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 鉴赏诗歌的形象(考点专练)-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
展开鉴赏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诗歌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鉴赏景物形象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用意?
鉴赏事物形象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2019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汉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 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
2.(2019天水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 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2019盐城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
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
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 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4.(2019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1) 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
(2) 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
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
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 结合诗句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
【宋】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 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2) 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凄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请从词中任选一处,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 广阔的 、悠扬的 、清新的月夜、望月的牧童,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感受到远离喧嚣的宁静与安然。
(2) 诗中三、四两句刻画出了儿童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考点练
1.【答案】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女性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形象;(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形象;(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体会诗歌的形象。根据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分析可知,这首诗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女性形象。
2.【答案】 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人以画面感;③杨花象征飘零,子规象征哀伤,渲染诗歌凄凉的氛围;④奠定全诗飘零悲伤的感情基调;⑤借两个景物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同情之情,希望朋友早日归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意象)的能力。诗歌的景物形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景物形象(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景物形象(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理解诗歌内容可知,诗人借“杨花落”“子规”: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人以画面感;③杨花象征飘零,子规象征哀伤,渲染诗歌凄凉的氛围;④奠定全诗飘零悲伤的感情基调;⑤借两个景物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同情之情,希望朋友早日归来。
3.【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本题的前一问重点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后一问重点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能力。整首诗都是“咏山泉”的,所以要指出“山泉”具有什么品格,就要对那些描写山泉的诗句加以分析,看看它们都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中间四句是描写山泉的情状的,首尾四句是表达诗人对山泉的情感的。山泉的品格就是由首尾四句诗表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怀也主要是由这四句诗表达出来的。
拓展练
1.【答案】清幽恬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2.【答案】(1)缺月疏桐 漏断人静 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就要紧扣“情”,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本题中,上片有月、桐、人、鸿等意象,分析其修饰词“缺”“疏”“幽”“孤”,可以理解到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下片“不肯栖”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上片有月、桐、人、鸿等意象,分析其修饰词“缺”“疏”“幽”“孤”,可以理解到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故第一、二空填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下片“不肯栖”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故第三空填不肯随意栖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境的赏析能力。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3.【答案】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在会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即可得出答案。诗的一二两句中的意象是:灯火、荒村、黄叶、雪、门,意思是说荒村中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屋外是黄叶满地,漫山白雪飘飞。注意描绘时注意语句的生动与优美。
4.【答案】(1)“我”是一名渔父。 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
(2)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此题要结合词句分析人物,由“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一句可知“我”是一名渔父。 再根据诗句内容分析其生活状况,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的解读,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要扎根文本。此题解答时要结合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词作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来谈对“渔夫”这一形象的理解。乾道七年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词人感到无比的忧伤。随后词人骑驴入川,颇不得志。这首词是词人回到越州山阴故乡(今浙江绍兴)时所作。词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
模拟练
1.【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出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妖娆美丽)的形象。傍水而生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浓郁的春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先仔细阅读诗歌,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把握诗歌的内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本题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描绘出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妖娆美丽)的形象。傍水而生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浓郁的春意。
2.【答案】①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意境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也就是在品析诗歌意境,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如本诗诗人醉归的情景为: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读背景,窥测诗歌的思想情感;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思想情感;解意象,挖掘诗歌的思想情感;借典故,探寻诗歌的思想情感;抓字词,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等。鉴于此,细读本诗分析可知,“醉”中蕴含的情感为: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3.【答案】
(1)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银河中汹涌的波涛真像将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船舟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九万里风鹏正举”这句让我感受到困境中的李清照不甘心在寂寞困苦中沉默,正奋力抖落身上的忧郁与疲惫,以大鹏展翅的雄姿,去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的画面是:天空连着汹涌的波涛和早晨的云雾,银河像要转动,千艘帆船逐浪如起舞,展现了一副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2)本题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中的描写对象,利用关键词语理解所写对象的特点。本题中,九万里风鹏正举,表现了诗人以大鹏展翅的雄姿,去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4.【答案】(1)原野 笛声
(2)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卧”字最能让人感受到牧童悠闲自在,天真可爱的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解答本题要找出诗歌中描绘的事物,再根据所给的修饰词语,找出意象。第一句描绘的是广阔的草铺横野,就是广阔的原野,第二句描绘的是悠扬的笛声。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儿童”形象;鉴赏的要求是概括形象特点并“结合三四句加以分析”。具体可从下列诗句看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赏析。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卧”字最能让人感受到牧童悠闲自在,天真可爱的形象。
考点15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考点专练)-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 这是一份考点15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考点专练)-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详解)-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 这是一份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详解)-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赏析,完成下列题目,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 这是一份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微专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