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专项练习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专项练习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1-4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专项练习(30篇)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3分)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心态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会和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成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力,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和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改变。[来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和他的印象如何。
⑾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你上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⑿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 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⒀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1.在潘云鹤的构想中,30年后的AI2.0将在哪些方面展示他的能力?(3分)
2.第④段中加点词“到那个时候” 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会AI控制人类吗?为什么?(3分)
一、1.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或大数据是能研究可以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运行进入更高水平。);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展阶段;人脑与电脑联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
2.不能删去。“到那个时候”指30年后,期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和范围,如果删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3.举例子。列举了多种疾病,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各种疾病起到预防或者阻断的作用。(或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命的可能。)
4.示例1:会控制人类。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会思考的机器人可能会违背我们人类的意愿,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干扰,甚至可能终结人类文明。因此,我认为AI会控制人类。
示例2:不会控制人类。人类已经制造并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而人的手足并未因此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此受到威胁,人类一定能有效的驾驭它们。因此,我认为AI不会控制人类。
二、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回答1-4题。(11分)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不同人口味偏好不同,这与基因有关。
从源头上说,口味偏好与味觉基因有关。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5000年——6000年前,中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常出有毒植物中苦为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再来说甜。人类往往是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的,当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
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关于基因对口味的影响。科学家们从已知基因中发现了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辣口味的偏好。
口味偏好不仅与味觉基因也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拿气味独特香菜来说,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的人比例存在极大差别,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r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他们闻起来觉得有似碱性肥皂味,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
(选文有改动)
1.(2分)从选文看,口味偏好于哪两类基因有关?
答:
2.(3分)为什么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做多保留下来的基因?
答:
3.(3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 )( )( )
4.(3分)从选文看,人们品尝甜味食品时是怎样感知到甜味的?为什么有些人偏爱甜食?
答:
二、1.(2分)味觉基因 嗅觉基因
2.(3分)答案示例:苦味基因强的人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生存几率更高。而那些苦味基因弱的人,往往因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的苦味儿被淘汰(或往往由于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的苦味,因误食而中毒)。在自然筛选(选择)过程中,苦味基因由于作用重要而被最多保留下来(在人类繁衍进化过程中,苦味基因由于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味觉基因而被最多保留下来)。
3.(3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4.(3分)当甜味食品与甜味受体结合时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人们的大脑感知到甜味。因为这些人的甜味基因发达。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 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 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 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8分)
利:(1) ;
(2) 。
弊:(1) ;(2) 。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3分)
三、1.【答案】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敲锣打鼓基础上,分析其语境义。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结合语境来看,指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迅速崛起。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段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分析。A、首句“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表明本段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分析正确。B、第四段举了无人机在“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只具体地举了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一个例子,分析有误。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无人机航拍可以为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并没有表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分析有误。D、本段主要说明“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选项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分析有误。
3.【答案】不能删去。“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本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正好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这就会与事实不符,最后再强调一下,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答案】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可。
文章在前五段主要分析无人机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六七两段分析其弊端.结合这些段落中的内容分别概括现两点。
5.【答案】示例: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结合文中的介绍与举例,展开想象,写出无人机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可。如: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
四、阅读《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一文,回答下列各题。(11分)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作者: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2分)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3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4分)
四、1.作比较 纳木错湖水上涨了很多
2.冰川融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3.C
4.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植树、为保护我们家园做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家园的意义与重要性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中国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揭秘
①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由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机实验室、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单位协同完成研发,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造”。
②这几年,中国科技树长势喜人,今天科技界又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③这标志着,我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已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④量子计算机是指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理论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的计算机。如果将传统计算机比作自行车,量子计算机就好比飞机。
⑤量子计算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计算能力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可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⑥举个例子,使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求解一个亿亿变量的方程组,所需时间为100年,而使用一台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求解同一个方程组,仅需0.01秒。
⑦据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介绍,中国2016年就首次实现了10光量子纠缠操纵,随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速度比之前国际同行所有类似实验快了至少2.4万倍。
⑧“按照目前的估计,大家应该在非常近的未来,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能够实现40个比特左右的量子纠缠。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来计算一些特殊的问题。”潘建伟院士说。
⑨对比经典算法,这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比人类首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运行速度提高10-100倍。这也是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⑩预计到2017年底,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实现对大约20个光量子比特的操纵。
另外,在超导体系,中国也打破了由美国(Google/NAS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保持的9个量子比特操纵记录,自主研发了10比特超导量子线路样品。
这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的多体纯纠缠,并通过层析测量方法完整地刻画了10比特量子态,还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现了快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
在此前关于中国这台光量子计算机的介绍中,阿里巴巴的名字并未出现,但其实阿里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两年前,阿里巴巴就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亚洲首个量子计算实验室,开展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探索超越经典计算机的下一代超快计算技术。
双方很快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将量子计算从学术带到了现实世界。
今年3月的深圳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公布了全球首个云上量子加密通讯案例,通过建立多个量子安全传输域,为客户提供无条件安全数据传输服务。
不久前马云还宣布启动阿里巴巴的“NASA计划”,并称现在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而量子计算就是阿里巴巴解决20年后计算资源稀缺的秘密武器。
预计到2025年,量子计算机将达到当今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水平,可解决一些目前无法克服的重大科技难题。
1.本文究竟揭示了中国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的哪些秘密?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第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3.第段和第段开头都用了“预计”一词,为什么要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4分)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答出两种即可)。(4分)
五、1.【答案】运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计算能力强(或: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可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速度比之前国际同行所有类似实验快了至少2.4万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题目要求回答文章竟揭示了中国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的哪些秘密。可先圈定答题范围,之后按照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文章第⑤—⑦介绍了中国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的哪些秘密。第⑤段说“量子计算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计算能力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可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第⑦段说“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速度比之前国际同行所有类似实验快了至少2.4万倍。”搜集到这些信息后,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内容上由介绍光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及特点转入对阿里巴巴在这项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分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文段对文本的解构和对文本的内容所起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分别作答。第段中“在此前”一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阿里巴巴的名字并未出现,但其实阿里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中“但”一词,语意一转,转入对下文的说明,并告诉读者下文说明的内容为“其实阿里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3.【答案】一是两次预计后的内容目前都只是预测,能否成为事实还有待时间验证;二是这样写表现出文章的语言严谨周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预计”意思为“事先进行估计或推测”,表明了两段文字所说明的内容只是一种预测,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用词准确,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答案】①举例说明和列数字说明。例如:举个例子,使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所需时间为100年,而使用一台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求解同一个方程组,仅需0.01秒。②对比说明。例如:对比经典算法,这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比人类首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运行速度提高10~100倍。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首先需要明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点;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可以判断本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为了具体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清楚地阐释事理,说明文往往会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对比经典算法”一语,表明本文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六、(14 分)
