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学案)古诗词诵读
展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
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学会诗词的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
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一、静女
(一)写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二)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eq \(姝,\s\d10(△)),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eq \(蹰,\s\d10(△))。
静女/其eq \(娈,\s\d10(△)),贻我/彤eq \(管,\s\d10(△))。彤管/有eq \(炜,\s\d10(△)),说怿/女eq \(美,\s\d10(△))。
自牧/归eq \(荑,\s\d10(△)),洵美/且eq \(异,\s\d10(△))。匪女之/为美,美人/之eq \(贻,\s\d10(△))。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三)名句默写
1.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楼会面,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到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四)文本深读
1.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语速稍微轻快一些。
第二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语速稍慢一些。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语速稍快且语气加重一些。
2.请反复地阅读诗歌,说说“彤管”与“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彤管”与“荑”指的是同一类的小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是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小草的“洵美且异”,是因为“美人之贻”。郎情妾意全都在一株小草上表现出来了。所以,“彤管”“荑”显然指的是有爱意的草,象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爱情。况且,初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3.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诗歌采用逆转的手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有情人反复借“彤管”和“荑”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写出了一个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幸福的女子形象。
二、涉江采芙蓉
(一)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二)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本诗采用二三节拍断句,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时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eq \(草,\s\d10(△))。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eq \(道,\s\d10(△))。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eq \(浩,\s\d10(△))。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eq \(老,\s\d10(△))。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参考译文】
渡江之时采莲花,兰草泽中多芬芳。
采来莲花要送谁?心上人儿在远方。
回过头来望故乡,长路漫漫长又长。
同心相隔在两地,衰老到死也忧伤。
(三)名句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答案:1.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2.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4.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5.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四)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所思之人在故乡,长路漫漫,这份深情却无法寄达。“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令人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2.“芙蓉”在《涉江采芙蓉》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美好、欢乐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朗读这首诗,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句子,并分析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思在远道”——刻骨铭心的思念。“忧伤以终老”——痛苦与惆怅的黯然情绪。
4.如何理解《涉江采芙蓉》“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色指的是用语浅显明白、朴素自然、凝练含蓄。《涉江采芙蓉》的语言体现了这种特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①语言自然质朴。《涉江采芙蓉》如出水芙蓉,是优美的抒情之作,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明白,具有自然质朴之美。诗中许多地方是直白的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的粗俗,反而增添了情趣和韵味。②语言凝练含蓄。诗歌通过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如本诗与《楚辞》紧密相连,“兰”“芳草”为《楚辞》诗句经常使用的意象。前四句是从《楚辞·九歌·山鬼》中的“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一句衍化出来的。“同心而离居”从《楚辞·离骚》中的“何离心之可同兮”一句变化而成。这些成语、典故的巧妙化用,暗示了其未申明的涵义,极大地丰富了诗的语言容量和情感内涵,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表现了一种含蓄美。
三、虞美人
(一)写作背景
宋太宗三年(978),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感情基调:凄凉哀伤。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eq \(了,\s\d10(△)),往事/知/多eq \(少,\s\d10(△))。小楼/昨夜/又东eq \(风,\s\d1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eq \(中,\s\d10(△))。
雕栏玉砌/应犹eq \(在,\s\d10(△)),只是/朱颜/eq \(改,\s\d10(△))。问君/能有/几多eq \(愁,\s\d10(△)),恰似/一江春水/向东eq \(流,\s\d10(△))。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参考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三)名句默写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煜的《虞美人》中,连用两个诘句问天问地问人,含蓄地表现出词人面对美好事物时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望的无限唏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借东风和明月这些宇宙永恒之物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7.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四)文本深读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3.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休无尽。
四、鹊桥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相传是秦观在为官之前,写给邻村一位名为娄琬的姑娘。可能是命运的捉弄,他最终没有和这位青梅竹马的姑娘成亲,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子。后来他们有短暂的相遇,离别之后的某个七夕,他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娄琬姑娘的思念。
(二)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全词共10句,上、下阕各5句,属于咏七夕的节序词;作者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这首词上、下阕平仄格律相同,每阕第一、二句要求对仗,两阕共押四仄韵。词中“度、数、路、暮”四仄韵字,均归“u韵”。各层的停顿、节奏、押韵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eq \(度,\s\d10(△))。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eq \(数,\s\d10(△))。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eq \(路,\s\d1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eq \(暮,\s\d10(△))。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词上阕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抒发感慨,下阕词人将意思推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诵读时,要把这首词表达的真挚情感流露出来。
【参考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三)名句默写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在《鹊桥仙》里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佳期相会时的情景,也因而不忍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四)文本深读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中为什么是“恨”而不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飞星传恨”意为那些闪亮的星星正在飞驰长空,仿佛在传递着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古诗十九首》有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在咫尺,能相视,却不能相守,用一个“恨”字,突出了相思之苦。
2.“金风玉露”是什么意思?运用这个意象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风”是指秋风,因为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是指白露,“金风玉露”就是指秋风白露。连相逢时候的“风”都如“金”,“露”都如“玉”,可见相聚的宝贵难得。同时,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3.“忍顾鹊桥归路”中的“忍顾”一词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和怅惘。我们通常说踏上什么归路,这里不说“忍踏”而说“忍顾”,语意更加委婉,“忍顾”实乃不忍回顾之意,因为相逢太短暂,意犹未尽,不舍分离。可以说,一个“忍”字,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之泪。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本人觉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诚然,两情相悦,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因为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很短暂,在短暂的生命中,谁都渴望与相爱的人朝夕相处,长久的分别对谁来说都是绵长的思念和痛苦的考验。我并非不相信爱情可以跨越时空,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几乎连自己都不能把握,又怎么能去保证他人呢?但是,仅以花前月下朝夕厮守来衡量爱情的真挚与否,这未免显得太俗气了。真正的爱情绝不会因两人的分别而损伤毫厘。相反,如果双方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那么即使朝夕相处,又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反馈检测】
