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当堂检测题
展开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②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城市蔓延
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④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生态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1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攻坚、全民行动”。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能源资源相对短缺
C.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D.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4.我国各行各业节能降耗运动的大力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 )
A.人口战略 B.资源战略
C.环境战略 D.稳定战略
5.我国把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原因是( )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②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③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严重
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技术还比较落后,发展经济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6~7题。
6.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
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
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8~9题。
8.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9.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10~12题。
10.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11.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12.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2009·全国卷Ⅱ)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
14.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15.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下列我国2001年~2008年“三废”治理效率情况一览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单位:%,亿元
(1)表中显示我国的“三废”治理效率逐年提高,这充分说明( )
A.我国的环境状况已十分优越
B.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已初见成效
C.环境污染的治理已不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D.环保的经济效益还未反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上
(2)2009年建国60周年,胡锦涛主席在国庆讲话中进一步重申,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什么?
(3)分析表中数据,试说明我国南方重点监控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目前的“三废”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其有效的解决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漫画:颁奖会。
材料二 某工业园区“生态链”示意图。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这样一个工业“生态链”,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________,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4)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及解析
1-2【解析】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及环境危机。环境危机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主要在城市地区,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中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过度索取、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的,应当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如制定法律法规,公众参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 1.C 2.B
3-4【解析】 第3题,A、D项不是单位GDP能耗降低的原因。C项和单位GDP能耗降低有关,但非直接原因。能源资源相对短缺是促使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直接原因。第4题,我国各行各业节能降耗运动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资源战略。
【答案】 3.B 4.B
5【解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答案】 A
6-7【解析】 从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第7题,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答案】 6.B 7.C
8-9【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箭头指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有粪肥、沼渣、塘泥。第9题,南方为低山丘陵区,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可以降低对山地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可以减轻燃烧秸秆、煤等产生的大气污染,利于净化环境。
【答案】 8.B 9.A
10-12【解析】 第10题,首先看明白图中箭头的含义,再结合三个工厂之间的物质联系进行判断。a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就可排除盐场的可能性,结合选项即可确定a为电厂,其废渣、废水可作为建材厂和海水淡化站的原料;b与太阳辐射直接关联,可确定为盐场;盐场的副产品又可作为化工厂的原料,可确定c为化工厂。第11题,结合上一题的分析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的“废气”没有得到利用,C项中建材厂和盐场没有物质关联性,D项中化工厂的废弃物排出了系统之外。第12题,晋南、粤北、闽西三地都不临海,没有盐场,也不可能有海水淡化项目,冀东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盐场众多。
【答案】 10.C 11.B 12.C
13-15【解析】 第13题,这种编织袋直接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而成,技术难度不大,能源消耗不多,因而排除C、D两项;对玉米
叶片的色泽、柔韧性、保鲜等要求较高,纺织袋的运量和运费低于原料的运费,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选择A项。第14题,目前广泛使用的购物袋属于一次性塑料袋,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玉米叶片编织袋属于环保购物袋,大力推广可有效减轻“白色污染”。第15题,松嫩平原是我国玉米最主要的产区,吉林省是玉米的最大产地。
【答案】 13.A 14.B 15.D
16【解析】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是“三废”治理效率逐年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时,可从人口压力、资源状况、环境危机等方面分析。酸雨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表中显示,“三废”中的某些项目达标率、利用率还比较低,还未做到完全达标排放,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模式。
【答案】 (1)B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等严峻的挑战。
(3)将逐步降低 二氧化硫的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
(4)主要的“三废”排放还未做到完全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还比较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还较低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模式。
17【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目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材料二中反映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材料三从宏观层面展现了循环经济的意义。
【答案】 (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
(2)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合理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4)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短缺;环境危机深刻
地区
超载起止年份(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课后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