寻找发掘脑的潜能
(美)达罗·A·特雷费特
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是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参加克莱蒙斯的个人雕塑展,看法开始发生改变。婴儿时期的他聪明伶俐,3 岁时一次意外摔倒脑部受损,其认知发展骤然减缓,在语言学习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此后他却拥有了一项非凡的技能,能够用手边任何材料进行雕塑,可以照着杂志上马的照片,在半小时内塑造出一件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②兴趣令我开始在医学文献中查找这方面的报道。到 2010 年,我收集记录了全世界 319起知名的“天才”案例,其中有 32 例是属于后天获得的。神经学家米勒的研究工作也在我的收集之列。1996 年,米勒开始研究最早的 12 个病例。这些病例均患有一种名为额颞叶痴呆(FTD)的退行性疾病,患者都是老年人,在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但同时平生第一次展露出了超凡的音乐或艺术才华。
③从米勒的研究看,FTD 患者的受损脑区通常是大脑左前颞叶及眶额皮层,受损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病态的异常行为或认知、语言上的缺陷。正常情况下,上述两个区域会抑制位于大脑后部、负责处理眼部信号的视觉系统的神经活动。患者左前颞叶和眶额皮层可能无法发出抑制性信号,从而让个体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敏感性。于是大脑就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和声音,患者的艺术敏感性或其他创造力便释放出来。
④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这涉及大脑损伤之后(以左脑受损最为常见,类似于米勒收集的 FTD 病例)的一系列事件,我称之为“3R 过程”。该过程始于“募集”,这个步骤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仍旧完好的区域,比如右脑,这里的大脑活动会增强;接着就是“重连”,也就是大脑会在以前没有形成神经连接的区域间建立起新的连接;最后就是潜能的“释放”,因为新的神经连接会使某些脑区的活跃程度升高,以至于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能力被释放出来。
⑤至此,关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无论对于 FTD 患者还是意外脑损伤的人,我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并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而是后天获得的。通过一个简单的推导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并进一步产生新的结论:可以从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内开掘出一些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很显然,问题的关键是能在无需患病或遭受脑损伤的情况下,释放人体内被封印的才华。
⑥研究人员让自愿者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九点谜题。要求将三点一排,总共三排的点用四条直线连起来,途中不能抬笔或有折返线。一开始,29 名自愿者没人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对他们进行“假”刺激(仅安放电极但没有释放电流)后,仍然束手无策。释放电流后,约有 40%的自愿者,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他们似乎一下子就知道了他们以前不知道或者没学过的事情。这便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它通过产生一种极化电流,减弱左脑与感观输入、记忆、语言以及其他脑功能相关的部分脑区的活动,同时增加右脑(主要是右前颞叶)的活动。
⑦无论哪种类型,对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才能和知识肯定是以某种方式通过遗传而来的。在生命之初,我们并非一张白纸,大脑可能便预装了一套“系统”,帮助我们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或是理解音乐、艺术或数学方面的“内在规律”。只是,“天才”比一般人更“擅于”开发和利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才能。
⑧让目前还不是“天才”的人释放创造潜力的可行性途径有哪些,如何掌握一系列大脑神经运作的生理机制,便成为关键。
⑨要重塑大脑并发挥人的潜能,冥想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刻苦练习亦可获得某项高超的技能;之外就是科学技术的参与。我们需要掌握当某些大脑回路的功能受到激发或抑制时,神经元会建立怎样的连接,进而“破译”大脑活动与突然显现的才能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在患者活动甚至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能够对其大脑状况进行观测。与此有关的实验正在加紧进行中。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那卓越的创造性和特殊的本领就会被轻松发掘出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天才”梦想。
1.依据选文,简要解释什么是“获得性学者综合征”。(3 分)
2.第③④段均说明患者生理变化机制,你认为能否去掉其中的一段?为什么?(4 分)
3.结合文意,简要说明第⑤段画线句这一结论的推导过程。(4 分)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分)
六、1.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即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②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③但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某种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评分:只答出①②或者①③意思的得 2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2.不能。因为两段说明对象不同:前者为 FTD 患者,后者为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说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说明 FTD 患者脑部受损后,艺术敏感性或创造力释放出来的原因,后者侧重概括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脑部生理变化的 3R 过程。评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3 分,其中答对说明对象 1 分,答对说明侧重点 2 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3. FTD 作为退行性疾病,老年人患病后第一次展露出超凡的艺术才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特殊才能,这说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并不是先天性疾病,而是后来的生理退化或意外损伤造成的;这些人患病后表现出近乎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证明这些患者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由此可以判断健康人也会潜藏着这样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因此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内开掘出一些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评分:每个要点 1 分,共 4 分。内容全面、正确,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内容有缺漏,推导过程不够严密,可酌判 2-1 分;内容不当判 0 分。
4.示例一,作诠释,如第④段在说明意外脑损伤脑区生理机制时,对“募集”“重连”“释放”进行了诠释,过程清楚,特征鲜明,通俗易懂。示例二,举例子,如第①段通过克莱蒙斯的表现,真实、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获得性学者综合征的病征。示例三,列数字,如第⑥段列举了释放电流后,自愿者成功完成九点谜题的数字,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的效果,具体准确。评分:举例、方法、作用各占 1 分,共 3 分。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只举例不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5分)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选文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⑵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⑷⑸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4.选文第⑹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5.选出下列有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3分)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七、1.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1分,引出说明对象“极光”, 1分,语言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计3分。
2.下定义,1分,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2分,计3分。
3.第⑷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1分,第⑸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1分,第⑷⑸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⑶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1分,计3分。
4.“据史料记载”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1分,说明离地面1.2-3.0米出现过极光的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主观臆造的,1分,“据史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1分,计3分。
5.C.计3分。
八、阅读《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一文,回答第1——4题。(9分)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3.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超过”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4.为了让中国尽快走向“汽车社会”,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2分)
八、1. 第一,土地制约;第二,能源制约;第三,环境制约。
评分标准:(3分)三个方面各1分。
2. 打比方 把摆在城市街道两侧的车比作长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汽车之多,占地面积之广,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
评分标准:(2分)方法1分,作用1分。
3. 不能删除,“ 超过”表范围,说明美国的汽车普及率高于50%,去掉表示确数,与原意不符, “ 超过”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评分标准:(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判断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分。
4.略。
评分标准:(2分)建议合理即可得分。
九、(9分)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2.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3分)
3.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九、1.【答案】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理解和概括。作答时,应逐句进行概括。比如,该段的第三句,可概括出爆发频繁(爆发次数多)的特点。第四、五两句可概括出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从第六句可概括出危害大的特点。
2.【答案】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应紧密结合文章内容答题。
3.【答案】“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可按以下步骤完成,第一,解释词语含义;第二,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第三,加上套话(如果去掉,就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十、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回答问题。(15分)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2.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
3.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4.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5.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十、1.(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2.“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3.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4.(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5.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一、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1分)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3分)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2.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3分)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4.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2分)
十一、1.C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全文的内容来判断。一般来说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与内容往往可以在题目、开头找到,本文题目是“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再结合文中内容的分析,可以判定这就是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说明方法的判断。结合句子内容来看,作者运用“1/50至1/300”等数据,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雨滴击中“空中飞舞”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同时又把雨滴比作羽毛,形象地说明了蚊子受到的冲击力之小,便于读者展开想象,感知理解。可以看出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比对,即可得出答案。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文中写道:“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可见并非如选项所说“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故选B。
4.①蚊子本身的体重很轻;②蚊子往往顺应雨的趋势落下;③身上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要点的归纳。解答此题理清作者的说明思路,要文章具体分析的内容中找出相关要点归纳概括即可。文章第②~⑦段,具体说明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的原因,结合文段中的“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等句子即可归纳概括。
十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6分)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
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 (2分)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 由部分到整体
2.短文第②﹣④自然段没有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2分)
