结合课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提示:智勇双全的侠士形象。
勇:敢于进入号称虎狼之国的秦国,与秦王斗争。
智:①向太子丹提出“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图”的要求
②私见樊於期,说服其自献其首
③自寻助手,“有所待,欲与俱”
④后遗秦王宠臣蒙嘉
⑤替秦武阳辩解。
3.全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①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如劝说樊於期献首时的说辞,见秦王时的神态和言辞的描写。
②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如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和荆轲遇事的审慎和三思而行;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的神志失常和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勇敢。
③精彩的场面描写。若易水送别和图穷匕现的场面描写。
4.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①反抗暴力的正义行为,有其合理性。
②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是个人和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讲,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学习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落实文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挖掘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性,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三、高考链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题:请说说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形象: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荆轲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的形象。
【设计意图】寻找本课与高考的对接点,让学生提前熟悉高考的出题题型,围绕本文重要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梳理概括,由课本向外延伸,考题做到知识迁移,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就目前文言文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教与学的被动局面,结合《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特点故事性较强,文言现象也较为常规,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归纳文言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故事发生的背景、荆轲及四大历史刺客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由“言”而“史”,文史结合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2020-2021学年5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数,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5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5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人物分析小结,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11 包身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11 包身工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