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第1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第2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


    2、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前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其父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曾主持我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2.背景介绍: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1)帷幕(wéi) (2)垂脊(jǐ) (3)接榫(sǔn) (4)穹窿(qiónɡ )


    (5)翘起(qià) (6)点缀(zhuì) (7)辍学(chuò) (8)抱厦(shà )


    (9)切削(xiā) (10)角叶(jiǎ) (11)槛(kǎn) (12)柁墩(tuó)


    (13)额枋(fānɡ) (14)戗兽(qiànɡ) (15)水榭(xiè) (16)檩(lǐn)


    (17)墁地( màn ) (18)框架(kuànɡ)


    (2)理解词义:


    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替木:联系桁(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墁:用砖、石等铺地面。


    瓦当:筒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三、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板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范畴 自然科学小论文


    特征 “小”


    成因 文法 科学性


    意义 可译性 独创性


    六、课堂总结:


    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


    七、布置作业:


    1.家乡的老房子;


    2.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任选一题)


    教学反思


    略。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步骤,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及中国建筑流派,教学过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研读课文,讨论问题,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