A.举例子 B.下定义 C. 作比较 D.列数字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疟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B.文章主要介绍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青蒿素的形态和治虐原理、显著的治虐效果和局限、不足。
C.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既于题目呼应,点出说明对象,又引出下文对青蒿素的介绍。
D.第⑤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十二、1.C
2.B
3.A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会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迷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园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4分)
2.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4分)
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1)
(2)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3.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2)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4.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辟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十三、1.【答案】时间顺序。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季的端午节、秋季的中秋节、重阳节的食俗,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
【解析】此题要求说明文章顺序,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情况。第①段“……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是中心句,即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节日饮食风俗。接下来②-⑦段依次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的食俗,可见这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介绍的,也就是时间顺序。
2.【答案】(1)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2)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解析】此题回答节日饮食习俗及其寄托的希望和情怀,理解节日的意义,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先在第③、④段分别找到写节日风俗以及所寄托的希望和情怀的句子,再摘取有关句子作答。第③段“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写的是“包饺子”的食俗,“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是寄托的希望。第④段,“吃汤圆……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这几句话,写的是元宵节吃汤圆的食俗,寄托人们“团团圆圆、吉祥美好”的愿望。
3.(1)【答案】准确地说明了“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没有得到证实。
【解析】此题分析词语的准确性,考查品析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词语的意思入手,或者比较删去这个词之后的意味,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相传”的意思是“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所以“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并不是权威的记载,也并没有考证,用词准确。
(2)【答案】“万万”表程度,强调了在元宵节吃汤圆的重要性。
【解析】此题分析词语的准确性,考查品析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入手,分析其表达的意味。“万万”的意思是“绝对、一定”,比较“万万不能少”和“不能少”,“万万”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意味着元宵节有吃汤圆这一必不可少的食俗。
4.【答案】再现了古人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为“从古代起,人们就极其重视除夕之夜”作佐证,使文章语言典雅。
【解析】此题分析引用的作用,考查作引用的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以及它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此题作答应当细致,考虑周到。首先,这是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从古代起,人们就极其重视除夕之夜”的说法;其次,这句话的“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描述和再现了古人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再次,引用的话语言简练、雅致,使文章语言生动。从这三方面回答,就全面了。
5.【答案】A
【解析】此题判断正误,考查对文章节日和节日食俗的理解情况。B项,“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说法错误,农历大年初一才是春节;C项“重阳”是秋天的节日,不是冬天的节日;D项,原文说“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可见“喝‘传坐酒’”是元日以后。
十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9分)
桌与案
马未都
①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
②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
③中国人把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正是我们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语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④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有一种叫作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如今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语就有“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⑤文人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用的书案,它非常温和,也有翘头,但把夸张的感觉去掉了,翘头很小。这个小翘头干吗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叫手卷,卷起来是一个轴,比如《江山万里图》《清明上河图》,看的时候要横向打开。过去看手卷有讲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搁在方桌上看,就得在这种翘头案上看。我曾遇到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得到一幅手卷,急忙在桌子上打开,手卷的轴一下滚到桌边,一把没抓住,轴咣当就掉下去,画被撕破了。如果他在案头上看,轴滚到案的两头,就停住了,不会掉下去。
⑥由于案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小。所以,桌与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⑦桌子在越来越突出实用功能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后来才把“卓”字底下的“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现在的“桌”字。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桌与案的区别。(3分)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2)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3.第⑤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4分)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的案腿部非常夸张,衙门里使用的案则翘头非常高。
B.在作者看来,“拍案而起”和“拍桌子砸板凳”这两种情绪是有高下之分的。
C.案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家具,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
D.桌最早指木质的桌子,侧重实用功能。后来写成卓越的“卓”,表示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
5.很多传统物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如太师椅、红灯笼、青花瓷、紫砂壶、油纸伞、纸折扇……请用“三字经”的形式在横线上补填两项。(不要求押韵)(4分)
彩屏风,分隔间。
八仙桌,宴神仙。
, 。
, 。
十四、1.【答案】①腿的位置不同(或外形不同);②精神层面不同;③功能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细读课文,明确答题方向,即文章第①~⑦段,然后抓住第①段的“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第②段“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第④段“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第⑥段“由于案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答案】(1)“通常情况下”指过去办公使用的情况更多,但并不排除有使用桌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文中“审桌子”是根据“审案子”仿造出来的词语,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幽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1)“通常情况下”指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不排除其他少数情况,再结合语句回答,它在句子中指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与桌无关,但不排除少数情况与桌相关,最后概括指出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2)题“审桌子”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审案子”的说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桌子不具有案所具有的威严感,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3.【答案】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在桌子上看手卷弄破画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看手卷有讲究,就得在翘头案上看(或“翘头案可以保护手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细读文章。通过阅读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可知,讲的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因在桌子上而不是在案上看手卷,最终被撕破的事情,由此可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格式为: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是说明对象更加具体、更加有说服力。然后再将此题中相关的信息带进去即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中结合第⑦段句子“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卓’字后来才把底下‘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了现在的‘桌’字。”可知D项与原文顺序颠倒。故选D项。
5.【答案】示例一:太师椅,摆威严。示例二:紫砂壶,结友缘。示例三:油纸伞,好浪漫。示例四:青花瓷,显古典。示例五:红灯笼,盼团圆。示例六:纸折扇,风度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结合题干可知是用三字经的形式对传统物品的实用功能或文化韵味进行概括,然后选取熟悉的传统物品,可以是题干中的,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其他物品,分析其功用或文化韵味,并用三个字的形式进行概括,尽量与所给例子通顺押韵,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合理表达即可。
十五、
理性思维(12分)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帮助朋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时,就需要用到类比与对比的技能。类比是指找出相似性,即共同特征。对比是指找出不同点。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你发现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
应用概念
应用概念技能就是要用有关某一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相似的情况。如果你能把原来的知识活用到另一种情况,这表明你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在考试时,即使题目和原来课堂上讲的不完全一样,你也可以用这个技巧来应对自如。
理解图表
教科书中的图表、照片和地图能帮助你理解课文。这些插图形象地显示了某些过程、位置或者想法。理解图表技能可以帮助你从这些视觉元素中学到知识。要理解一张插图,必须多花一些时间仔细看插图和附带的所有文字信息。插图的说明含有图中的重要概念。图注指出了图中的关键部分。而图例则说明了图中各种符号的含义。
因果推断
如果一个事件能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那么就说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推断技能就是要判断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例如,如果你发现皮肤上起了一个红肿块并且发瘁,你就可能推理出这是被蚊子叮咬的。蚊子叮咬是因,肿块是果。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不能光凭两个事件一起发生,就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会通过实验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归纳
归纳是指根据局部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能。要做出正确的归纳,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你在买葡萄时就可以试着使用归纳技能。先拿几颗葡萄来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能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是甜的——这时就可以放心地买上一大串了。
做出判断
做出判断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的技能。例如,在你决定吃健康食品或在公园里捡起一张废纸时,就用到了判断。做出判断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标准。
(选自美国初中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环境科学》)
【链接材料1】
理性思维是人类大脑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关键和内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选自《创造学与创造工程》)
【链接材料2】
师:范进中举后,哪些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生7: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巴结范进,前倨后恭,是社会上趋炎附势、庸俗势利小人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的本性是造成他们“变”的根本原因。
师:范进中举后,周围人物的言行发生了变化,前后对比鲜明,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生8:哦!我明白了!《儒林外史》写其他人物时,也用了对比手法,也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教学片段)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理性思维重在推理和逻辑,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情况。
B.应用概念技能,是要用有关某一情况的知识来理解另一种情况。
C.如果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就能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标准,会对我们做出判断产生影响。
2.为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概念,编者想给“类比与对比”和“理解图表”两部分配上插图,请你帮编者选择。(2分)
(1)“类比与对比”部分选
(2)“理解图表”部分选
3.比较选文第一段和“链接材料1”,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4分)
4.阅读“链接材料2”,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理性思维技巧?请作分析。(4分)
十五、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时,可将选项还原到文中,经过对比,判断正误。A.“了解情况”应改为“解决问题”;B.“另一种情况”应改为“另一种相似的情况”;C.“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应改为“一个事件能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
2.【答案】(1)图C(C) (2)图B(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具体结合选文相关部分,通过对“类比与类比”的阐述,以及“理解图表”的阐述来选出合适的插图。