一、名句默写(2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用细节描写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 ”,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 ”。
答案:搔首踟蹰 说怿女美
2.《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的形象,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 ”和“ ”。
答案: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3.在《静女》中,对“洵美且异”的荑草,男主人认为“ , ”。
答案: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4.《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答案: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5.《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 。”
答案: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6.《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
答案: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7.“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的诗句是“ , ”。
答案: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愁恨之情的两句诗是“ , ”。
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蕴含着宇宙永恒,而往事只如过眼云烟的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
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10.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悄悄渡过的三句诗是:“ , , 。”
答案: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11.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的两句诗是:“ , 。”
答案: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12.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的三句诗是:“ , , !”
答案: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1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诗句“ , ”,承接上文进行议论,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答案: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阅读鉴赏(7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答案:B
解析:B项,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
2.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我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娈”和“爱而不见”等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解析:可结合诗中“姝”“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上面两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写思妇还在思夫;这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4.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6分)
参考答案: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却不能相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情感的原因,要立足对诗句内容的把握来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可以看出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不能相聚。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蓄积的深度和奔涌的力度表现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形式,以问开篇,以问答作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答案:B
解析:B项,“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分析有误,应为“回忆起过去明月下的故国”。
6.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或蕴含着宇宙永恒不变而人生之短暂无常的哲理,将词人心灵上的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本题首先找到对比之处,然后分析对比的内容,最后表述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鹊 桥 仙
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突出了相思之苦。“暗度”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牛郎织女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B.“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C.上阕写牛郎织女聚会,下阕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D.通观全词,每阕前三句皆为议论,后两句均为写景抒情。这些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答案:D
解析:“每阕前三句皆为议论,后两句均为写景抒情”有误。每阕前三句皆为写景抒情,后两句均作议论。
8.本词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之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解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运用了拟人手法,“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运用了对比手法,“柔情似水”是比喻。结合这些诗句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完成9~10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地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若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答案:A
解析:《蒹葭》和《关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关雎》长于叙事,而《蒹葭》则没有明确的故事。
10.《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两诗中任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示例《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解析重章叠句的形式,即各章语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找出这样的诗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注]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引领:伸颈远望。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A
解析:“比兴”包含“比”和“兴”两种表现手法。这一句是“起兴”手法,没有运用“比”的手法。
12.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对该诗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②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解析: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个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的一连串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临 江 仙①
李 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阕中的“寂寥”承上阕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阕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阕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答案:D
解析:D项,上阕、下阕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
14.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同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一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全词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阅读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全词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如 梦 令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当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
B.“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传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
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一夜的清静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
D.这首词很短,却十分精练生动地勾画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夜,到梦破难眠,再到马嘶人起,而在这流程中自然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答案:C
解析:C项,“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理解有误,应为“踏上艰辛旅程,旅途的前景将是十分悲苦、了无生趣、渺茫而又无望的”。
16.冯煦称:“少游之词,词心也。”(《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词心”?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这首小令描写词人羁旅生活的感受和情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被放逐而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苦、忧伤和生活的艰辛。②词作也表现出词人怀才不遇、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的失意情绪。③词人以内心的悲苦,去感受客观的物象和境界,通过某种景象、气氛的描绘与渲染,创造出一种凄哀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尾句“门外马嘶人起”,展现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怨愤、落寞哀伤之情。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此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地表现谪徙羁旅的苦境与凄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达标检测,学习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