3.【答案】【示例1】选文第①段文字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因为选文以问句开头,能引发思考;选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谈起,说明运用理性思维是很常见的,拉近了与我的距离;与“链接材料1”的文字相比,选文语言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示例2】“链接材料1”的文字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因为这段文字用语准确规范,逻辑严密,科学严谨地阐释了理性思维的概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表述作用的理解。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观点均可,但要理由充分。若选选文第一段,可从设问激发思考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分析,若选“链接材料1”则要从其科学严谨的表达角度来分析。
4.【答案】同学们的回答综合运用了多种理性思维的技巧。例如:(1)使用了“归纳”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7将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的表现进行归纳,进而推断出当时社会上存在许多趋炎附势的小人。(2)使用了“类比与对比”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7将胡屠夫、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比较,找到了相似点。(3)使用了“因果推断”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7从众人前倨后恭的表现,推断出它们态度变化的原因。(4)使用了“应用概念”的理性思维技巧。如:生8将老师课题上总结的知识,进行了灵活的迁移。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多对“链接材料2”同学们对问题的回答,与选文中各个概念的阐释结合起来,并分条进行合理分析。生7的回答扣住范进中举后众人对其态度的变化的分析,然后得出“本性是造成他们‘变’的根本原因”的结论,有理有据,符合“因果推断”的思维。生8在老师“前后对比鲜明”的提示下,得出了“《儒林外史》写其他人物时,也用了对比……”的答案,这是“应用概念”思维的运用。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废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衣服渐渐从“不够穿”,变成了“穿不完”。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
一扔了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一般说来,废旧衣物中化纤类产品的比例高达60%到70%,它们混在生活垃圾里,被填埋后仍难以降解,会污染土地。烧掉也不是个好办法。不少小工厂低价买来废旧衣物,当燃料使用,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更何况,有些废旧衣物没有运往垃圾场,而是直接流入二手市场。这些未经严格处理的衣物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物,直接或间接使用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再利用率却非常低,只有不到1%,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废旧衣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回收废旧衣物,我们通常的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居民小区里放置回收箱。固定的回收箱的确便民,但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回收箱的数量增加了,服务质量不一定跟得上,需要安排专人收集、运输,增加了成本。有时回收箱已经“超载”却无人来收。回收箱还可能成为拾荒者的淘宝地,导致旧衣物以违规方式流向二手市场。在回收废旧衣物这件事情上,上海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回收公司统一回收。除设置回收箱外,还通过市民电话预约上门收集、市民自付运费寄送、企事业单位组织募集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回收。英国则有着慈善商店、衣物回收银行、社区衣物回收箱、上门回收、再利用中心等多条废旧衣物回收渠道。这些做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回收的废旧衣物,如何规范处置,做到物尽其用呢?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那些成色较新、没有破损的衣物应先送往水洗区清洗,然后接受高温高压消毒,最后进行烘干、包装。焕然一新后,可以无偿送给慈善机构或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而“面试”后“落选”的那些衣物,会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然后发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如白色棉织物和有色织物,纤维化处理后可以变为棉纱、无纺布;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处理分解,则可变为涤纶原料。经过这样的处理,废旧衣物就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了。
(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填写“废旧衣物处理流程图”中的①②③处。(3分)
①
②
③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为什么说废旧衣物是“鸡肋”?)
(2)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面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文章为什么要举上海和英国回收旧衣物的例子?(3分)
4.联系文章内容,对下列处理废旧衣物的做法进行评价。(4分)
李大妈:我把旧衣服剪成小块,用来擦油烟机,用完扔掉,还省得洗抹布了。
沈阿姨:我把家里的旧衣物直接打包,寄往贫困山区,也算献了份爱心。
十六、1.【答案】清洗、消毒、烘干、包装 ②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 ③纤维化处理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解读图表的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图表内容,找到相关的语段,再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词。根据图示,我们可从最后一段中查答案。“首次分类”即分出“那些成色较新的”,处理方法就是“清洗、消毒、烘干”,“那次分类”后,从“然后发送到”一句中找到“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这一答案;处能很容易从此段中找到“纤维处理”的答案。
2.【答案】(1)因为废旧衣物和“鸡肋”一样,都是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2)判断废旧衣物的成色与破损程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对词语的理解既要理解其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还应根据语境来理解。“鸡肋”要弄清楚它的比喻义,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结合句中的意思,可知是废旧衣物。“面试”是通过书面或面谈的形式来考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否的一种招骋活动。废旧衣物因为破损程度与成色不同,所以要进行挑选,这与招聘面试一样。
3.【答案】具体说明旧衣物的回收是有成功经验的,为解决目前旧衣物回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此题时,要先弄清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废旧衣物可以回收。然后再根据题干内容找到相关的段落,并锁定这一段落,再从例子之前的内容总结出举例的原因。
4.【答案】李大妈的做法:利用意识强,但利用后的处理方式不妥当,一扔了之会造成污染。 沈阿姨的做法:利用意识强,又有爱心,但做法欠妥,未经处理的旧衣物可能危害他人健康。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材料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表达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旧衣服的处理”及“有效处理”这两点来解答。从李大妈的话中,旧衣服剪成小片用来擦油烟机,这是废物利用;但用完扔掉这一行为就属于影响环境的行为了。再分析沈阿姨的话,她把旧衣物打包寄往山区,这是旧物利用,并献了爱心,这是值得肯定的,再分析不足,将衣物直接打包,这做法就欠妥,因为会危害他人健康。
十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1分)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
选文—— 段从候鸟迁徙的原因、候鸟迁徙的观测、__A____、___B____、___C____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
2.选文第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选文中“高速公路”“冒险事业”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大多数候鸟迁徙的路线呈南北方向”中“大多数”一词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B.在众多观测候鸟飞行路线的方法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C.硫磺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巾心约35°以外的北方天空。
D.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1985年,首次迁徙到昆明的红嘴鸥有9000多只,到2015年已达40500只。近年来,昆明已建成大量滇池湖滨湿地,许多候鸟都来昆明栖息繁衍。
【材料二】仙鹤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它们的越冬地和中途停留地,目前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保护,大多数都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材料三】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1982年,国务院决定,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我国开展“爱鸟周”活动,从2006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世界候鸟日”活动。
十七、1.路线、智慧、困难
2.举例子。举出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
3.C
4.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十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
吴练勋
①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它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则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③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谦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④说起侗族大歌的形式,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他们休息时坐在一个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那些声音有高有低,此起披伏。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这样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形成了。
⑤大歌通常在节日里又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
⑥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演唱时,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洗。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佳者唱反音,众声底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⑦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族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一个或两三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音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⑧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作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⑨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⑩“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代往下传。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的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选自《柳州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侗族大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其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B.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其歌词内容在陆游邝露的著作中均有记载。
C.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由3人以上的歌班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
D.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的精神食粮,它倾诉侗家人的喜怒哀乐,向人们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其编创的一大特色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
B.侗族大歌按音色和体裁,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全靠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
C.侗族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即兴变唱,有时也可成为主旋律。
D.侗族大歌结构首尾呼应,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都采用比兴手法,所以意蕴深刻。
3.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从形成、类别、声部、结构等方面分别对“侗族大歌”做了介绍。
B.第④段叙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侗族大歌的形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⑥段摘录旧《三江县志》的记载来说明侗族大歌的唱法,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第⑩段通过介绍侗族大歌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凸显其价值。
十八、1.B(选文中陆游和邝露的著作中记载的是侗族大歌演唱的情景,而非记载歌词内容。)
2.D(原文说“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而非“都”,此处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所以意蕴深刻”的“所以”实属强加因果。)
3.C(第⑥段摘录旧《三江县志》的内容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十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5分)
龚康 薛飞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运输任务。从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将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送去的货物不仅有各种太空实验设备,还有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补给。而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想运更多的货物,我就必须在保证自己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再不断减肥,把瘦下来的重量,替换成更多的货物。
③“减肥”,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厉害的私人教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制人员。他们给我做了全面检查,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多种减肥和健身方案。
④减肥的第一步就是减腰部赘肉,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做得很厚实,所以显得臃肿。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他们将我的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现在我腰部每个连接框的重量都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也就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这种“皮下脂肪去除法”,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减去的这些重量,又够我多运送好几台设备呢。
⑥为了装下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比如,“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涉及多种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完成了许多工艺攻关,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保证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交给天宫二号。
⑦在教练的魔鬼训练下,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经过体检,各项指标均已到达要求。不多说了,我已经装满货物整装待发了。天宫二号,我来啦!
(根据有关资料删节)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答: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6分)
(1)为了让“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教练”制定了怎样的方案?(3分)
答:
(2)结合第⑤段,具体说说选文的语言特色。(3分)
答:
十九、1.天舟一号“瘦身”记
2.(1)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公差的下限;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将飞船内部分为许多区域。
(2)文章第⑤段,具体介绍科技人员是怎样将货运飞船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降到最薄的,但作者却把这一过程写成是为飞船进行“皮下脂肪”的消除,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表现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二十、阅读《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一文,回答1~3题。(6分)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置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基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自然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B.第②自然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基因蓝图比作“图纸”,生动地说明它对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有着重要作用。
C.第③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目前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
D.第④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基因疗法向公众开放。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既介绍科学原理,又列举真实事例,向读者普及了基因疗法的相关知识。
B.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绿灯”的意思是基因疗法可以修复人的免疫系统。
D.第⑤自然段中介绍了基因疗法失败案例的确切来源,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二十、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文章开头就点明了说明对象“基因疗法”,紧接着说明了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是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基因疗法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成本非常高、风险大,尚在应用探索阶段。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①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此A不正确。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绿灯”是指基因疗法通过商业许可,不是说基因疗法可以修复人的免疫系统,故选C。
二十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①身为现代人,你已经习惯于享受网络信息带来的便利,然而,在你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你也已经身陷网络带来的危害之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正不断被网络影响,变得越来越笨。
②2015年,微软通过抽样调查和脑部扫描研究了2000名加拿大人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结果发现,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陡然缩短了。2000年的时候,人们专注于某项具体事务的平均时间还有12秒,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就缩短到了8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智能手机和海量网络资讯的出现,很多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经常查看手机、会在看电视的时候使用其他智能设备。而且,由于上网的时候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游戏、新闻、聊天、购物等多窗口频繁地切换操作让人更加容易分心。
③调查还发现,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201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针对美国和波多黎各2000多名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科技让这一代学生的注意力不如上一代;64%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扰乱学生注意力上的负面作用远胜于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
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将老鼠放在机关重重的小箱子中,老鼠在箱子中如无头苍蝇一般的乱撞,无意中触到了杠杆,这时一颗食物便会从天而降。不一会,老鼠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联,开始自己主动按起杠杆来了。接下来,老鼠吃到食物的条件开始变难,比如加入两盏灯﹣﹣红灯和蓝灯,当红灯亮起按下杠杆时,掉食物;而蓝灯亮时,随便怎么按都不会出食物。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继续升级,但老鼠仍然乐此不疲地玩这种“游戏”,直到死于疲惫。
⑤科学家发现,在斯金纳的实验里,按下杠杆可以刺激老鼠的伏隔核(伏隔核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对诸如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负责生产多巴胺)人类痴迷于玩电子游戏而忘记吃饭睡觉的时候,比如一个韩国人就曾因连续不停玩游戏50个小时之后死亡,大脑中激活的区域与老鼠的类似。而在2012年的另一项研究里,科学家发现,长时间上网导致脑部结构的变化与那些因毒瘾或者是酒瘾造成的大脑病变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网瘾者或者是酒瘾者,大脑前额叶皮层中的灰白质(灰白质主要作用是调节情绪和意志力)容量都会减少。因此,英国网瘾研究专家鲍登·琼斯表示,网络上瘾是种病,它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大脑。
⑥以往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不那么普及的时代,人类都习惯记忆大量知识,比如英文单词以及小说的内容,但是,科技的进步扼杀了这样的需求,这也就让人类的记忆力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因为当我们知道某某知识或者信息只需上百度查一下就好了,自然就会认为不需要记在脑子里,所以,当今的网络就好比人脑的外接硬盘——我们将越来也多的信息“外包”给了它。
⑦人类记忆分为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大脑所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转存”,才能变成长期记忆。任何打断这项转存工作的行为,都会破坏原先想要记住的信息,比如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去读短信,或是阅读文章的中途去查看电子邮件。新科技所带来的过量信息和干扰,让人脑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另外,因沉迷手机和网络导致的睡眠过差也损伤了大脑的记忆能力。
⑧一天当中,大部分人花在网络的时间不少于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时间还会更长。上网期间,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或者类似的动作,如敲击电脑键盘、拖着鼠标点击左右键或滚轮、用指尖在触摸屏的各个图表或者模式之间来回切换等等。这让我们的大脑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很难将一段时间内大脑中的有效信息加以筛选和集中,以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我们在使用数码设备浏览网络时,常常不知不觉地采用略读和跳读,感受不到传统书籍带来的那种良好阅读体验,比如,能够结合语境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内涵,或者努力读懂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所以,科学家建议,如果你想要真正静下来思考,就必须远离那些数码产品。
1.网络给人类大脑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概括回答。(4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
一天当中,大部分人花在网络的时间不少于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时间还会更长。
二十一、1.【答案】 网络分散人的注意力;“网瘾”危害人的大脑;网络影响大脑的记忆力;网络阅读难以让人深入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文中②③段围绕网络对注意力的影响进行说明,④⑤段围绕网络对人大脑的影响进行说明,⑥⑦段说明了网络对记忆力的影响,第⑧段说明了“使用数码设备浏览网络时”的情况。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语句,如“人们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陡然缩短了”“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 网络上瘾是种病,它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大脑。”等语句,进而分条概括网络对人类大脑带来的危害。
2.【答案】 举例子和列数字。用美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说明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
【解析】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第③段列举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针对美国和波多黎各2000多名教师的一项调查”作为事例,在列举的调查结果中出现了“2000”“ 87%”“64%”等数字,因此可判断这段话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段首的“调查还发现,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
3.【答案】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大部分”限制了对象范围,“不少于”对时间范围做了限制,准确说明了大部分人的上网时间比较长。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这句话中,“大部分”表明人多,但并非全部,具有限制范围的作用;“不少于”表明时间多于或等于“两三个小时”,这是对时间范围的限制。限制是为了使说明更准确,因此,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十二、(8分)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问题。(8分)
隐形杀手——甲醛
①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尤其是室内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危害极大。人们往往谈“醛”色变,这是为什么呢?
②装修污染问题,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出现,虽然近年来公众的防治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材料污染仍然存在,且范围极广,污染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家庭中最常见的甲醛污染源,就是板材,尤其是人造板所含的脲醛胶。市场上几乎90%的复合地板、密度板等建材,都使用了脲醛胶。人们在装修房屋时,都无法避免。
③如果空间相对密闭,甲醛的挥发时间会非常漫长。早在十几年前,有关专家就研究指出,人造板等装修材料中含有的甲醛,释放时间在3—15年左右,那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挥发时间啊。
④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不适。当空气中甲醛浓度超过0.6毫克/立方米时,人会感到眼睛受刺激、咽喉疼痛;如果在甲醛浓度超过10PPM的空气中停留几分钟,人会泪流不止。如果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甚至致癌,可见甲醛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是极大的。1995年,甲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而到了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在公告中明确将甲醛上升为一级致癌物。
⑤面对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甲醛,国家应该制定新标准,把含有脲醛胶的建材,从百姓家中清除出去,用无甲醛添加的新材料替代,最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其危害。
1.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这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2分)
2.阅读选文,依据示意图,在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3分)
①:简介甲醛危害大。
②:污染范围广
结构 ②—④:谈“醛”色变的原因 ③: (1)
④: (2)
⑤: (3)
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二十二、1.【答案】事理;逻辑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甲醛为什么是隐形杀手”,所以是事例说明文。文章先说明什么是甲醛,再说明污染范围广、谈“醛”色变的原因、甲醛的危害,最后说明消除甲醛危害的办法,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2.【答案】①挥发时间长 ②对健康危害大 ③消除甲醛危害的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找准说明对象,然后逐段阅读,归纳说明的内容,最后归纳总结来作答。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每一段的说明内容,注意归纳,根据图标的提示进行填空作答即可。
3.【答案】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三个中只须说两个),作用:生动具体地阐明了“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不适”这一特性。(若围绕“危害性大”回答,则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生动、突出、具体地阐明了“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不适”这一特性。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所以,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作用,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便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绿豆淀粉含量虽不如水稻,但绿豆淀粉颗粒细腻,质量高于水稻淀粉。
C.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没有疏松感却很受欢迎。
D.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E.绿豆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容易被氧化,所以我们喝的绿豆汤都是红色的。
2.文中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删去也通顺,但为什么不能删?(3分)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4.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绿豆进行了介绍?请概括回答。(4分)
二十三、1.【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C项,在原文第⑤段,“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和“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两句说明,绿豆冰棍有“疏松感”。E项,在原文第⑨段,“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说明只要条件合适,也能熬出“绿色”的绿豆汤。
2.【答案】作比较,列数字。将绿豆的营养成分与大豆相比较,同时列出了绿豆与大豆营养成分的具体数据,说明绿豆的营养价值比不上大豆,所以居于杂粮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画线的句子,列数字(绿豆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0%)说明了绿豆、大豆的营养成分,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较),得出绿豆营养成分“太过中庸”大豆是“田里长出的肉”的结论,从而说明了绿豆营养价值比不上大豆,只能居于杂粮之中的原因。
3.【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绿豆的流行与其“解读”光环有关联,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删去,原因就变得唯一了,这与原文意思不符,也与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要求不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说明文语言。“很大程度上”是程度副词,说明程度深,但没有达到最大程度,限制绿豆身上的“解毒”光环,说明它并非绿豆流行的唯一原因,是其主要原因。回答时要答出不删除能准确说明是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的优点,删除后变成了唯一原因的弊端,还要答出套话,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答案】①绿豆的历史与地位;②绿豆的营养价值;③绿豆受欢迎的原因;④绿豆的使用方法(或食用类型);⑤绿豆的解毒功效(或药用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选文共10个自然段。①②段介绍其历史悠久,在粮食中,因营养价值不高、产量低而居于杂粮的地位。③④段介绍其营养价值,其中,③段以绿豆粥、绿豆糕、绿豆冰棍、绿豆芽为例,说明绿豆这种杂粮对餐桌的贡献大,④段以绿豆粉条为例,解说其细腻,既透亮,又筋道优良的烹饪性能。⑤段则说明绿豆细腻的淀粉,使绿豆冰棍具有疏松感,早年成为冰棍极品的原因。⑥⑦⑧⑨介绍使用(食用)方法,其中,⑦⑧分别段介绍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的成分、气味原因,⑨段介绍绿豆汤变色的原因。⑩段介绍其解毒功能的传说及医术记载。将这些内容整合即可。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6分,每小题2分)
可燃冰
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结构上它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
它之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体,看来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很容易点燃。
它燃烧值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石油小,更加的清洁环保。
它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因此,可燃冰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是世界瞩目的战略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覆盖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它就好比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
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它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
B.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
C.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
D.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分类别 B.作比较、打比方 C.作比较、下定义 D.列数字、作比较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可燃冰的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B.可燃冰既含水又呈固体,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
C.覆盖可燃冰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利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它就好比用“豆腐”打“铁”、用“金刚钻”绣“花”。
D.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二十四、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 “也许”“大概”“左右”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科学性了。ABC三项中划线的词语都属于限制性词语,都不能删除,如果删除意思就发了很大改变,跟现实不符了。D项中“虽然”不属于限制性词语,删除之后意思改变不大,因此可以删除。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划线句子中运用了几个数字,如“1立方米” “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这很明显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划线句子还把1立方米的可燃冰产生的能量跟煤炭、石油的燃烧能量、污染程度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可燃冰的优越性,因此又用过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逐项内容从文本中找出有关句子,然后仔细斟酌核对,看意思是否发生变化,哪怕是一字之差也不能放过。C项在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原文为“在豆腐上打铁”,而不是 用“豆腐”打“铁”,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所以答案C不符合文意。
二十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2分)
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1)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年平均气温-25℃;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2)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3)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的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高低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格外松软,人走过去,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4)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并列。南大洋贯通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如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乘风破浪。
(5)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6)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7)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8)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9)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 (原文有改动)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4分)
2.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冰的特征,并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对海冰特征进行说明的。(4分)
3.文中第(6)段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二十五、1.【答案】本文是从冰盖、海冰、极光、山岳几个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的“南极风景很特别”,根据低(1)段结尾处一句“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的提示作用,从第(2)段开始细读,从各段中摘取关键事物作答。第(2)(3)(4)段说明南极冰盖,第(5)(6)段说明海冰,第(7)(8)段说明极光,第(9)段说明山岳。
2.【答案】海冰特征:(1)冰山:硕大无比,能快速移动。 (2)浮冰:漂浮,没有菱角,椭圆,薄饼状
怎样说明:(1)作者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海冰分为“冰山”和“浮冰”。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冰山的硕大无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冰山能快速移动。运用作诠释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浮冰的特征。(2分)(只答出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并解析得1分;答出其中两种并简析即可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能力,以及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第一问,首先从文中所定答题区域——第(5)(6)段;然后根据第(6)段开头的过渡句“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可确定“海冰”分为“冰山”和“浮冰”;再细读第(5)(6)段,从文中摘取关键词句分别回答“冰山”和“浮冰”的特点即可。第二问,如何进行说明即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细读第(5)(6)段,根据常用说明方法的特点对号入座。“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采用的是列数字、作比较;“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运用的是举例子;“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采用分类别;“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采用做诠释和打比方。采用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作答。
3.【答案】不能删掉。“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例外,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所有情况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与文章意思不一致。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首先,从文中找到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然后理解“一般”的意思;之后,阐述假定删掉“一般”后的句意是怎样的;再以后,指出删掉后的句意与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不符,与事实不符;最后总结加点词语“一般”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注意回答时先明确表态——不能删掉,然后阐明理由。
二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9分)
DNA数据
①“欢迎来到DNA数据保护中心!您现在正在档案馆里。”讲解员微笑着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间屋子。仅仅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储藏着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所有数码信息,包括数千亿张家庭照片、音乐、文件和其它影像资料。
②这个场景一点也不“科幻”,就像在“硬盘”上保存数据一样,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在DNA上保存数据了。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③特艺集团的成就并非创举。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有两个团队将一本300页的书、若干图像、一个PDF文件,甚至声音成功地储存在了DNA上。而这次新奇之处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视频资料储存到了DNA上。这也说明现在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一切数码信息。
④如今,人类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储存它们变得越来越困难。在电脑和手机的时代,我们现在每年制造出来的数据要比人类有文字以来产生的数据总和还要多!预计从2013年到2020年,这一数据量将增长11倍,且这种趋势并无逆转迹象。根据数据储存专业公司易安信的计算,如果用内存为128GB的苹果ipad Air来储存这些数据,所需的ipad Air叠起来可以在地球到月球之间堆六摞。人类呼唤比现有储存系统更高效的新系统。
⑤DNA恰能满足以上需求,数十亿年来,它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而碱基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⑥如今,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为了储存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的支持,而且这还很耗电。而用DNA这种新型载体,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能满足它们所有数据的储存需求。
⑦那么,DNA如何去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零和1的编码。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A、C、C、T)构成的DNA编码。得到这这串编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C、T的机器)的帮助下,拷贝数千份。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他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每一分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⑧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达数千年,即使在恶劣环境中其半衰期也超过500年。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⑨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至数千欧元。
⑩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考虑用DNA来储存。事实上,DNA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亚马逊、Google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
⑾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即于2016年4月宣布,将购买1000万条DNA,用于研究数据储存。这次,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第2期,王佳蕾编译)
1.对本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DNA存数据技术。
B.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数据,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符合客观事实。
C.本文从优越性、局限性、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介绍DNA储存技术。
D.本文主要采用的时间顺序介绍了DNA储存数据技术的有关知识。
2.下列关于DNA储存数据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DNA储存于现有储存系统相比较具有高效能和持久性这两大优点。
B.如今人类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在DNA上储存一些数据信息。
C.特艺集团与两个团队一起首次成功的将视频资料储存到DNA上。
D.DNA储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读取,写入所需的时间长,耗资巨大。
3.下列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方法,说明DNA储存数据体积小。
B.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DNA储存数据的高效。
C.运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说明DNA储存数据体积小。
D.运用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DNA储存数据的高效。]
二十六、1.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选文共11个自然段,①~③段介绍特艺集团用DNA存储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所有数码信息,④段介绍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暴增,存储信息非常困难,⑤⑥段介绍DNA数据存储的优势,⑦段介绍DNA如何录制视频,⑧段介绍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巨大优势,⑨介绍DNA存储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缺点,⑩介绍DNA存储的未来前景。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揭秘过程,也就是逻辑顺序。故D项,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③段,特异集团“第一次成功的把视频资料储存到了DNA上”,由此可知两个团队存储的是文字、图像、声音。
3.B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B项,第⑤段没有举例子、打比方,“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突出了DNA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的优势。
二十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3分)
漫话围棋
①围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明。会下的人不多,不知道它的人却很少。
②围棋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谁也说不清。史书里记载围棋发明于四千多年前尧的时代。 到了东周,围棋已经非常发达。孔子曾经谈到过围棋,《论语》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饱食 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在《弈秋》中用围棋比喻 一个人要学本事,就一定要用心,这里孟子就没把围棋当做一种玩乐,而是当做一种本事或 一种艺术来对待。
③围棋是怎么发明的呢?有人认为,古代的星象图是围棋的前身。吴清源先生说,围棋 最早是占卜工具。也有人认为,围棋“棋有白黑,阴阳分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 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围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理解模式。
④围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真实太多了。
⑤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国而动”;棋盘 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
⑥围棋别名很多。根据围棋形态。人们叫它“方圆”。根据棋子颜色,又叫它黑白、鸳 乌。鸳鸯是白色的鸟,乌鸩是黑色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 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作隐士,寄居棋局之中。
⑦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式审美。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 把“帝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日是赢,赢十日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 处,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
⑧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 球的经纬线,朴素简洁。下棋规则也最简单,比赛中裁判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围棋又最 能体现自由和平等。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不论外 形或者内涵,围棋都很容易被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接受,所以围棋又是世界的。
(选文有删改)
1.文章介绍了围棋的哪三部分?请概括作答。(3分)
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 (4分)
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和文化内涵,然而它有不仅仅是中国的。
3.第2段中,划线处的两个例子,可否删去一个?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
二十七、1.【答案】①围棋历史悠久 ②围棋来源于古人对世界的理解 ③围棋的文化内容丰富。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抓住第②段中心句“围棋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谁也说不清。”可知这一段主要介绍的是围棋历史悠久这一特点。由第③段结尾“可以肯定的是,围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理解模式。”可概括出“围棋的来源是古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第④段领起了⑤—⑧段内容,从棋子棋盘的形状、名称、胜负、颜色等方面介绍的“围棋的文化内容丰富”这一特点。
2.【答案】这句话应放在⑦⑧自然段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掌握。根据文意、语境及段落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这句话的位置。因为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④段总说围棋的文化内容丰富,第⑤﹣⑦段分说围棋的“棋子棋盘”、“别名”、“胜负”等三方面包含的文化内涵,摘出来的这句话从三方面照应了第⑤﹣⑦段的内容,引出第⑧段围棋所具有的世界性,是全文总说的内容。所以应放在⑦⑧段之间。
3.【答案】不能删除。①理由:从历史演变、举例丰富、更有说服力等角度,说明围棋历史悠久。 ②孔子是春秋人,孟子是战国人,孔、孟均有关于围棋的言论记载,以围棋技艺代代相传说明历史之久。另外,孔孟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他们关于围棋的言论,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孔子的意思是,下棋和博弈这两种玩乐总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好。孟子则认为下棋已经超过了玩乐的范畴,而是一种本事或艺术。这道题难度较大,首先考查学生的古文功底,其次考查分析概括辨别两个例子的异同,以及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同时也是判断拓展题,需要言之有理。
二十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18分)
网络文学
①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网络文学在短短10余年光景中,竟然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堪称世界级文化现象。
②据统计,网络文学的读者在中国已超过3亿人,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如此高光表现,自然引得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跑马圈地。
③有人惊叹,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但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有专家表述更为精辟: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④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在经历多次洗牌和整合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
⑤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围绕一些当红IP,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衍生产品,以网络文学为起点,撬动更大的产业发展。近几年,《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⑥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于很多平时不看网络文学的人来说,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⑦中国网络文学甚至都已走出国门,开始影响海外的年轻人。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www.wuxiaworld.com)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⑧据了解,在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作品刚刚发布时均称之为公共章节,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向订阅用户收取每千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一共写了4178章,总字数达到1000多万字;《从零开始》从2005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6年3月份才完本,一共写了11年,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⑨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让网络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但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深思,同时,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于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促成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B.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是停留在网上,而是走出国门,影响海外年轻人。
C.许多网络文学网站的作品刚发表时供用户免费阅读,当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订阅用户则需支付费用才能继续阅读。
D.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让网络文学实现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
2.结合本文③④⑤三段文字简要分析,为什么“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3分)
3.选文第⑤中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选文第⑧段划线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5分)
5.文章结尾说“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你认为网络文学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影响?请从利、弊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十八、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提炼信息的能力。A项,针对②③段而设,符合文意;B项,针对⑥⑦段而设,原句说“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从文意看,即使走出国门,网络文学也是通过网络阅读,如名为“武侠世界”的美国网站,来影响海外年轻人的,所以说“不是停留在网上”是错误的,应改为“不仅仅停留在网上”;C项,针对⑦段而设,符合文意;D项,针对⑦⑧段而设,符合文意。
2.【答案】因为看网络小说能够挣钱,而网络文学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以致于吸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商业巨头投入其中,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走向全版权运营,撬动更大的产业发展。(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提炼信息的能力。首先在第④段首定位给出的句子,然后探究该句的上下文语境,第③段“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但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和第⑤段“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中提炼理论部分,从第④段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提炼例子部分,结合理论部分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不能。“几乎”表示绝大多数,表明热播电视剧绝大多数改编自网络小说,但并不是所有的热播电视剧都改编自网络小说。如果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先表明观点“不能”;再直接解释加点词“几乎”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几乎”的句中所体现的作用;接着再从正面或反面,设想句中有“几乎”或没有“几乎”的表达效果,对比生活实际,判定删掉“几乎”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这样答案才算圆满。
4.【答案】举例子、列数字。更具体准确地说明网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大大激发了作者写作热情,作者写作速度提高了,作品的长度增加了。
【解析】本题考查判定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日常要积累与说明方法有关的知识,运用说明方法的概念去判定给出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由划线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确定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由“100万字”“4178章”“1000多万字”确定该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分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和列数字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然后分析给出句子的中心句“网站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围绕中心句分析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即可。
5.【答案】示例:利处——阅读便捷;扩大了阅读面;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给了青少年更大的阅读选择空间。弊端——内容良莠不分,个别劣质作品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部分青少年沉溺网路,影响学习;阅读时间长了,伤眼睛;让部分青少年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心理变得不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拓展谈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对网络文学的观点;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个人体验,从利处分条分析阅读网络文学的好处,再分条分析阅读网络文学的弊端,最后总结答题即可。利处,可结合便捷程度、阅读内容、阅读效果等分析;弊端,可结合对身心健康、学习的影响分析。
二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①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绿色出行的象征。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从 、 到 ,日臻完善,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交通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
②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被称作“白色自行车计划”。这个勇敢的尝试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现在,这个古老且曾经超级发达的城市约有40%的交通由自行车承担,那一条条河道把城市划分成了无数个格子街区,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工具。此外,荷兰还具有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良好基础。早在1890年,荷兰 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目前,荷兰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拥有先进的自行车指路系统,可以提供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
③法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国家。1974年拉罗舍尔推出了供市民租赁使用的“小黄车”项目。2004年里昂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使用计算机控制、采取会员卡制度系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开启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潮流。2007年法国最为著名的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在巴黎诞生。Velib这个词语是由法语中“自行车”(Velo)与“免费”(liberte)组合而成,这个项目实际上也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办理相关手续便能享受一年无限次的使用。目前,巴黎的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43万名会员,骑行人数增加41%,每年巴黎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总次数达1.3亿次。
④英国的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租赁公司遍布全国,许多外国游客使用自行车环游英国。2010年,伦敦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由当地政府税收支撑,实行全天24小时不停歇运营。租车系统中的两个租借点之间一般不超过300米,用控制触屏在无停车位时直接搜索,并点选宽限15分钟找车位的选项,可免去找下一个车位的租用金。2016年,伦敦的11500辆公共自行车安装了blaze激光灯,它会在车前的地面上投射一个绿色的符号,可以让骑行者在夜间更加醒目,提高骑车的安全性。
⑤美国纽约市庞大而且成熟的自行车共享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于2013年5月27日正式开始投入服务。纽约市民以及来自美国和全世界的游客,在纽约可以方便地利用300个无人看管停车点的6000辆自行车去上班、上学、购物、锻炼、旅游,为纽约市增添了一项绿色、健康的交通方式。
⑥目前,成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全球至少49个国家的535个城市建立起来。
⑦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开始大规模的运行。短短一年多,用户总数从0增至1900万,引来了众多企业的资金追捧、技术助力和需求支撑。国外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未来,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将更趋于规范,更利于环保,更便于出行。
(根据有关材料改写)
1. 根据相关内容,给第①段空缺处补充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3分)
2.请写出第③段中加点的“这一理念”所指代的内容。(2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条条河道把阿姆斯特丹划分成无数个格子街区,独特的城市规划让该市40%的市民选择用自行车解决交通问题。
B.拉罗舍尔和巴黎分别推出的“小黄车”和“Velib”,都是法国成功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典型案例。
C.遍布伦敦的自行车租赁公司,实行24小时不停歇运营。使用者在相距15分钟车程的两个租赁点之间租车时,可免去租用金。
D.自行车共享系统在纽约投入服务后,市民以及游客的分享意识大幅提高,纽约市的交通方式也更加绿色、健康。
4.国外的哪些做法,使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日正完善?请梳理概括。(4分)
二十九、1.起源 发展 成熟
2.免费(或:租用自行车免费)
3.B
4.①发展城市自行车专用道;②建立自行车指路系统;③采用会员卡制度;④应用高新技术;⑤践行“免费”理念;⑥规范租赁停放点的管理;⑦改进设备,提高骑行安全性;⑧实施政府补贴鼓励政策;⑨提高共享程度;⑩服务人性化。
三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2分)
量子卫星通信
崔金泰
①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它的成功发射,把量子实验从地面搬上太空,从而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和科学实验体系,这必将开创安全通信的新时代。
②量子卫星之所以能保障通信安全可靠,是因为量子卫星让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交换令信息无法被破解的量子密钥,而这个密钥是利用量子的奇异特性实现的,它就是“量子纠缠”。
③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顿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这里所说的量子纠缠,是指在两个处于“纠缠态”的微观粒子中,无论它们相距多么远,若对其中一个的特性进行任何修改,那么就像孙悟空和其分身“心有灵犀”一样,都会立即在另一个粒子上出现反应并做出相应改变。利用这种特性产生的量子密钥,就可以保证任何外人都无法破解通信密码。因为量子密钥一旦被截获或被测试,其状态就会立即发生改变。有人对此用“肥皂泡”作了形象的比喻: 。
④那么,天地之间是如何进行量子通信的呢?具体来说,先将量子信号从地面发射并穿透大气层,卫星接收到量子信号并按需要将其转发到另一特定卫星,即量子卫星上;量子信号再从量子卫星上穿入大气层到达地球某个角落的指定接收地点。 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 在技术上能实现纠缠光子在穿入大气层后仍然保持其纠缠特性, 就可在量子卫星帮助下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
⑤“墨子”号卫星通过使用信息加密技术,使其可以在相距数千千米的通信者之间分发量子密钥。这颗卫星开始是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分发量子密钥,然后还计划向奥地利发送量子密钥。它的预定目标是,在两年内利用卫星建立一个可靠、不会被破解的通信网络,并为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⑥在量子卫星未发射之前,我国多家企业已将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投入市场,并在银行之间或政府机构之间建立了这类网络。但是这些光纤网络只能在数十千米的距离内发挥作用,再远就不行了。因为在地面传输信息时,光子通过空气和光纤时会被分散和吸收,从而对网络的干扰较大,有了量子卫星后,由于光子在太空中传播几乎没有损耗,因而量子卫星开展的量子通信实验距离为1200千米,远远超过了陆地上300千米的最远距离。
⑦总之,量子卫星通信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加密通信手段,并将成为一代信息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和日益普遍的电子服务安全基石,成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量子卫星的。(3分)
2.请将第③段结尾的比喻句补写出来。(2分)
3.第④段空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 而且 所以 B.如果 由于 那么
C.由于 如果 那么 D.因为 不仅 而且
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墨子是枣庄的古代名人,根据你对墨子的了解,简要谈谈我国第一颗量子卫星以“墨子”号来命名的用意。(2分)
三十、1.【答案】量子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量子卫星通信原理及优势、量子卫星如何进行通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第①段,量子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第②③段,量子卫星发射的原理、优势;第④段,天地间如何进行量子通信的;第⑤段,使用量子通信的优势;第⑥段,量子卫星发射前后对比,突出发射后的意义;第⑦段,量子卫星发射带来的好处及前景。综合以上各段意思,可以看出,文章从成功发射的意义、量子卫星通信原理及优势、量子卫星如何进行通信等方面介绍量子卫星。
2.【答案】示例:如果有人尝试在信息传输中拦截,那就像碰到了肥皂泡,而肥皂泡一碰就会破灭。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的运用。需要根据段意,联系上文“利用这种特性产生的量子密钥,就可以保证任何外人都无法破解通信密码。因为量子密钥一旦被截获或被测试,其状态就会立即发生改变”来作答,要使用比喻修辞,而且比喻要恰当。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关联词语的意思及用法,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用法。“在技术上能实现纠缠光子在穿入大气层后仍然保持其纠缠特性”因为没有实现,是一种假设,在这种假设情况下,才有“就可在量子卫星帮助下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结果,所以这两个空应填关联词“如果……那么”,这就确定选C。而且“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与后面的内容构成因果关系,从而更确定先C项。
4.【答案】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量子通信与光纤网络通信的比较,结合具体的数字说明,突出了量子通信距离远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第⑥段画线句子先介绍“光纤网络通信”,接下来介绍“子通信”,二者进行比较,突出了量子通信的优势。“1200千米”“300千米”等,可以看出此句还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量子通信距离远的特点。
5.【答案】墨子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以善于发明创造出名,被称为“科圣”。用“墨子”命名是对其科学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文章内容向课外拓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以要细读文段,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二要了解墨子这一人物。墨子是“中国科学家始祖”,他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墨子还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墨子》包含神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军事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跨门类多学科知识,堪称“百科全书”。三是从文化的传承意义角度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5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含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5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含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专项练习含解析 习题,共6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1-4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